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民族(政治及国族概念)

中国民族(政治及国族概念)

中国民族(政治及国族概念)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除了汉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全、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穿青人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民族
  • 外文名:Chinese National
  • 民族个数:56个
  • 主要民族:汉

中华民族的历史

传统观点认为,“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辞彙,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但实际上,根据郝 时远的考证,早在南朝齐永明年间顾欢卒( 483 -493)的着作中,就已出现了”民族“的辞彙,“今诸华士女 ,民族弗革 ,而露首偏踞 , 滥用夷礼 ,云于翦落之徒 ,全是胡人 ,国有旧风 ,法不可变 。 ”见(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1899年,梁啓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着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啓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契约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啓超在这里反覆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巨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啓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啓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啓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啓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啓超之后,晚清着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更是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现在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民族的观点。
抗战使得中国各军阀重新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
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樑!——习近平
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係,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係(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义务关係,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平等关係等),以及这种关係认知的现实必要等各个方面,反覆说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民族"。他虽然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但其所谓"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已然表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史达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徵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于是根据这些标誌,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然而苏联的这种民族理论和政策,对后来它的解体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因为转型为民主国家而解体了,但印度搞民主,印度尼转型为民主却没有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和印度尼没有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而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实行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列宁主义民族政策对解体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极大的作用。
然而苏联的这种民族理论和政策,对后来它的解体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因为转型为民主国家而解体了,但印度搞民主,印度尼转型为民主却没有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和印度尼没有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而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实行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列宁主义民族政策对解体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极大的作用
  • 一、民族身份法定化,阻止了各民族自然融合的趋势。
  • 二、不同民族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同待遇,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严重违背现代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三、把国家定义为是民族联合体,而不是公民联合体,公民不是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而是通过民族参与国家事务,导致公民效忠对象从国家变成民族.为民族分离奠定心理基础。
  • 四、按照每个民族分布区域划分行政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分裂的物质条件。
  • 五、形式上的高度自治与实质上的完全剥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了分裂的口实.前苏联一边在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建立共和国,但一边又扣留共和国各种许可权,留下欺骗,愚弄,欺压的恶名。
因此,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特点就是:给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分裂的心理基础和物质条件,并提供分裂的口实。
多民族国家凡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无不存在着巨大的分裂隐患。中国也是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走向民主宪政,分裂主义将对我们造成巨大的挑战。

56个民族的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53年,汇总申请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範围内进行民族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範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过深入细緻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全、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併到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併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複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由于实施不平等的技术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显着增加。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儘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居于绝对多数,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範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儘管少数民族分布範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繫、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係,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