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天然药食通补:跟《本草纲目》学养生
药不得乱吃,食不可无方。审视中草药特性,寻找调补妙方;识别天然食材的食性,甄选最适合自己的品种。之于养生,药食二者不可偏废,需搭配以行。且看本书精华解读医药巨着,诠释药食养生要诀。本书由李兴广医师主编,对上千年的医学古籍《本草纲目》进行现代化的养生套用,提取最适合现代人养生观念和最容易得手的中草药和食材,进行药性、食性等的药食材具体分析,提供上千道美味养生食谱,以及几百味中药药剂药方。并根据不同的病症给出日常饮食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适合具体病症食疗的食谱,是一本适合家庭中草药和食材饮食养生的好帮手。无论是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读者,还是备受生活工作压力的亚健康人群,亦或是各种疾病的患者,只要拿起此书,必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剂食方,养生祛病一本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纯天然药食通补:跟《本草纲目》学养生
-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页数:311页
- 开本:16
- 作者:李兴广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7745079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减压、益智、抗衰……怎幺吃?
失眠、哮喘、三高……怎幺治?
是时候告别缠人的病症,重塑身体健康机制了!翻开本书,从上千条效果卓着的本草药剂与天然食物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款式,亲自验证药食通补养生祛病妙方吧!
☆李时珍药食养生观的现代解读
☆600味本草药方,1000道养生膳食
☆药方精选 膳食组合 医药根基 严密科学
☆简化医药巨着,甄选养生精华
☆合理搭配药食,吃出无病无忧
失眠、哮喘、三高……怎幺治?
是时候告别缠人的病症,重塑身体健康机制了!翻开本书,从上千条效果卓着的本草药剂与天然食物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款式,亲自验证药食通补养生祛病妙方吧!
☆李时珍药食养生观的现代解读
☆600味本草药方,1000道养生膳食
☆药方精选 膳食组合 医药根基 严密科学
☆简化医药巨着,甄选养生精华
☆合理搭配药食,吃出无病无忧
作者简介
李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授
⊙主任医师
1983年自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20余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和临床的第一线,主讲中药学、本草文献学、中药饮片辨识等课程。并坚持临床教学工作,开设特色门诊,针对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内科、皮肤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加编写的着作达40余部。
200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授
⊙主任医师
1983年自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20余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和临床的第一线,主讲中药学、本草文献学、中药饮片辨识等课程。并坚持临床教学工作,开设特色门诊,针对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内科、皮肤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加编写的着作达40余部。
200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图书目录
Part01《本草纲目》中的中药养生速查/1
常见病调补本草/2
丹参2
薤白3
川芎4
冰片5
银杏叶6
青皮7
枳实8
栀子9
豆蔻10
猪苓11
乳香13
血竭14
续断15
枳子16
苍朮17
三七18
茵陈20
陈皮22
白朮24
丁香26
木香27
厚朴28
乾姜29
高良姜30
大黄31
番泻叶32
火麻仁33
肉苁蓉34
茯苓35
五味子36
白及37
泽泻38
海狗肾39
桑螵蛸40
砂仁41
淫羊藿42
车前子43
钩藤44
石决明45
天麻46
夏枯草47
决明子48
荷叶49
红曲50
绞股蓝51
西洋参52
麦冬53
葛根54
时令病调补本草/56
麻黄56
半夏58
辛夷60
紫苏叶61
胖大海62
桑白皮63
薄荷64
桔梗65
桑叶66
菊花67
金银花68
藿香69
紫菀70
百部71
川贝母72
蛤蚧74
紫苏子75
黄连76
滋补强身本草/78
党参78
黄芪80
冬虫夏草82
海马84
覆盆子85
鹿茸86
金樱子88
柏子仁89
麝香90
牛黄91
百合92
刺五加93
酸枣仁94
滋阴养颜本草/96
阿胶96
当归98
红花100
益母草102
艾叶104
肉桂106
白芍107
鸡血藤108
黄柏109
苦参110
龙胆111
椿皮112
白果113
女贞子114
菟丝子115
月季花116
玫瑰花117
香附118
熟地黄120
枸杞子122
延年益寿本草/124
桂圆肉124
灵芝125
桑寄生126
杜仲127
人参128
远志130
黄精131
何首乌132
骨碎补134
地龙136
Part02《本草纲目》中的食物养生速查/137
五穀篇/138
粳米138
玉米138
黑米139
粟米139
糯米140
小麦141
大麦141
燕麦142
荞麦142
高粱143
薏米143
青稞144
芝麻144
蔬菜篇/145
番茄145
胡萝蔔145
洋葱146
韭菜146
菠菜147
芦荟147
苦瓜147
魔芋148
莴笋148
生菜149
茭白149
茄子150
苤蓝150
雪里蕻151
圆白菜151
豇豆151
油菜152
菜花153
土豆153
芹菜154
荠菜155
苋菜155
竹笋156
茼蒿156
鱼腥草157
黄花菜157
香椿158
蒜苗158
通菜159
芦笋159
仙人掌160
绿豆芽160
黄豆芽161
扁豆161
豆角161
芋头162
红薯162
南瓜163
山药163
丝瓜164
黄瓜164
佛手瓜164
辣椒165
莲藕165
冬瓜166
菌豆篇/167
金针菇167
平菇167
蘑菇168
猴头菇168
香菇168
竹荪169
银耳170
黑木耳170
黄豆171
绿豆172
蚕豆173
豆腐173
豆浆174
豌豆174
红小豆175
黑豆175
芸豆176
腐竹177
畜禽蛋奶篇/178
猪肉178
牛肉179
羊肉181
驴肉182
兔肉182
鸡肉183
鸭肉184
鸽子肉184
乌鸡185
狗肉185
鹅肉186
蚕蛹186
松花蛋187
鹌鹑肉187
鹌鹑蛋188
鸡蛋188
鸭蛋189
牛奶189
优酪乳189
水产篇/190
鲤鱼190
草鱼191
鳜鱼191
鲫鱼192
甲鱼192
虾193
螃蟹193
海参194
蛤蜊194
带鱼195
平鱼195
鳝鱼196
武昌鱼196
鲮鱼197
黄花鱼197
乌贼198
鱿鱼198
扇贝199
章鱼199
鲢鱼200
鲇鱼200
海蜇201
鲈鱼201
鳗鱼202
鲔鱼202
沙丁鱼202
泥鳅203
紫菜203
海带203
水果、乾果篇/204
苹果204
香蕉204
西瓜205
芒果205
凤梨205
木瓜206
梨206
桃207
杏207
李子208
柿子208
甜瓜208
荔枝209
葡萄209
枇杷210
橘子210
柠檬210
桑葚210
杨梅211
柚子211
橙子212
桂圆212
樱桃213
猕猴桃213
榴槤213
杨桃214
火龙果214
无花果214
荸荠215
草莓215
椰子216
山竹216
金橘216
甘蔗216
山楂217
红枣217
栗子218
沙枣218
罗汉果218
白果219
菱角219
花生219
杏仁220
开心果220
腰果220
橄榄221
葵花子221
槟榔221
核桃221
莲子222
榛子222
榧子223
松子223
调味品篇/224
生姜224
花椒224
大葱224
蒜225
肉桂225
丁香226
芥末226
小茴香226
大茴香227
盐227
味素227
酱油227
白糖228
蜂蜜228
Part03《本草纲目》药食通补养生妙方
保健养生食药方/230
补益气血230
美容驻颜232
丰胸美体235
乌髮护髮238
减肥瘦身240
健脑益智243
抗衰益寿245
减压怡情247
滋阴壮阳248
防癌抗癌250
消除疲劳252
开胃消食254
常见病对症食药方/256
感冒256
咳嗽258
咽炎260
哮喘261
痤疮262
自汗、盗汗264
腹泻266
便秘268
慢性胃炎270
脂肪肝272
结石274
贫血276
失眠278
高血压280
高脂血症282
糖尿病284
痛风286
骨质疏鬆288
动脉硬化290
月经不调292
痛经294
女性不孕296
乳腺增生298
更年期综合徵299
阳痿、早泄300
男性不育302
前列腺病304
小儿肺炎306
小儿营养不良308
小儿厌食310
常见病调补本草/2
丹参2
薤白3
川芎4
冰片5
银杏叶6
青皮7
枳实8
栀子9
豆蔻10
猪苓11
乳香13
血竭14
续断15
枳子16
苍朮17
三七18
茵陈20
陈皮22
白朮24
丁香26
木香27
厚朴28
乾姜29
高良姜30
大黄31
番泻叶32
火麻仁33
肉苁蓉34
茯苓35
五味子36
白及37
泽泻38
海狗肾39
桑螵蛸40
砂仁41
淫羊藿42
车前子43
钩藤44
石决明45
天麻46
夏枯草47
决明子48
荷叶49
红曲50
绞股蓝51
西洋参52
麦冬53
葛根54
时令病调补本草/56
麻黄56
半夏58
辛夷60
紫苏叶61
胖大海62
桑白皮63
薄荷64
桔梗65
桑叶66
菊花67
金银花68
藿香69
紫菀70
百部71
川贝母72
蛤蚧74
紫苏子75
黄连76
滋补强身本草/78
党参78
黄芪80
冬虫夏草82
海马84
覆盆子85
鹿茸86
金樱子88
柏子仁89
麝香90
牛黄91
百合92
刺五加93
酸枣仁94
滋阴养颜本草/96
阿胶96
当归98
红花100
益母草102
艾叶104
肉桂106
白芍107
鸡血藤108
黄柏109
苦参110
龙胆111
椿皮112
白果113
女贞子114
菟丝子115
月季花116
玫瑰花117
香附118
熟地黄120
枸杞子122
延年益寿本草/124
桂圆肉124
灵芝125
桑寄生126
杜仲127
人参128
远志130
黄精131
何首乌132
骨碎补134
地龙136
Part02《本草纲目》中的食物养生速查/137
五穀篇/138
粳米138
玉米138
黑米139
粟米139
糯米140
小麦141
大麦141
燕麦142
荞麦142
高粱143
薏米143
青稞144
芝麻144
蔬菜篇/145
番茄145
胡萝蔔145
洋葱146
韭菜146
菠菜147
芦荟147
苦瓜147
魔芋148
莴笋148
生菜149
茭白149
茄子150
苤蓝150
雪里蕻151
圆白菜151
豇豆151
油菜152
菜花153
土豆153
芹菜154
荠菜155
苋菜155
竹笋156
茼蒿156
鱼腥草157
黄花菜157
香椿158
蒜苗158
通菜159
芦笋159
仙人掌160
绿豆芽160
黄豆芽161
扁豆161
豆角161
芋头162
红薯162
南瓜163
山药163
丝瓜164
黄瓜164
佛手瓜164
辣椒165
莲藕165
冬瓜166
菌豆篇/167
金针菇167
平菇167
蘑菇168
猴头菇168
香菇168
竹荪169
银耳170
黑木耳170
黄豆171
绿豆172
蚕豆173
豆腐173
豆浆174
豌豆174
红小豆175
黑豆175
芸豆176
腐竹177
畜禽蛋奶篇/178
猪肉178
牛肉179
羊肉181
驴肉182
兔肉182
鸡肉183
鸭肉184
鸽子肉184
乌鸡185
狗肉185
鹅肉186
蚕蛹186
松花蛋187
鹌鹑肉187
鹌鹑蛋188
鸡蛋188
鸭蛋189
牛奶189
优酪乳189
水产篇/190
鲤鱼190
草鱼191
鳜鱼191
鲫鱼192
甲鱼192
虾193
螃蟹193
海参194
蛤蜊194
带鱼195
平鱼195
鳝鱼196
武昌鱼196
鲮鱼197
黄花鱼197
乌贼198
鱿鱼198
扇贝199
章鱼199
鲢鱼200
鲇鱼200
海蜇201
鲈鱼201
鳗鱼202
鲔鱼202
沙丁鱼202
泥鳅203
紫菜203
海带203
水果、乾果篇/204
苹果204
香蕉204
西瓜205
芒果205
凤梨205
木瓜206
梨206
桃207
杏207
李子208
柿子208
甜瓜208
荔枝209
葡萄209
枇杷210
橘子210
柠檬210
桑葚210
杨梅211
柚子211
橙子212
桂圆212
樱桃213
猕猴桃213
榴槤213
杨桃214
火龙果214
无花果214
荸荠215
草莓215
椰子216
山竹216
金橘216
甘蔗216
山楂217
红枣217
栗子218
沙枣218
罗汉果218
白果219
菱角219
花生219
杏仁220
开心果220
腰果220
橄榄221
葵花子221
槟榔221
核桃221
莲子222
榛子222
榧子223
松子223
调味品篇/224
生姜224
花椒224
大葱224
蒜225
肉桂225
丁香226
芥末226
小茴香226
大茴香227
盐227
味素227
酱油227
白糖228
蜂蜜228
Part03《本草纲目》药食通补养生妙方
保健养生食药方/230
补益气血230
美容驻颜232
丰胸美体235
乌髮护髮238
减肥瘦身240
健脑益智243
抗衰益寿245
减压怡情247
滋阴壮阳248
防癌抗癌250
消除疲劳252
开胃消食254
常见病对症食药方/256
感冒256
咳嗽258
咽炎260
哮喘261
痤疮262
自汗、盗汗264
腹泻266
便秘268
慢性胃炎270
脂肪肝272
结石274
贫血276
失眠278
高血压280
高脂血症282
糖尿病284
痛风286
骨质疏鬆288
动脉硬化290
月经不调292
痛经294
女性不孕296
乳腺增生298
更年期综合徵299
阳痿、早泄300
男性不育302
前列腺病304
小儿肺炎306
小儿营养不良308
小儿厌食310
序言
谈到养生食物与本草,不得不提及明代的药学巨着《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90余万字,是李时珍倾其一生完成的集16世纪前中国本草学于大成的着作。李时珍在长年行医的过程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记载了1892种药物和11096个药方,如此庞大的工程具有承前启后的非凡意义,为后世养生保健提供了系统、权威的医药食材指南。
“药食同源”的理论源远流长。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补养身体,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疾病。在此基础上无数的中医学家、养生学家等又通过无数的积累,归纳出独特的中医食疗养生体系,认为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的特性。“食之偏性为药性”,药物和食物不可分,其分类是相对而言的,药物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只是食物的作用缓和,不良反应小;药物的作用相对显着,不良反应大。
汉代《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在得病之前乃至患病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并利用食物的一些特性,为我所用,科学正确地进行食疗调补,既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又可以提高生存的质量,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相应治疗。饮食疗法也和药物治疗一样,也要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症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虚证主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实证主要表现为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寒证主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根据其不同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差异,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症候结合病因,给予相应的食疗食品,以祛除邪气;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不宜过食辛燥火热之品,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还要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分析不同季节下人体生理病理的差异,及其对饮食养生的影响。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类及豆製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乾姜等。此外,在膳食中还经常添加适当的中草药,如枸杞子、人参、杜仲等来调理身体。药膳(自1982年,人们开始用“药膳”来指代此类膳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在医院、疗养院或针对家中病人以及亚健康状态的具体对象对症施膳。而每种调治配方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人的身体始终处于动态之中,需随时根据体质变化增减药量、调整食方才能奏效,以求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之功。
本书以《本草纲目》中整理的药材食材为依据,集中选择并适当延展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批中草药和食物,具体阐述了它们的基本信息、效用特点、治病验方和经典食疗妙方和药膳,并从多个保健养生目的出发整理出饮食宜忌、饮食原则和食疗妙方,更针对日常高发常见的病症对症择膳,辅以适当的饮食指南,帮助你强健身体,巩固健康。
“药食同源”的理论源远流长。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补养身体,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疾病。在此基础上无数的中医学家、养生学家等又通过无数的积累,归纳出独特的中医食疗养生体系,认为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的特性。“食之偏性为药性”,药物和食物不可分,其分类是相对而言的,药物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只是食物的作用缓和,不良反应小;药物的作用相对显着,不良反应大。
汉代《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在得病之前乃至患病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并利用食物的一些特性,为我所用,科学正确地进行食疗调补,既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又可以提高生存的质量,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相应治疗。饮食疗法也和药物治疗一样,也要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症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虚证主要表现为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实证主要表现为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寒证主要表现为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根据其不同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差异,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症候结合病因,给予相应的食疗食品,以祛除邪气;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不宜过食辛燥火热之品,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还要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分析不同季节下人体生理病理的差异,及其对饮食养生的影响。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类及豆製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乾姜等。此外,在膳食中还经常添加适当的中草药,如枸杞子、人参、杜仲等来调理身体。药膳(自1982年,人们开始用“药膳”来指代此类膳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在医院、疗养院或针对家中病人以及亚健康状态的具体对象对症施膳。而每种调治配方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人的身体始终处于动态之中,需随时根据体质变化增减药量、调整食方才能奏效,以求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之功。
本书以《本草纲目》中整理的药材食材为依据,集中选择并适当延展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批中草药和食物,具体阐述了它们的基本信息、效用特点、治病验方和经典食疗妙方和药膳,并从多个保健养生目的出发整理出饮食宜忌、饮食原则和食疗妙方,更针对日常高发常见的病症对症择膳,辅以适当的饮食指南,帮助你强健身体,巩固健康。
名人推荐
着名中医李兴广最新养生力作,透过经典药学着作解读李时珍的养生观,融汇116味珍贵中草药、191种养生食材,一本书深度解读饮食养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