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莆田古城

莆田古城

莆田古城

莆田古城始建于兴国8年(983),直至明万曆36年(1608),前后六次修建历时600多载才宣告竣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莆田古城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
  • 气候类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城隍庙
    天妃宫

简介

莆禧古城位于忠门半岛南端,离市区约38公里,与湄洲岛隔海相望。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明代抗倭遗址。现存古城墙长1335米,东北两座城门保存完好,西南城墙地段存有古城基遗址。城内宫庙年代久远。有城隍庙、天妃宫等古蹟。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继光石像。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洞赏春台位于莆禧城东北角约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这里古榕参天,绿树成荫,山泉叮咚,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步入山门,“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门”、“叮咚洞”、“普陀庵”等景点各具情趣,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墙矗立,上书“赏春台”三个大字,笔力苍劲不凡,相传是明代御史所书。伫立“赏春台”上,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论古谈今,下棋作赋,好不闲情逸緻。此外,这里还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

修建始末

莆田于陈光大二年(568年)设县治,直至宋兴国7年(982年)均无修建县城。莆田县古城始建于兴国8年(983),直至明万曆36年(1608),前后六次修建历时600多载,古城才宣告竣工。
莆田县城以石构筑,城墙雄伟,规模庞大。从现今的南门往东沿丰美沟直至拱辰、九五医院,绕过乌石山(东岩山),然后往南经雷山西侧,直下市自来水厂与下磨溪古护城河相接,再返至南门。城周长约6公里(11华里又2830丈),墙高1.8丈,墙基宽1.6丈。古城西北山冈掩拥东南木兰、延寿两溪水环抱,地势险要。城垣坚固,有“石兴化”之称(宋兴国8年以后兴化军、府均设在莆田县城内,故莆田有兴化之称),与铜延平(南平)、铁邵武齐名。但城楼雄伟,雉堞齐整,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延、邵两城。
宋太平兴国8年(983),兴化军治由游洋迁移设在莆田县。为保护官署衙门,当时治军段鹏开始内修筑子城,外筑土墙以护民居,周长2华里又318步。今荔城内的“城墙巷”就是第一次筑城的城墙遗址之一。
宋宣和3年(1121),进行第二次筑城,扩大城内规模。土城改筑为砖城,周长增至7华里833步,城墙高1.5丈,基宽7.5尺。建5个城门,东为望海门,西名肃清门,南为望仙门,北名望京门(今西门街、北门街),东北为宁真门(观桥)。
宋绍定3年(1230),部分砖城崩毁。为加固城防,进行第三次修建,改砖城为石城,周长1298丈。5个城门建楼堞,增加军士设防。修建时间前后长达1年半多,建城费用1460缗、楮币6.68万元。
明洪武12年(1379),为增加军士驻防,保护兴化府城,防御倭寇入侵,开始第四次筑新城,扩大城内範围。越出旧城护城濠,跨过乌石山东下,经后埭(九五医院)与旧城相接,周长2830丈,高1.8丈,基宽1.6丈。城门改为四个,拆掉宁真门,东西两门照旧,南门改名迎仙门,北门新开名拱辰门。各城门均建城楼,加强防守设施。城墙进行加固,里外砌石。城上建雉堞2962个,警铺49个,敌楼27座。城外引木兰、延寿两溪之水为护城河(今丰美、南门),长1770丈、宽2.6丈、深2丈。城设东西水关两处,疏通城内积水。东水关(今水关头)沟船可通达观桥;西水关(雷山附近)设石栏护关,只能容水汇通。西北傍北一带挖旱濠,深宽与护城河相同。明嘉靖37年(1558),因倭寇犯城增设雉堞,并增筑敌楼二座。
明嘉靖43年(1564),戚继光率部来莆平倭寇,进行第五次筑外城。令知府易道谈在城外西北筑墙高7尺,自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450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634丈,增设敌楼6座为外城。隆庆四年(1570)重修内城的东北两城门,改东门为镇海门(东门兜),西门名永清门,南门为迎和门。
明万曆9年(1581)第六次筑重城。城西北的乌石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外高内低不利防守。嘉靖41年(1562)倭寇陷城即从此处攻进城内,吸取教训,扩大西北隅的城墙,把乌石山均围在内,筑重城长850丈、高2丈、宽1丈,设敌楼一座、雉堞182个。万曆36年(1608),把重城砌砖、石,并开护城濠。从此之后,兴化古城再无扩建,但屡有重修。古城直至1939年前城楼保存完好。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以所谓便于攻守,便于市民出城避敌机轰炸,也有利于城池沦陷后反攻为由,遂于1939年8月下令拆城,农民每户出一人参加拆城。官绅勾结大发“国难财”,变卖城石、砖饱入私囊。石、砖大部流入农村,至今仍可见到明代的兴化府城砖。城于次年3月拆完,至此千年古城毁于一旦,目前只存一些残垣遗址。

遗址一览

莆禧城

莆禧古城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忠门半岛(莆禧半岛)南端,离市区约38公里,与湄洲岛(湄洲祖庙,湄洲妈祖庙所在地)隔海相望。莆禧古地名“浮曦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加强沿海国防,抵御倭寇侵扰,设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平海卫”管辖。“千户所”置正五品官一员,从五品官二员,驻军一千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东甲、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周围城墙总长590丈,城墙高1丈3尺,墙基厚1丈2尺,建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抗日战争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较完整,1939年该城被毁,现在尚残存东、北二座城门和月城,以及120多丈的古城墙,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好,隐隐透现出了莆禧古城的历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埔城

位于仙游县园庄乡鳌峰村。原称“新安全庄”,又称顶大埔城,俗称鳌峰寨。始建于五代末。当时祖居这里的陈洪进世族,为防御山寇侵犯,用卵石依山垒筑城墙,呈牛首形状,前小后大,坐西向东。城垣高5米,深4米,长564米。双面全部採集卵毛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办法。设有护城坡,护城坡内侧是人行道,宽2米,以利于战乱防御时调动人员和运送器物。城门现只开3个,东门为主门,南北门为偏门,东门垣宽1.8米,高2.8米,长5米,门槽设在外侧50公分处。城东向5公里的下大埔城结构布局与此城大体相同,只是破旧矮小,墙垣仅2米高,无护城坡,城门无拱顶。

东石土楼

位于仙游县园庄乡东石村。土楼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东里人郑珠甫为抗御山寇而建的,坐北向南,土木结构,边长40米,进深5间,面阔5间,方形方格式房间,高3层,计64间,东南开门,墙厚1.24米,三合土所筑。中设天池,天池挖清泉古井一口,楼内安装水枢机关。穿斗抬梁式梁架,四面波纹,八面收水,硬山屋顶。占地426平方米。这是该县仅存较大完整坚固的一座方形土楼,保存完好。
五斗寨 位于莆田县庄边镇庄边村五斗山。元末兵乱,乡民为自卫而建。寨踞山巅,圈地3300平方米,周长1800米,夯土墙,外砌石块,高2.5米,宽1米,今石块多崩坏,土墙外露。原开2个寨门,今毁坏,整体保存尚完整。

新兴寨

又名樟江寨,位于莆田县新县镇仙安村。建于海拔59米的东顶峰。为南明唐王时抗清义士所建的据点,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现存残段长3000米,高5米,顶宽1.3米,基宽2.5米,东西南北四面开门,北门有石横刻“新兴寨”3字,其下8直行文字为“天干十五丈五尺,地乾十三丈五尺,人乾十五丈,通共四十四丈,太岁己酉闰六月十一日,信士林瑞宗、黄汉发、陈占义等众同立石”,石高140厘米,宽50厘米。

清芳寨

位于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夹漈山上,距夹漈草堂北1000米,寨门额刻“山色清芳”4字,俗称书亭寨。踞峰顶,西、北2面临悬崖,周长1000米,椭圆形,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高7~8米,宽1米,内侧筑有附阶,可通行,朝南开门石条搭架,高2.4米,宽1.2米。

朝天寨

位于莆田县白沙镇长兴村山上,海拔613米的顶峰。明代建造,依险构筑,形如花瓣。圈地6600平方米,周长1500米,巨石筑墙,高2.5米,宽1米,南、北各开1门,已毁废,墙亦多处崩坏。今存有石臼等。

鹭峰寨

位于莆田县东峤乡百叶村鹭峰山上。南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建,为抗清据点。石寨墙今长2000米,高4.5~5米,宽1米。有东、南、北3门。圈地5000平方米,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的鹭峰岩精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

崎头寨

位于莆田县埭头镇鹅村,俗称“鹅头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乡民为防倭寇而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倭寇攻陷。万曆二年(1574年)重建时圈入小高地,杂石砌墙,今存长2000米,高0.5~2米,宽1.5米。寨内尚有房屋基址,古井、街道遗蹟。原有1处崖刻“钓鳌处”被採石所毁。现只存1处摹米芾书的“第一山”3字。

九龙寨

位于莆田县南日岛港南村西户,俗称“薛刚寨”。明代建,椭圆形,原圈地约2800平方米,残长1000米,块石砌墙。高1米,厚0.7米。朝南开一门,残坏严重。

吉了寨

位于莆田县忠门镇梯吴村吉了。宋代地名“系蓼”,熙宁四年(1071年)创建,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在此设吉了巡检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埔8个,开城门,建门楼2座。清初划界废毁,现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

白岭寨

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与永春交界,海拔800米。明嘉靖五年(1526年),匪寇屯驻永春,仙游典史苏廖铭率民兵抵拒于此,筑寨垒石,中为关门,西崖绝顶,设木滚石。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县肖宏鲁奏请将莆田小屿巡检司,改设于此。今尚存刻石题匾“西门锁铨”。

广桥寨

位于仙游县龙华镇,与晋江交界,海拔500米,明初义士魏大临、吴大崧等设木为寨御寇;嘉靖二年(1523年),典史苏廖铭率民兵垒石加固。

南关寨

位于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海拔600米,明初魏大临设寨御寇,明嘉靖二年(1523年)典史苏廖铭垒石设关,题匾“南关寨”。

元钟寨

位于仙游县园庄乡东石村覆船山顶,海拔600米,北宋初陈洪进家族为防御山寇侵犯,在山沟中砌筑“安全庄”,在山顶修筑元钟寨。寨周长400米,呈船形,设东西开门,遗址尚存。

定庄堡

位于莆田县黄石镇定庄村,清康熙间提督吴英建。堡平面呈长方形,原周长262米,今残存外墙长10米,宽0.48米。其内尚存小寨“寨七”,长104米,宽1.4米,高3~4.8米。寨内尚存吴英府第旧址和康熙书“作万人敌”石匾。

交通

从莆田汽车总站乘坐莆田-文甲的车,在莆禧下车,就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