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篇幅比想象的要短,作者用了折叠这个夸张的方式,将现实的阶层分成三个泾渭分明的空间。
第三空间对应社会底层,每天忙碌奔波都是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个城市中活着。他们为从青椒堆里挑出肉丝而快乐,也为被多收电费而不忿。他们拥有最庞大的人群,却拥有少得可怜的社会资源。在逼仄的时间与空间里寻找生存的空间。然后就连这最微不足道的需求,也是第一空间仁慈所赐予的。
第一空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一切都是美好的。社会的精英阶层,金字塔的顶端。500万的人口基数,享受着一半的时间和空间资源。他们拥有财富和权力,也拥有随时改变其它空间规则的自由。
第二空间象征了社会的中产阶级。衣食无忧,按部就班,却也不满现状。他们愤懑着第一空间的规则,但也孜孜不倦地向往着第一空间。
垃圾工老刀有了糖糖,生活有了希望,所以他冒着巨大的风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间。帮助秦天延续他的爱情梦想,帮助依言圆满她的爱情谎言,也帮助老葛弥补他对父母的亏欠的心。
而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酬。糖糖终于可以去一个能教音乐和跳舞的幼儿园了。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她的未来,可能会在第二空间,也许能去第一空间。但她的爸爸,养父,只能待在第三空间,一如老葛的父母。
作者的文笔朴实,但把现实社会用这一种方式刻画,并生动呈现出来,很有想象力。难得一见的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科幻小说。
北京折叠读书赏析 第(2)篇《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的24小时,第二空间的2500万人口和第三空间的5000万人口共享从次日清晨六点到下一个凌晨六点的24小时,其中第二空间生存时间12小时,第三空间生存时间只有见不到太阳的8个小时。《流浪地球》所描绘的是人们对太阳即将毁灭的恐惧,这里第三空间的人们却未曾享受过日光的温暖,或许会错把月亮当成太阳。看完小说会思考北京究竟折叠的是什么?是很难逾越的阶级,是历经沧桑后的无奈,更是掰折生存的时间。即便在现实社会,每天浑浑噩噩的8小时,凭什么超越合理规划的24小时?还好这只是科幻,现实中我们不仅拥有顶层阶级的24小时,我们拥有全部,即便睡觉做梦也是有自我意识的……n
北京折叠读书赏析 第(3)篇冲着科幻雨果奖的名声来的,读着读着越发觉得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小说。阶层的巨大断裂让人觉得唏嘘心酸,第一阶层和第三阶层的天然差距该如何跨越?以为作者会给一个答案,看来她也对此束手无策。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让人觉得代入感很强,老葛一类的人凭借自身努力从社会底层爬到上层,拥有了优越的条件这算不算文章带给人的一丝希望呢?
有的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也许你耗尽全力都追不上。当然这里说的是物质方面的,也许有钱人也不一定开心,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但没钱一定是不开心的吧。
所以啊,作为第三阶层,只有靠自己去奋斗了,抱怨没用,上帝只救自救之人,共勉。那两星扣在结尾仓促,人物稍显扁平,情节略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