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生就不合群的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变成无法融入社会的最终被异化的人。一本书没有读出丧感,看了倒有一丝勇气。东亚的每个国家的大环境下生存起来都是那么不容易。在日本读博士的同学说巴不得一毕业就赶紧跑回来,这个国家给人的心理压迫太沉重,晚上坐电车,里边尽是抱着公文包哭泣的男人。每个人都在嘲笑惠子的不正常,而那些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正常的社会人是真正开心的吗?那些人无非是早点结婚早日生孩子,做着一份别人看起来或许体面的工作,无非是符合了所谓的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这样一条规则而已。这样就真的好吗?n发达社会应该具备包容少部分的存在这一特性,很向往芬兰这个国家,为了抑郁症患者专门建立了个人专坐,没有任何人打扰。很多人都在随大流,都在想着尽力去适应这个社会,没有停下来认真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过怎么样的生活。永远不要去嘲笑身边看起来异常的人,不能接受少数派,只能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3年a班>中苏打老师说,let’s think ,要思考思考,最后得出答案,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起责任来。一句不经意的话可以拯救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惠子就是在这样的被打击被质疑的环境下从小到大,同样的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惠子最终没有选择改变,还是回到了便利店。不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而是因为别的环境都容不下她只能呆在这里。这让我想起异化,人的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惠子就差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的契机,可是她最终没有抓住。苏打老师还说,静,思,定,在做重大决定时,要停下来,脑子转一圈,正确答案就会浮现。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如同惠子一般的性格与处境,但是希望我们永远也不要做一个一味抱怨却不改变的人。
人间便利店读书赏析 第(2)篇这书确实值得一评。四星算是写少了不尽兴吧。
本来以为是描写日常的肥皂书?多看了几页发现了不一样。是视角吗?女主视角是孩子?不是,有些单纯的偏执。如果说狗咬吕洞宾,那几乎所有的有过高中及以后教育的,都会知道下句。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在这个环境下,你必须知道。如果不知道,也许旁边的人会觉得你在开玩笑,或者该去看看医生。作者所写的角色,就是个不知道下句的人,她很努力地学习这些,当然会很奇怪。
其实翻译的很好,女主透漏自己有男友时候是不动声色地。挺形象,不过这种不动声色,是不得已的。
还是作者设的女主作为太小了。因为不重要,所以显得更奇怪。“男友”弟弟的妻子来要债,破旧的公寓加上无能的男女,感动了,心酸了,还可以说上几句忠告,就像份蹴尔而与之的粥。
如果是份高尚的工作,就更具讽刺意味了,首先世俗的看法会变。并且如果她的年代再早一点,又读过几本书,就可以模仿出光荣与骄傲地说:“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你不该为她鼓掌吗?而一个在便利店兼职十几年的人说这句话,鼓掌之余,难免想些其他的。
很独特的书。
一开始被书的封面吸引,因为便利店这三个字对我有着迷之吸引力哈哈哈,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小看到便利店就很想走进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每个便利店都会有些特定的便当和饭团,每个季节又会有些冰淇淋限定饮料限定,然后我就是在便利店的感召下开始读这本书哈哈哈哈哈。怎么说呢,女主做了18年便利店的兼职挺让我震惊的,但是看到她对便利店的喜欢和熟悉,却又觉得一切都很正常。书中从头到尾都能流露出女主对这个便利的喜爱,让她觉得安全,这个盒子好像在闪闪发光,便利店的声音都让她充满干劲,喝着便利店的水吃着三明治和饭团,仿佛自己的身体都是便利店的一部分。女主从小被当作异类,长大了也一直没有走上正常人走的生活轨迹,可是从书中的描写中我并没有看到她的不开心,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为什么小鸟死了不能拿回家吃要埋起来,为什么两个同学打架不能是拿铲子劝阻,老师和家长只会制止却从来不解释原因。惠子一直在努力的模仿着周围的人,让自己看起来不会那么异类。不作太多评价了,总之我觉得惠子是个很酷的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