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县专区
梅县专区,即今广东省梅州市的前身,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专区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併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梅县专区
- 别名:兴梅专区,梅县地区,梅州市
- 行政区类别:地级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下辖地区:今广东梅州市全境
- 政府驻地:梅城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略取南越陆梁地,设立象郡(郡治设在今广西崇左)、桂林郡(郡治设在今广西桂平)和南海郡(郡治设在今广州)。今梅州地域,隶属南海郡。
秦末至西汉初年,南越守将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王赵佗设立揭阳县,今梅州大部地区属揭阳县地域。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梅州仍隶属于南海郡揭阳县。
西汉末,王莽篡位后改国号为新,揭阳县改为“南海县”。东汉初恢复揭阳县旧称。
东晋鹹和六年(331年),析南海郡龙川县地设立兴宁县,隶属东官郡,为梅州最早建置的县。其地域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的东北部地区。县治在今五华县华城镇紫金山的雷公墩。永和三年(347年),分龙川县地置雷乡县,后来併入兴宁县。义熙九年(413年),以东官郡五营地立义招县,县治设在今大埔湖寮古城村。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兴宁部分地域,即今兴宁县辖境,设定齐昌县,县治设在洪塘坪(即今兴宁县城北五里的枫林坪),兴宁县仍保留以今五华县範围为辖境,县治设于华城雷公墩。同年,析晋时海阳、义招设立程乡县(今梅县),是以纪念乡贤程曼(今平远县人)而得名,隶属义安郡。此为梅县建置之始,县治在西城外曾井附近,县辖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
南朝梁、陈时期(502~589年),郡、州、县废置混杂,义安郡改曰瀛州,义招属东阳州,又属瀛州。陈时罢瀛州,复置义安郡,义招县属义安郡。程乡废置,属地多归义招。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废齐昌及雷乡两县,併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迁至佗城(今龙川老隆)。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设定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591),复置程乡县,县治设于今梅城西区更楼下,隶属潮州。撤销龙川县建置,置龙川郡,兴宁县隶属龙川郡。大业三年(607年),潮州复名为义安郡,复置程乡县,隶属义安郡,县治在今梅城西区更楼下。与此同时,义招县更名为万川县,隶属义安郡,县治湖寮(今大埔湖寮镇)。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改义安郡为潮州。万川县併入潮州海阳县,程乡县隶属岭南道潮州管辖,此后在唐代近300年的时间里,程乡归潮州管辖。武德五年(622),原併入兴宁县的齐昌县故地划出,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今兴宁城北五里处洪塘坪。武德年间,龙川郡改名循州,兴宁县隶属循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设宁昌驿,归兴宁县属。天授二年(691年),将南朝天监年间併入兴宁的今龙川县地,复置雷乡县,兴宁县保留东晋时所划辖境,县治由佗城迁回华城雷公墩。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程乡县改属福建经略使潮州管治。天宝年间(742~751年),循州更名为海丰郡,兴宁隶属海丰郡,程乡复隶岭南道潮州。乾元元年(758),海丰郡复名循州。兴宁隶属循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龙川,兴宁隶属循州。同年,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辖兴宁一县,府治设洪塘坪。南汉王刘遣其子洪弼镇守,并封为齐王。兴宁与广州(兴王府)是岭南首批设府的地区。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县(今梅县)从潮州分出,升为敬州,领程乡一县。据《广东通志》载:宋避讳,写敬作恭,非南汉有二州名,称恭或称敬实同一州名。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因敬州犯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领程乡一县,州境东西相距119公里,南北相距105公里。州治设于三桂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隶属广南东路。皇祐四年(1052年),梅州开始筑土城,周围450余丈(合今1383余米)。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经流地,设定长乐县(今五华),计2000户。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4000户。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元丰五年(1082),复称梅州,领程乡一县。
南宋绍兴六年,又废梅州为程乡县,仍带程江军事。绍兴十四年,复为梅州,领程乡县。绍兴十九年,长乐县治由长乐镇迁九龙岗(大坝七都围)。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定梅州路总管府,隶属于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销梅州路总管府,复为梅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长乐县治由九龙岗(大坝七都围)迁回长乐镇(今华城)。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改属潮循道。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廖永忠、朱亮祖等率部由福建乘船攻入潮州。潮、梅二州归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循州。长乐、兴宁改属惠州府。撤销梅州,恢复程乡县。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州府统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个县。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复名梅州。随后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民国3年(1914年),长乐县改名为五华县,县治长乐镇易名为华城镇,镇平县改名为蕉岭县。广东推行北洋政府的《划一现行各省地方政府官厅组织令》,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政权制。设潮循道,道治设在汕头。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县为其辖属。民国14年,广东省政府设立东江行政公署,民国15年更名为粤东区绥靖公署,梅州各县归其管辖。民国25年,依照《广东省地方自治改进大纲》,撤销粤东区绥靖公署,设立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兴宁、梅县、五华、平远、蕉岭、大埔、龙川、和平、连平9个县。丰顺县归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改第六行政督察区为第九行政督察区,其区划範围仍含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等县。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丰顺县归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丰顺县从潮汕区划入兴梅专区,兴梅专区的行政区划为7个县。1952年蕉岭县与平远县合併称为蕉平县,后改蕉岭县。1954年土地改革结束后,蕉、平两县复旧分设。
1958年11月,撤销蕉岭县,将蕉岭县行政区域划归梅县;撤销平远县,将平远县行政区域划归兴宁县;撤销丰顺县,将丰顺县的东片隍等4个公社併入大埔县,其西片汤坑等6个公社划入揭阳县。1961年1月5日,恢复丰顺、平远县,将划给大埔、揭阳县的原丰顺县行政区域仍归丰顺县,将划给兴宁县的原平远县行政区域仍归平远县。1961年3月,恢复蕉岭县,将划给梅县的蕉岭县行政区域仍归蕉岭县。
1965年6月,成立梅县专署,管辖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蕉岭、平远7县。1979年以梅州镇及其附近的东郊、西郊、江南3个公社的行政区域範围设立县级梅州市。梅县地区的行政区域範围增至7县1市。1983年梅县与梅州市合併为梅县市,梅县地区行政区域为6县1市。1988年3月,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同时将梅县市分设梅县和梅江区。至此,梅州市辖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蕉岭、平远、梅江区共7县1区。
行政区划
1990年梅县专区(梅州市)各县(区)行政区划表(单位:个)
县(区)别 | 乡、镇政府名称 | 乡 | 镇 | 居委会 | 管理区 | 村委会 | |||
梅江区 | 乡称 | 东郊、西郊、城北 | 街道办事处 | 东山、金山、城西、江南、五洲 | 3 | 2 | 46 | 62 | 803 |
镇称 | 三角、长沙 | ||||||||
梅县 | 乡称 | 程江、松南、松东、松北、径义、扶大、三乡 | 7 | 20 | 31 | 393 | 4403 | ||
镇称 | 城东、石扇、梅西、大坪、石坑、南口、瑶上、畲江、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白渡、松源、隆文、桃尧、荷泗、鬆口 | ||||||||
蕉岭县 | 乡称 | 兴福、长潭、徐溪、蓝坊、高思、南磜、北磜 | 7 | 5 | 5 | 97 | 131 | ||
镇称 | 蕉城、广福、文福、三圳、新铺 | ||||||||
大埔县 | 乡称 | 青溪、长治、英雅、银江、洲瑞、古野、平原、双溪、岩上、大东 | 10 | 10 | 26 | 257 | 1693 | ||
镇称 | 湖寮、高陂、茶阳、大麻、三河、西河、枫朗、百侯、桃源、光德 | ||||||||
丰顺县 | 乡称 | 附城、东联、北斗、上八、下八、建桥、龙岗、仙洞、东、茶背、大龙华、径门、潭山、小胜 | 14 | 10 | 16 | 259 | 1247 | ||
镇称 | 汤坑、丰良、隍、黄金、潭江、砂田、潘田、汤西、汤南、埔寨 | ||||||||
五华县 | 乡称 | 大田、中兴、新桥、锡坑、油田、文葵、大都、桥江、登畲、小都 | 10 | 20 | 34 | 400 | 5480 | ||
镇称 | 水寨、河东、大坝、转水、华城、岐岭、潭下、双头、长布、周江、横陂、郭田、双华、平南、安流、棉洋、梅林、华阳、龙村、硝芳 | ||||||||
兴宁县 | 乡称 | 宁中、福兴、径南、下堡、坪洋、宋声、叶南 | 7 | 22 | 58 | 474 | 5891 | ||
镇称 | 兴城、龙田、罗岗、罗浮、黄槐、黄陂、岗背、合水、石马、大坪、叶塘、新陂、宁新、径心、泥陂、水口、刁坊、宁塘、沥陂、新圩、龙北、永和 | ||||||||
平远县 | 乡称 | 差乾、黄畲、中行、河头、上举、泗水、坝头、热柘、长田、超竹、茅坪 | 11 | 5 | 7 | 152 | 1337 | ||
镇称 | 大柘、石正、东石、仁居、八尺 |
地理环境
位置
梅县专区(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座标为东经115°18′~116°56′,北纬23°23′~24°56′之间。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线分界处,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鬆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县岗背为分界线,分界线以北为中亚热带区,以南为南亚热带区。
境域
梅县专区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县共1区7县。全市总面积15836平方公里。市境东北部连线福建省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县;西部和西北部连线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和本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东源县;东南邻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潮州市郊区、汕尾市的陆河县、潮州市的饶平县。
1990年梅州是辖各县(基本)情况表
县(区)别 | 总面积(平方公里) | 总耕地面积(亩) | 总户数 | 总人口 | 镇(乡)数 | 社会总产值(万元) | 县(区)人民 政府所在地 |
梅江区 | 323 | 49215 | 48281 | 229596 | 5 | 148282 | 江北仲元路 |
梅县 | 2678 | 359899 | 126564 | 573028 | 27 | 153446 | 梅江区江南 |
蕉岭县 | 957 | 115441 | 52023 | 209850 | 12 | 53485 | 蕉城镇 |
大埔县 | 2476 | 212885 | 104229 | 480513 | 20 | 67599 | 湖寮镇 |
丰顺县 | 2691 | 286344 | 118517 | 574481 | 24 | 71595 | 汤坑镇 |
五华县 | 3226 | 490639 | 188700 | 1017460 | 30 | 95115 | 水寨镇 |
兴宁县 | 2105 | 455820 | 222320 | 1021822 | 29 | 149344 | 兴城镇 |
平远县 | 1380 | 152806 | 50528 | 228675 | 16 | 41118 | 大柘镇 |
合计 | 15836 | 2123049 | 911162 | 4335425 | 163 | 779984 |
经济发展
建国后,广大劳动人民翻了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係的深刻变革,推动着生产力的解放。梅州人民以艰苦创业的精神,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全市国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全市国民经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0年,梅州市国内生产总值421652万元(当年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11.27倍,年均增长6.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82元,比1949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4.3%;社会总产值779984万元,比1949年增长14.8倍,年均增长7%,其中工农业总产值634956万元,比1949年增长13.9倍,年均增长6.8%;国民收入368541万元,比1949年增长9.9倍,年均增长6%。
建国后梅州市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表
表9—2 | 计算单位:万元、% |
指标 | 1949年 | 1957年 | 1965年 | 1978年 | 1990年 | 年均增长率(%) | |||||||||
绝对值 | 占% | 绝对值 | 占% | 绝对值 | 占% | 绝对值 | 占% | 绝对值 | 占% | 49-57年 | -65年 | -78年 | -90年 | 49-90年 | |
一、国内生产总值 | 9782 | 100 | 21104 | 100 | 30748 | 100 | 81982 | 100 | 421652 | 100 | 8.15 | 2.96 | 4.88 | 8.9 | 6.3 |
其中:第一产业 | 7511 | 76.8 | 12972 | 61.5 | 18726 | 60.9 | 40077 | 48.9 | 173937 | 41.3 | 5.6 | 2.5 | 2.45 | 5.6 | 4 |
第二产业 | 912 | 9.3 | 3506 | 16.6 | 4835 | 15.7 | 22819 | 27.8 | 143854 | 34.1 | 12.4 | 3.5 | 11.7 | 12 | 11.44 |
第三产业 | 1359 | 13.9 | 4626 | 21.9 | 7187 | 23.4 | 19086 | 23.3 | 103861 | 24.6 | 14.5 | 4 | 5.1 | 10 | 8 |
二、社会总产值 | 14446 | 100 | 33313 | 100 | 47505 | 100 | 133300 | 100 | 779984 | 100 | 9 | 2.7 | 5.4 | 10.3 | 7 |
其中:农业 | 10187 | 70.5 | 17595 | 52.8 | 25136 | 52.9 | 55888 | 41.9 | 242886 | 31.1 | 5.7 | 2.3 | 2.5 | 5.4 | 3.9 |
工业 | 2375 | 16.4 | 8379 | 25.2 | 11843 | 25 | 55492 | 41.6 | 392070 | 50.3 | 17 | 3.8 | 11.6 | 13.2 | 11.5 |
建筑业 | 0 | 970 | 2.9 | 965 | 2 | 4769 | 3.6 | 61032 | 7.8 | 10.3 | 16.5 | ||||
运输、邮电业 | 445 | 3 | 3339 | 10 | 5476 | 11.5 | 7833 | 5.9 | 38700 | 5 | 26.4 | 4.5 | 0.2 | 8.9 | 8.3 |
商业、饮食业 | 1439 | 10 | 3030 | 9 | 4085 | 8.6 | 9318 | 7 | 45296 | 5.8 | 7.8 | 2 | 3.9 | 8.3 | 5.5 |
三、国民收入 | 9316 | 100 | 19723 | 100 | 28470 | 100 | 72551 | 100 | 368541 | 100 | 7.9 | 2.8 | 4.5 | 8.6 | 6 |
其中:农业 | 7437 | 80 | 12844 | 65 | 18955 | 66.6 | 39680 | 54.7 | 17165 | 46.6 | |||||
工业 | 950 | 10.1 | 3352 | 17 | 4405 | 15.5 | 22196 | 30.6 | 130810 | 35.5 | |||||
建筑业 | 0 | 291 | 1.5 | 289 | 1 | 1526 | 2.1 | 20603 | 5.6 | ||||||
运输、邮电业 | 209 | 2.2 | 1568 | 8 | 2574 | 9 | 3838 | 5.3 | 18418 | 5 | |||||
商业、饮食业 | 720 | 7.7 | 1667 | 8.5 | 2247 | 7.9 | 5311 | 7.3 | 27054 | 7.3 |
注: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以当年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口径计算 |
商业供销发展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和扶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开拓物资经营,发展对外贸易,并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成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国合经营,流通不畅,封闭式经营体制,国营、集体、联营、个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商品丰富,品种齐全,购销活跃,市场繁荣。
财政金融
建国初,兴梅专区和各县设立财政、税务机构,各区(乡镇)设定税务所;编制地区财政收支预算,做好综合平衡和决算;建立、修正、改革、简併、完善税收制度;调整各个时期的税种税目,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筹集资金,发挥国家财政税收的职能作用。
1950~199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99022.65万元,其中1950年672.71万元,1990年增至32240万元,比1950年增长48倍,年均递增10.2%;财政总支出392354.5万元,其中1950年241.12万元,1990年增至51551.9万元,比1950年增长212.8倍,年均递增14.4%。税收入库270316万元,其中1950年500万元,1990年增至34806万元,比1950年增加68.61倍。
金融事业。50年代初,兴梅专区和各县设立中国人民银行。1950年4月,国家发行人民币,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收回旧币。1952年开始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保险公司、建设银行随之分设,在“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合併、裁撤。80年代,深化体制改革后,形成“六大行司”金融新体系;信贷业务不断扩大,服务项目应时而生,存、储、放、汇业务,占领梅州金融市场,为全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的生产、流通和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等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促进了梅州经济发展。
1990年末,全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96441万元,分别比1950年、1980年、1985年增长28062倍、20.96倍和3.7倍;贷款余额303380万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1985年增长1242.3倍、4.69倍和1.49倍。“七五”时期,全市外汇收入15530万美元,外汇支出7294万美元,分别比“六五”时期增长4.6%和161.5%。
对外贸易
梅州物产丰富、华侨众多。在商周时代,已有陶瓷製作。唐宋时期,青瓷已运销东南亚等地。清末民初,通过华侨、港澳同胞将地产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品销往南洋各埠。民国时期,华侨、水客与海外贸易往来逐增。美国美孚洋行和英国商人也曾在丰顺、兴宁等县设点收购矿砂,销往东南亚、港澳、日本和美、英等地。
50~60年代,梅县地区的出口商品由汕头、广州等地口岸公司直接委託供销社或国营商业收购。1972年梅县地区成立对外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出口商品生产基地,逐步扩大自营出口业务,对外贸易日益增多。在此期间,一些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热爱故土,在梅县、大埔、兴宁等城镇兴建华侨大厦、华侨戏院、华侨造纸厂、松香厂、玻璃厂、医院、办小水电等,扩大了外经贸往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梅县地区对外经济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区和县先后建立外经机构,积极开展外经贸业务,加强外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优惠、方便、灵活、稳定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经济贸易、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地区外经贸部门在汕头、深圳、揭阳、新塘等地建立出口口岸,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了贸易关係。
1979~1990年,全市外贸收购品种17大类、126个品种,收购总额18亿8138.7万元,比1966~1978年的31068万元增长5.05倍,其中1990年收购32230.11万元,比1978年增长5.51倍;外贸出口总额27189.43万美元,其中1990年出口4534.33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43倍。
兴修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组织人民民众进行水利建设。建国初期,组织民众修复原有水利设施,兴建一批引灌工程,并开始整修河堤。1953年转向灌溉排涝工程建设,至1957年共新建防洪堤91座、253.2公里长,引水工程6075宗,蓄水工程2015宗。1958年贯彻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其中动工兴建了兴宁县合水,梅县梅西、将军阁、溪峰等大中型水库。兴宁县开始整治宁江水系,梅县兴建红星、官坪等5大堤围,丰顺县兴建九九曲和汤南联堤。至1965年共完成引水工程4054宗,蓄水工程2590宗,电动灌溉31站,小型水电站73座,装机容量6333千瓦,防洪工程204宗、长233.5公里。因在短期间兴建工程过多,急于求成,工程质量不高,在1959年2月特大暴雨中,使梅西、将军阁、溪峰三座中型水库出现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继续对梅江及其支流和梅潭河、丰良河、榕江北河进行治理。在韩江主河道两岸修筑防洪排涝工程,继续兴建一大批蓄、引水工程。在缺电地区发动民众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积极兴办小水电。10年间装机容量由6592千瓦发展到65406千瓦;建成大中小型蓄水工程4783宗,库容586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29万亩;引水工程818宗,灌溉面积5.18万亩;电动灌溉站240座,灌溉农田2.94万亩。新建梅县畲江、水车,大埔县陂寨、乌槎、三洲,丰顺县东,蕉岭县福岭、矮岭,兴宁县宁江等防洪排涝工程,共整修堤防171条,222公里长。兴建电动排涝工程76宗。
交通邮电
交通事业
建国后至1990年,全市通车公路已达3126公里,是1949年621.9公里的5倍。所有乡镇均通了汽车,形成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市内各县、乡镇,连线广州和深圳、汕头等经济特区以及通往江西、福建的公路网路。营运车辆也由1949年41个私人行车公司所拥有的304辆,增至1990年国营、集体、私人所拥有的60426辆,运送旅客3058万人次,货运量1447万吨。
铁路运输始于1961年9月1日正式通车的兴合铁路,后与1964年10月建成通车的梅四铁路和1970年10月建成通车的兴老铁路相连线,成为梅隆铁路。梅隆铁路是为解决四望嶂煤炭外运而修建的窄轨铁路,它东起梅县东山港,西至龙川县的老隆港,途经梅江区、梅县、兴宁、五华、龙川等4县1区24个乡镇。正线长172.38公里,专线长37.74公里,由陆路贯通是韩江与东江两江水运的重要通道。80年代,增加平远尖山、梅县石坑、兴宁铁山嶂的铁矿运输。从1970年10月开始营运以来,共运送旅客1281万人次,运货物2019万吨。其中煤炭1705万吨、铁矿石117万吨。
航空运输自1979年2月始,借用兴宁军用机场及其导航设备开闢兴宁至广州往返民航线,1987年9月,梅县机场建成通航后,民航站设在梅县。梅县至广州航线,原每周四航班,1990年增为每天一航班。1990年12月开通梅县至香港往返航线,每周三航班。
邮电事业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邮电事业发展,1959年开通广州至梅县汽车邮路,1971年开始农村机车投邮。至1990年底,全市邮路总长18722公里,其中自办汽车邮路687公里,委办汽车邮路3093公里,机车邮路56公里,水道邮路124公里,脚踏车邮路13700公里,步班邮路1112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为1470公里。
电信在建国初由各县城开办电报业务,1952年增至11个营业处开办电报业务,60年代大多数支局开办了电报业务。1990年有线报路达32条,在传输方式上有明线载波电路、电缆电路、幻线电路等。通报方式有自动张报、传真电路、话线等。1952年在兴宁开始设立无线电台,开通短波无线电路,1959年后,大埔、梅县、五华、丰顺相继设立无线电台,1965年改设梅县至各县和广州共7条线路,1990年增开梅县至汕头微波电传自动张报电站一条。发报设备不断更新,1950年有自动收发报机,1952年在梅县开始使用莫尔斯收发报机,1985年兴宁始有载波电报机,1960年开始使用电传打字机,1985年在梅县、兴宁始用中文自动解码机,并有收、发讯机9部和23部。至1990年,各县共有电报真迹机17部,收讯机2部,发讯机20部。电报业务1990年比1952年增长14.85倍。
电话在从建国前的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并席使用,至建国后的逐项规划和发展。市内电话,1955年开始架设市内电缆,1986年市内各县已实现城区电话自动化。梅县、兴宁分别于1987年、1989年开通小程控机。至1990年全市市内电话总容量为4.1万门,其中程控1.3万门。
以县城为中心联通乡镇农村用户的农村电话,由1949年全市公有930门电话交换机、857户用户、1584.1公里线路,发展至1990年,有磁石交换机2851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9000门。有磁石单机16917部、自动单机4786部,线路8908桿公里,16776对公里,电缆347.6波长公里,还有载波电话终端机单路20部、三路156部、十二路42部,农村电话用户15200户,其中专业户和私人安装的有6962户。全市2045个管理区,有1814个装有电话,占88.7%。
长途电话则自1950年修複线路并将单线迴路改双线迴路,1953年全市已建成长途通讯电路45条,1981年开通半自动电路5条。至1990年,全市长途电路已达550条,其中有线244条,微波306条。长话设备也自建国前使用的磁石式人工长途交换机,至1990年梅州市和兴宁县开通数字程控交换机,用户可与国内外620个大中城市直接通话,形成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的市内电话、农村电话、长途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现代通信网路。
城区建设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人口逐年增加,推动着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梅州市城乡建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全市7县1区城市建成面积由1980年的12.43平方公里增至25.9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6.94万人增至32.98万人。
城市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城区道路总长由56公里增至134.26公里,道路面积190万平方米,路面质量也显着提高。
城区供水能力由2万立方米/日增至14.95万立方米/日,供水设施也逐步完善。
城区排水系统形成网路,改变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污水横流的状况。沟渠总长由19.6公里增至139公里。
园林绿化面积由0.7公顷增至41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2.3%。
城区防洪能力大大加强。80年代后期,对城区原有河堤进行维修加固,围堤由过去的沙土堤改为石块砌筑,并改进了排涝设施。全市城区的堤防达20年一遇洪水标準的有105处,堤坝总长233公里。
城市居民住宅面积由212.7万平方米增至1199万平方米,人平居住水平6.6平方米。
农村广大农户解决温饱之后,出现了“建房热”。1980~1990年,全市农民建房面积6550.59万平方米,有30%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建筑质量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砖混结构的小楼房代替了过去传统的土砖瓦面平房,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农村供水、供电、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乡村道路建设同步发展。1990年,有95.33%的农村用上了电,有30%的乡镇用上了自来水,100%的乡镇通了公路,学校、文化站、卫生院(医疗站)、邮电所等遍及广大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户还购买了拖拉机或汽车,有的农户装上了电话,农村交换机总容量28510门,农户装电话16917部,自动电话4786部,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3%,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3.2%。
公路建设,对国道、省道进行裁弯取直,并由原沙土公路改为水泥路面。梅州境内公路密度比过去大大提高。1990年,全市公路总长312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面积拥有公路19.74公里。
1987年7月,梅县民航机场建成,9月1日正式通航。同时设立梅州海关,对沟通梅州与海内外的交往,振兴侨乡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广梅汕铁路立项建设。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都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更加重视文化设施建设。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市民众艺术馆1个,县区文化馆8个,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影剧院113间,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69个。临时开闢的展览厅、展出馆不计其数。
在此期间,市、县还十分重视对各文化单位办公、教学、排练设施的建设。仅市属文化艺术单位,就新建有民众艺术馆大楼、艺术学校教学大楼、文联综合大楼、电影公司大楼、演出公司办公大楼、市区电影管理站办公楼、市山歌剧团排练场和市文化局办公大楼等8座,建筑面积共8700多平方米。
科技成果
建国后至1978年,全市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科研成果,但未进行科技成果级别评定,亦无法统计。1978年后,各级科委逐步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定、奖励等管理工作,使科技成果管理进入经常化、规範化、制度化。据统计,1978~1982年(含1978年前的部分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有144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8项,获省科学大会奖有40项。1983~1985年,获市(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有58项,其中获省科技成果奖有10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推广奖4项。1986~1990年获市(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含科技进步和科技推广)有148项,其中获省科技成果奖有14项。
电影电视
梅州的电影放映始于民国4年(1915)。梅州的广播事业始于50年代初期。1950年起。各县相继创办了广播收音站;1955年以后,陆续开办有线广播;1965年起增加了无线广播(中波);从1985年开始,市、县先后创办调频广播,有了自己办的无线广播电台。梅州的电视事业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开始有黑白电视转播;1982年开始转播彩色电视;1988年建成市电视台;各县从1982年开始刨办县电视转播台;80年代末又开始发展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有线(闭路)电视。至1990年底,全市已有电视差转台215座,电视差转机288部,卫星地面接收站50座,中波转播台2座,县级以上调频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8座,有线广播入户喇叭(含调频喇叭)2.7万只。广播、电视一套节目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3%和93.2%。全市广播电视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带网路的格局。
报纸刊物
梅州市从清末开始创办报刊。抗日战争时期是梅州地区报刊业鼎盛时期。至1990年底止,全市先后创办过168种报纸和刊物。
建国后,梅州地区先后创办有《兴梅日报》、各县农民报(多数于1958年改为日报)、地、县文艺刊物、侨报、侨刊等报刊共35种。其中报纸21种,刊物14种。
至1990年梅州市报刊基本情况表 |
报刊名称 | 主办单位 | 起迄时间 | 版面刊期 | 发行 | 备注 |
新民主报 | 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 | 1945.5~1949年春 | 不定 | 自理 | 在游击区发行 |
曙光报 | 中共梅埔县委 | 1946~1948年 | 8开2版 | 自理 | 在游击区发行 |
民众报 | 中共梅埔县委 | 1948.2~1948.12 | 不定 | 自理 | 在游击区发行 |
人民报 | 中共粤东地委 | 1949.5~1949.6 | 对开4版 | 自理 | 在游击区发行 |
梅州人民报 | 中共梅州地委 | 1949.7~1949.9 | 不定 | 自理 | 只出四天 |
大众报 | 中共粤东地委 | 1949.7~1949.9 | 不定 | 自理 | 在游击区发行 |
兴梅日报 | 中共兴梅地委 | 1949.10~1952.12 | 对开4版 | 邮局 | 向全地区发行 |
梅江通讯 | 中共梅县地委 | 1966.4~1967.8 | 4开4版 | 邮局 | 向地县发行 |
学习通讯 | 1969.6~1986.12 | 16开本 | 向地县乡镇发行 | ||
梅江报 | 中共梅县地委 | 1978.2~1988年 | 4开4版 | 邮局 | 公开发行 |
嘉应日报 | 中共梅州市委 | 1988.1~1990.6 | 4开4版 | 邮局 | 公开发行 |
梅州日报 | 1990年7月起 | ||||
梅江科技报 | 梅县地区科委 | 1984.8~1990年 | 4开4版月刊 | 邮局 | 后停刊 |
嘉应乡情报 | 梅江报、地区侨联 | 1985.1~1990年 | 4开4版旬刊 | 邮局 | 公开发行 |
客家民俗报 | 地区民俗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 | 1985.2~1989年 | 4开4版季刊 | 自理 | 公开发行 |
梅江文艺 | 梅县地区文化局 | 1979.4~1990年 | 16开本双月刊 | 邮局 | 公开发行 |
嘉应师专学报 | 嘉应师专 | 1983.12~1990年 | 16开版本 | 自理 | 公开发行 |
客家风采 | 梅江报社 | 1984.12~1986年 | 32开版本 | 自理 | 公开发行 |
嘉风 | 嘉应诗社 | 1984.10~1990年 | 32开版本 | 自理 | |
射门诗报 | 梅州市文化局民众艺术馆 | 1989.6~1990年 | 4开4版 | 自理 |
体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体育运动。梅州更把发展足球运动当作重点来抓,拨出专款改善场地设施,举办教练员、运动员培训班,开办业余体校、足球学校等,使足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58年。梅县鬆口中学组织了全市第一支女子足球队,开始了梅州女子足球运动的历史。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10个重点县之一。至1990年,全市由省、市命名的足球传统传统项目学校共有22间,梅州市被定为全国20个城市开展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梅州先后输送到国家级和省级足球队的运动员、教练员近200人。
建国以后,全市认真贯彻执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87年,梅县被确定为全国20个体育先进县之一,1986年,兴宁县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县,梅县东山中学、丙村中学,兴宁县第一中学,大埔县大埔国小等先后被评为国家和省一级的体育先进集体。
建国后,全区7县的场地设施不断扩建和发展。据1985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当时梅县地区符合国家规定标準的大型体育场地3个(有看台设施),运动场14个,足球场149个,不规则的小型足球场125个。
教育事业
梅州社会素来重视文教。梅州人民崇尚读书,视上学求知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而形成“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优良传统。南宋绍兴(1131~1162年)时,福建闽侯人方渐来梅任知州,曾谓:“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近代曾在梅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籍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他的着作《客法词典》的自序中,记述梅州教育发达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评论:“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无逊色。”
建国后到1952年,各县人民政府先后接办原有各级各类学校,私立中国小全部改为公立,同时加强领导,逐步进行整顿提高。1953年起,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画期间,政府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增加中国小招生名额,实行人民助学金制,适当扩大部分学校的规模,适量发展幼稚园,学校内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调配培养领导骨干和教师,扩充各项设备,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教育学生。为提高工农文化素质,各县分别成立扫除文盲工作队,农村国小附设农民夜校,县城设立工人夜校,部分中学附设工农夜间中学。基础教育各得其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1957年,各县幼稚园发展至212所,在园幼儿5540人,教职工352人;国小2306所,学生299497人,教职工11705人;普通中学95所,学生64000人,教职工4157人。但在1957~1958年间,开展全民整风运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反右派斗争中,一批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学校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各地大办学校,大力发展农业中学,增设完全中学,同时“开展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大搞勤工俭学,并在部分中学、国小试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制度,致使教育工作不得不在60年代初进行调整。经过调整,1961年梅州各县有幼稚园901所,在园幼儿5.19万人,教职工2019人,分别比1959年减少2768所、8.2万人和5149人;国小3532所,在校学生40.18万人,教职工15135人,分别比1959年增加1443所、3.51万人、1968人;普通中学101所(完中34所、国中67所),在校学生6.67万人,教职工4836人,分别比1959年减少47所(完中4所、国中43所)、8798人、429人;农业中学50所,学生4492人,分别比1959年减少130所、5717人。
1962年起,学校恢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思想教育与教学工作互相协调,教育全面稳步发展起来。据1965年统计,全市幼稚园291所,在园幼儿12445人,比1949年分别增加241所、11993人;国小共有3464所(另有1625个教学点),在校学生502743人;中学102所,在校学生48173人。1965年比1949年分别增加国小1000所,小学生313894人,中学27所,中学生27047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县学校于1966年下学期至1968年上学期全面停课两年,改变学校领导体制,并反覆进行各种大批判,教师受到巨大冲击。1968年下学期恢复文化课教学。又被“四人帮”说成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推行所谓“开门办学”,教师、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对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977~1990年,各级政府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整顿中国小校的设定,调整布局,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培训师资,全面加强德育工作和教学研究,改善教学管理,着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1980年起,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于1984年首先实现普及国小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中学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不断发展。成人教育由初级向中、高级发展,各县分别开办国小教师进修学校,市县共办起8所广播电视大学(分校),还有嘉应教育学院。1988年由市教育局在梅县创办全省第一所盲童学校。1982年和1985年,先后在梅县开办梅县地区师範专科学校和嘉应大学。1988年两校合併,称嘉应大学。这一时期,由于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拨款、社会各界集资以及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学校数量和类别也不断增加。1990年,全市有幼稚园1240所,在园幼儿102888人,教职工3679人;国小2288所,学生572921人,教职工25282人;普通中学252所(国中199所、高中53所),学生179845人,教职工13210人;职业中学73所,学生12932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学生3612人,教职工486人;师範学校3所,学生1940人,教职工260人;教师进修学校8所,学生1097人,教职工298人;成人中学59所,学生3408人,教职工48人;成人初等学校434所,学生195650人,教职工505人。嘉应教育学院学生580人,教职工140人。嘉应大学学生2126人,教职工542人;盲童学校1所,学生28人,教职工18人。
旅游资源
梅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梅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境地处粤东地区,有独特的客家风情和许多名人胜迹、名山秀水。
一、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山岳风光有:梅县阴那山、兴宁神光山、大埔双髻山、平远五指石和南台山(丹霞地貌)。
湖库水景有:蕉岭长潭峡江、兴宁合水湖山、梅县泮坑瀑布、五华益塘群岛、丰顺龙归寨瀑布、汤坑温泉、兴宁叶南温泉。
自然保护区有:大埔丰溪阔叶林保护区、蕉岭北磜阔叶林保护区、五华七目嶂保护区。
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名人胜迹有:梅县叶剑英故居及纪念馆、梅县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蕉岭丘逢甲故居培远堂、丰顺丁日昌纪念馆图书室、大埔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兴宁学宫、五华长乐学宫。
宗教寺塔有:梅县灵光寺、兴宁神光寺、大埔万福寺、梅县泮坑公王庙、梅县千佛塔、鬆口元魁塔、五华华城狮雄古塔、梅县龙巖寺。
客家屋式有:梅县南华又庐、兴宁县螺墩围龙屋、大埔土围屋(花萼楼)、五华四角楼(李惠堂故居)、梅县白宫联芳楼。
客家风情有:客家山歌、山歌剧、汉剧、提线木偶戏、丰顺埔寨烧龙、平远船灯舞、大埔鲤鱼舞等。
文化古蹟
远在新石器时代,梅州地区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建国后梅州考古发现的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足资证明,在5000年以前就有古代先民在此活动,他们在岭南一隅的“蛮荒之地”,创造了绮丽的古代文明(属百越文化範畴)。自西晋末“五胡乱华”以后,一批又一批中原汉人向南迁徙,由赣由闽辗转迁来梅州,使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化,并逐步使梅州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梅州这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蹟。
建国后,据80年代文物普查,至1985年止,全市已发现有古文化遗存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处,古建筑206座,还有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40处。至199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
政治体制
领导班子
梅县专区领导人任职表
机构名称 | 姓名 | 籍贯 | 职务 | 任期 | 说明 |
梅县专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1968年8月~1971年2月) | 曾韬 杨剑 肖功九 张正甫 李万永 马一品 赵月光 张绍恭 李彤 赵德斌 | 河北 山西 山东 河北平谷 山西 | 组长 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 1968.8~1969.1 1969.1~1971.2 1968.8~1969.1 1968.8~1971.2 1969.1~1971.2 1970.3~1971.2 1968.8~1969.1 1968.8~1969.4 1968.8~1969.4 1969.1~1971.2 |
梅县专员公署(1965.6~1967.4)
职务 | 姓名 | 性别 | 籍贯 | 任免职时间 | 备注 |
专员 | 黄中强 | 男 | 河源 | 1965.6~1967年初 | 上海“一月风暴”后由“造反派”夺权无文 件正式免职 |
副专员 | 张正甫 | 男 | 山西沁源 | 1965.7~1967年初 | |
副专员 | 黄风章 | 男 | 河北献县 | 1965.10~1967年初 | |
副专员 | 周敬民 | 男 | 河南信阳 | 1965.10~1967年初 | |
专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7.4~1968.3)
职务 | 姓名 | 性别 | 籍贯 | 任免职时问 |
组长 | 曾韬 | 男 | 1967.4~1968.3 | |
副组长 | 赵月光 | 男 | 1967.4~1968.3 | |
副组长 | 张绍恭 | 男 | 1967.4~1968.3 | |
副组长 | 范全福 | 男 | 1967.6~1968.3 | |
副组长 | 于海学 | 男 | 1967.6~1968.3 | |
组员 | 李彤 | 男 | 1967.4~1968.3 | |
组员 | 刘奇 | 男 | 1967.4~1968.3 | |
组员 | 王焕昌 | 男 | 1967.4~1968.3 | |
组员 | 程天锡 | 男 | 1967.4~1968.3 | |
组员 | 肖功九 | 男 | 1967.6~1968.3 | |
组员 | 周凤泰 | 男 | 1967.8~1968.3 | |
组员 | 殷诚 | 男 | 山东 | 1967.8~1968.3 |
机构设定
梅县专员公署的工作机构(1965.6~1967.4)
梅县专员公署是由汕头专员公署各工作部门分出部分人员组建而成,作为全省机关革命化试点,机构设定和人员配备都比较精简,约相当于原汕头专署三分之一的规模。
“抓促小组”、“地革委”的工作机构(1967.4~1979.4)
梅县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组成之初,专署各工作部门虽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但机构和人员依然存在,因而“抓促小组”仅设“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和“生产指挥部”两个工作机构。其存在时间将近一年。
梅县专区革命委员会(后更名为梅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设有“四大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后来多次进行调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73年2月撤销生产组、保卫组,5月撤销政工组,恢复部、委、办、局等机构设定。办事组至1976年1月撤销(组内各办公室先于1973年12月改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