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不大, 1001夜里, 道长 推荐的.n当时我认为里面的模型很有趣.n..n~n[ 天然群体 模型 ]n序言, 是快速判断一书良莠最有效指标, 可以省掉大量不必要的时间.n在序中, 费公自称, 乡土中国 模型, 是他年轻时热血之作, 或许犀利, 却存在争议.n(Freud要是有他3成谦虚, 估计世间就无精神分析了.)n其实, 模型是工具, 倒不必过分求全责备, 一些简单的模型, 反而更容易迭代和发展.n在费公字典中这个模型就是, 东方的有机群体 vs. 西方的机械群体.n翻译成人类语言为: 天然群体 vs. 目标群体.n前者往往自然发生, 或因空间, 或因血缘, 无需选择 -- 甚至无从选择. 如邻里.n后者应明确的目而组建, 如球队, 海盗船.n.n这样的格局, 称 差序格局. {我至今觉得此名古怪.}n..n.n[氏族]n不是世族 (世家望族, 如汉末袁氏, 四世三公, 或东晋谢族).n人类学中指根据单亲属原则(比如, 只包含父系, 不包含女儿女婿家人)构成的社群.n几乎一切功能都(可以)在氏族内完成: 政治, 经济, 教育, 宗教, 甚至军事.n相对, 西方则不会把叔伯妯娌看成一个家庭,n因此很看重家庭的边界, 独立和隐私.n这是东西方社会亲缘关系差异的核心.n..n.n[制度与本能]nAdam Smith said: Individual ambition serves the common good.n烤面包的, 理发的, 卖糖人儿的, 未必有什么振兴民族经济或者保存民族文化等雄心壮志.n费公也反复提到, 在特定的制度下, 人们只是各凭本意(初心, 私利, 甚至本能, etc)行事, 而其不同的结果(关系, 制度, 效率, 文化), 则受限于关系与制度所定义的游戏规则 -- 是的, 关系和制度可以是自因果的.n反思中国概念的兴起(参照许倬云 “说中国”)和扩展(最初之意指关内华北农业区, 不含秦)过程, 其快速扩张正是在 集体目标 的驱动下推进的.n治水 是否为夏从自治的群落融合质变为一个国家的核心驱动力, 尚有争论. 但战国诸国之统一为秦汉(而印度和欧洲都没有), 则是在实实在在的大型国家工程和匈奴战争的内外双重目标下的合力结果.n在驱动力下, 天然群体会转变为目标群体-- 其实生物从单细胞整合为多细胞, 细胞兼并线粒体或叶绿体等, 也是同理.n如果说, 僧尼只是凭内心所求而行事, 并非想 绝种人类, 同样, 在 天然群体 中的人们, 以血脉相连, 虽然行 DNA繁衍几率最大化 之实, 却未必有此意识和宏愿.n类似的, 无论是在 天然人群 的乡土中国, 还是在 目标人群 的现代民族国家, 联合国, 股份制公司, 教会, 中学球队, 或是社区话剧团, 其出发点都是个人且具体的, 而非宏观或抽象的 -- 为xx主义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 并非不伟大, 只是因其反人性而难以持久和复制而已, not scalable -- 容易看到的都只是制度和关系框架下, 从个人考量出发的具体意愿和行为. 而不容易觉察的制度和群内关系, 则是不断演进(或快或极慢)的一个自因果框架.n人类学和社会学都是对这些框架的思考和建模.n..n.n看完全书, 最大的感慨并非 天然群体vs目标群体这个模型在理解中西模式差异上颇nb, 而是:n费公与前妻(王同惠, 附录里有婚纱照)真tm郎才女貌也~n(费公对菊与刀作者Ruth Benedict的吹捧, 看过照片也释然了..)n..n.n
乡土中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读懂了农村,就理解了传统中国。因为农村社会,藏着中国的魂”。基于这样的想法,回老家过年间,再读费孝通先生70年前的经典著作。虽然今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渴望依稀寻得家乡的影子。乡土社会核心特征可归纳为潜在规则的礼治原则和作为外在形态的差序格局。另一个特性即安土重迁,以农为主。世代定居,迁移是非常态,是特殊时期被逼无奈的事情。即使去了京城当了大官,位居三公,老了还要告老还乡。可是,书中可贵的“泥土”,如今大面积撂了荒,哪还是那个从土地里讨生计的乡村;村里除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空了的村庄,社会结构能不变化?n社会因为流动,家族在碎片化,血缘早让位于地缘关系。在高科技和城市化大潮里,“土气”被洗刷的所剩无几,越来越呈现出“陌生”。从土里拔出来的人们,走向四面八方,散落在天涯海角,“乡土”社会已成了远去中的历史,因“熟悉”而因人而异的人情原则也只剩尾声。契约精神和法理社会是进步,而我们却时常渴望村居的乡土生活。因为,乡土风情是农耕文化渗入中华儿女基因中的根。
乡土中国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新学期第一周,第一本书。一本页数极少的书,却真正读了一个星期,今后这一年多的时间,怕是不会再有大块的时间用作阅读,未免有些可惜。
作为之前书单中搭配《乡村经济》,《乡土中国》这本社科著作是本很好的补充。以往听说小农经济,以及有关于乡村的种种见闻,不过是看客,而此次,却有些抽丝剥茧,拂袖便散去一胧雾气,窥见了不少的感觉。在文学里讲,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倘若华夏大地并不是善于种植作物,而是善于游牧,恐怕当今的中国,便会是截然不同的形态。
人缘,地缘,很多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从前只是知其然,而如今,确渐趋于所以然。望山是山,望山不是山,望山仍是山,此中意味,颇令人回味。小子孟浪,所得仍是肤浅,学术类著作的内容,吞的下去,而是否消化,多久消化,却是个未知了,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