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至味在人间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至味在人间
作者: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十年谈吃文章首度结集。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总导演陈晓卿的名字也渐渐为人熟知,半是作为广受尊重的纪录片导演,半是作为酷爱美食的吃货。早在十余年前,陈晓卿已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专栏,记录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在江湖偶遇的人间至味。《至味在人间》此书即为他十年专栏文章的精选结集。美食文章满溢人间烟火气。既不高冷,也绝非小清新,陈晓卿的美食文章独具特色,喜欢钻研街边巷尾小馆子的独门看家菜,喜欢跋山涉水跟着朋友品尝各路不上台面的特色江湖菜。其实,对于他而言,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至味在人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贪念生活的小美好n当看到自己读完这本书时所用的时间-8小时4分,默默地笑了。一个与我生命有着密切关系的数字,真是巧合!纯属偶然!人生太多的相遇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悄然布局,为你多了一丝惊喜,为你久违的神经多了跳跃的因子。《至味在人间》,读后回味无穷。吃,对于我这样一个味蕾并不是很敏感的人来说,就是填饱肚子。对饮食没有挑剔,没有饥饿与馋欲感,没有让自己过些日子还历历在目的美味回念。在我的记忆里,似乎那些记忆还是停留在孩童时期老妈的味道里。那种味蕾最初的情感,已经被妈妈的味道悄悄灌注,不知不觉中已经根深蒂固,似乎再好的美食也是旁白。好多年里以至到现在,只要是回家住上几天,准会涨上几斤肉,以至于这样长肉的习惯延续给了儿子。陈导在正式场合都说自己是个“吃货”,这点我很认同。因为塑造成美食家的前提必须是个喜欢美食,热衷于吃的人,这样的人才会给我们大家带来饮食的文化与信息,才会让更多的人知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他细腻的描写中,一路跟读下来,因为好吃的地儿永远是大家讨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类是解决肚皮温饱的大事,这种吸引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陈导的文字很接地气,在海蛎子、爬虾等海鲜涌现出来的时候,我特感觉亲切。生活在海边,天天可以享受大海的馈赠。记得婆婆说起她小时候在海边拐着篓子捡海参的事儿,我当时都感到惊奇,更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并不知道海参有啥价值,吃不了都喂鸡喂鸭子了。而现在呢?每斤上千元了。其实每次出门游玩,有旅游攻略的同时也特希望有一本可以吃遍祖国山河的饮食书谱。这样在困乏疲惫之时吃上一桌地道的特色美食,那才是真真实实感受到累中并快乐着是一种何等的愉悦心情。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

至味在人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以前和作者一样,认为没有人写吃的写美味能胜过汪曾祺,毕竟高邮鸭蛋从初中就开始在脑子里回旋,现在倒觉得陈老也足够好,不在他把食物写得多么出神入化,不在他偶尔的抖机灵,让我看着看着就开始捂着嘴笑,而在他对食物本身的那种喜爱和执念,让人也能想到记忆里吸吮手指的幸福。记得很小的时候,每次过年,我爸带着我们姊妹三个去老姨家拜年,广场里除了套圈卖玩具的就是各种推着小车叫卖着的小贩,什么臭豆腐、烤香肠、擦圪斗、棉花糖、冰糖葫芦,让人边艰难的迈脚,边咽着口水等着我姐决定宠幸哪家。那时候最满足的就是围坐在小车边,吃着分成四格或六格的串串,最后数着签签把刚收的压岁钱拱手于人,然后满意的坐着邻居家的大三轮噔噔噔冒着黑烟回家。现在,小盘子塑料袋里的麻酱的味道也因为创卫生城而消失在了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所谓风味小吃在大商场里集聚,坐在“富丽堂皇”的环境里,味蕾好像永远找不回那种归属。

至味在人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初识晓卿老师,自然是那部让我回味了无数遍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个爱吃的人(不敢妄称吃货),着实佩服晓卿老师的见闻和对美食的理解与热爱。再看《圆桌派》,在谈论到美食时那些肺腑之言,甚至于聊开心了还会不自觉的咽口水,让我觉得此人是真性情!

想想自己,也算是朋友中对吃特别感兴趣的人了。经常召集三五好友,满城寻找美味(真庆幸留在成都)。为了一个锅盔一碗面,曾经横穿整个市区坐上那趟著名的“154美食公交”;为了能吃上一顿满意的火锅,曾经在寒冬腊月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

读完这本书,私人清单里又增加了不少库存,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些餐厅都去一次,尝一尝那些令人向往的美味。米其林三星没去过,估计也跟我这种人的饮食习惯不相符。能够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味蕾得到满足,大概就是个人一点小小的愿望了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