《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读后感2000字
《听奥田英朗讲精神科的故事,紧绷的神经也该松弛了》
知乎上有个热帖,讨论的是抑郁症、强迫症、被害妄想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问题。众多网友跟帖讨论,一时间场面非常壮观。但如果读了日本作家、直木奖获得者奥田英朗讲述的精神科故事,那么可能会让大家那紧绷许久的精神顿时就松弛下来。
《精神科的故事:在游泳池》里讲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都不尽相同,他们之中有杂志社编辑、有普通的公司职员、有事务所的接待员、有高中生、有现场记者。虽然工作不同、身份各异,但这些人都是因为身体或心理出现不适,才来到伊良部综合医院就医。
在家医院的精神科有一位很怪异的医生,叫伊良部一郎。这位不修边幅的白胖子算是彻底颠覆了患者对医生的既有印象。他的口头禅是“欢迎光临”,最大的癖好是看着小护士真由美给患者打针。每当他盯着注射器刺进患者皮肤时,就会亢奋起来。
再来说说精神科的护士真由美小姐,她年轻美貌并且穿着暴露,对患者总是冷冰冰的态度,最喜欢翻看杂志,当患者有问题咨询时,也是爱答不理的样子。
一个医生,一个护士,都让人觉得精神科里的人真不正常。可是,正常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正常的标准又是谁来定的呢?
与其他一本正经为患者诊治的医生不同,伊良部给人的印象完全就是个不靠谱的傻大叔,看起来胖头胖脑、行为怪异,还长了一副小孩子脾气,偶尔还对着女患者挤眉弄眼,表现得很猥琐,而对高中生患者讲话时又是一副同龄人的言行。这让每一个来到精神科求医的患者都冷汗直冒:这家医院,到底是个什么鬼?!
伊良部根据不同病患给出的治疗方案也是五花八门,让读者看了都觉得此人简直是脑洞清奇。
比如,杂志社编辑大森和雄精神紧张、全身乏力,还伴有持续腹泻的症状。伊良部医生轻描淡写地指出,不过是应激性健康不良,他随即给出治疗方案: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暗杀地痞流氓,“连小命都难保的时候,你还有时间为家庭和公司的事情烦恼吗?”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富有刺激性,伊良部又提议两人在午夜时分从区民体育馆的厕所窗口偷偷溜进去,要连续游上五个小时。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精神科的伊良部医生行事风格挺欢乐的?
虽然伊良部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很不正经、很不着调,以至于让我们觉得这作者有些“胡编乱造”,但这些故事里的患者所患的心身疾病却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所以说,伊良部医生的做法虽然有些脱离现实,但故事里提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
比如高中生雄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手机依赖症患者。每时每刻手机不离手,只要不能收发信息就会出现诸如心慌、呼吸困难等身体不适。吃饭时看手机,上课时看手机,雄太的心里只有手机,以至于父母为此多次训斥他,可雄太依然没有改掉这毛病。
无奈之下,雄太的妈妈给他预约了精神科的伊良部医生。对此,雄太还是非常排斥的,尤其是听到伊良部医生那些奇谈怪论之后,更是从内心产生了抵触情绪。
但是,伊良部医生虽然看上去神神道道,可就是有一种本事,让病患们愿意掏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曲折,可无一例外的,这些病患们最终都通过伊良部医生开出的“另类疗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治愈了心身病症。
当伊良部医生与雄太成为朋友之后,雄太终于把堆积在心底许久的想法说了出来。原来,雄太不仅有手机依赖症,更患有人际交往焦虑症。曾经的雄太,性格老实内向,根本交不到朋友,为了逃避这种被孤立的滋味,雄太想到了逃学。读高中之后,雄太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很努力地结交朋友并维系着这些“友谊”,而这正是雄太每天疯狂发短信的原因,因为他需要通过手机来维系人际往来关系。
正是这种自我伪装的日子过得太久了,雄太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幸运的是,雄太最终在伊良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问题根源,并且勇敢地面对它,从而以轻松的心态面对以后的生活。
你看,这篇讲述手机依赖症、社交焦虑症的《朋友》,是不是挺贴近现实、戳中内心的?
与其他那些压抑自我、迎合他人、迎合社会的人相比较而言,伊良部医生的种种言行确实也称得上是“坦坦荡荡”,从来不隐藏自己的缺点,虽说可能让人觉得厌烦,可至少他本人活得比较自在,他的很多行为就像个孩子一样,甚至有些比较“污”的言谈也毫不避讳。他真实地活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完全不在乎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而他这种独有的“馊主意治疗法”看似荒诞不经,读来却觉得笑点十足。
本书作者奥田英朗用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着那些看似黑暗的故事。最幽暗的不过是人心,最难以直接面对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必然是阴有时、晴有时,适当地改变性格以便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这无可厚非,但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在很多时候真的不必刻意地压抑自己,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疏导的方式。
书中说“性格才是不治之症”,所以说,即便真的感觉自己的性格不完美,甚至问题诸多,也没必要因此而过于恐慌、烦恼。如果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的不完美以及性格上的问题“和睦相处”,或许真的就会活得洒脱起来、开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