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不嗔(汉语辞彙)

不嗔(汉语辞彙)

不嗔(汉语辞彙)

不嗔是一个汉语辞彙,读音为bu chēn,佛教指“贪、嗔、痴、爱、恶”五毒之一。又作嗔怒、嗔恚等,指因愤怒产生对人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不嗔
  • 拼音:bu chēn
  • 出处:汉《说文解字》
  • 性质:汉语辞彙

基本词义

◎ 嗔 chēn
〈形〉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grand]
嗔,盛气也。从口,真声。——《说文》
盛气颠(嗔)实。——《礼记·玉藻》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嗔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10
【广韵】徒年切【集韵】【韵会】【正韵】亭年切,音田。【说文】盛气也。【玉篇】声也。引《诗》振旅嗔嗔。○按今《诗·小雅》本作阗阗。
又【广韵】昌眞切【集韵】【韵会】【正韵】称人切,音䐜。【广韵】本作瞋,怒也。【集韵】本作謓,亦作㥲。【韵会】嗔本音田,至唐声尚如此,今俗则以为瞋嫌字矣。

说文解字

汉《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嗔
盛气也。从口眞声。《诗》曰:“振旅嗔嗔。”待年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盛气也。门部曰。阗,盛皃。声义与此同。今毛诗振旅阗阗。许所据作嗔嗔。玉藻。盛气顚实。注云。顚读为阗。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孟子。塡然之。是则声同得相假借也。古音陈。今俗以为謓恚字。从口。眞声。待年切。十二部。诗曰。振旅嗔嗔。小雅。

哲学辞彙

道家

道家认为没有所谓烦恼,也无所谓痛苦,所谓烦恼痛苦不过庸人自扰的束缚罢了,人之所以有烦恼、痛苦以及去除烦恼的心意是因为人不清静。道家清静无为不争之心:所谓清净,像秋水,博大但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起波澜。但不是像沙漠一片荒凉死寂。所谓无为,像庖丁解牛,顺着纹理因势利导,几下搞定,刀刃不伤。但不是天上掉馅饼等着牛自动解体变成牛肉,保持无所有,无所无的无心不争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愁,就没有所谓千苦万毒之说。

佛教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