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岁月:余生很长,不如自在过生活》读后感700字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同样的题材,相比于女性视角绘就的工笔画,本书就是作者以男性视角勾勒出的耕作生活白描图。
简约中透着几分精致,精致中又带着几分粗粝,零碎的日常片段,拼成的,是一幅人间烟火最本来的面貌。
亲手伺候一份食物,耕作一种生活所带来的踏实,是信息多巴胺所无法比拟的安全感。
PS,碎碎念:
一边翻书一边看评论,发现大多数的我们都在羡慕这种生活。世界从来就是个围城,在无数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奋斗终身的时代,也有那么多的人选择或者期望选择离开城市、去往山野,追寻他们向往的生活。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叫《那个辞职隐居终南山的姑娘,付不起房租又回来了》。怎么说呢,作者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积极进取”者对他们借山而居,选择回到山林间的生活方式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的,称他们是逃避现实社会,不敢面对生活。
当然了,抛开鱼龙混杂的乱象,扎堆终南的追风不说。何谓现实呢?难道种地吃饭就不是现实吗?或者,种地吃饭,才是天经地义。谁能说退守内心一定就是消极?而向外探索,亦非全部的生活。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是没有意义的。—马丁·布伯
这是个物资富足的时代,可以允许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喜欢萧红写的一段话:“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所以不管是借山而居还是闹市而居,幸福生活不应该是指某种形式的生活,而是在这种生活中的人是否感到自在。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