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公务员变身新疆枣哥
对政府来说,如果当地没有加工厂,就无法打消农户的顾虑;对企业来说,当地没有红枣种植,就没有原料,根本就不具备建加工厂的条件。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李志民得到讯息后,主动找到了朱昌杰,他答应马上建加工厂,并决定拿出枣苗生意赚得的全部资金,再从政府贷款700万元,共投入3000万,在阿克苏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5000万斤的红枣加工厂。当时的李志民与一些龙头企业相比,实力并不雄厚,却胆敢冒险在没有红枣的地方,建红枣加工厂,这种行为几乎没人理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致富经]辞去公务员 变身新疆枣哥
- 製片地区:中国
- 拍摄地点:中国
- 集数:3
- 类型:致富节目
- 来源:CCTV-致富经
节目简介
对政府来说,如果当地没有加工厂,就无法打消农户的顾虑;对企业来说,当地没有红枣种植,就没有原料,根本就不具备建加工厂的条件。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李志民得到讯息后,主动找到了朱昌杰,他答应马上建加工厂,并决定拿出枣苗生意赚得的全部资金,再从政府贷款700万元,共投入3000万,在阿克苏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5000万斤的红枣加工厂。当时的李志民与一些龙头企业相比,实力并不雄厚,却胆敢冒险在没有红枣的地方,建红枣加工厂,这种行为几乎没人理解。
分集剧情
第1集
员工 马博宇:当时情况,咱们阿克苏地区的红枣种植面积第一比较小,第二即便是种植起来了,严格意义来讲是三年以后,三到五年才丰产,这个工厂盖成以后加工能力很厉害,第一原料在哪里,第二市场在哪里。 李志民:一个国有涉农企业的一个高管跟我说过一番话,他说老李,这个原料不足,投资会失败。 没有原料,恰恰是加工企业的死穴,这是加工行业的常识。那幺,李志民为什幺要冒这幺大的风险呢? 李志民:宁可损失几百万,我都愿意干这个事情,我自己做出了信誉,农民有了信心了,干部有了信心,那幺红枣产业发展起来了,我的苗子卖得就多,我在枣上赚不了,在苗上赚钱。 当时已经是9月份了,为了赢得大家的信任,李志民拍着胸脯,保证要在三个月之内建成投产。可是,新疆寒冷的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三个月完工,这在当地人眼里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建筑公司负责人 周辉:南疆这边到时候天凉了一上冻,工程上全部要停工。 朋友 邓海光:一百天就要把它建成,这个谁都不相信。 李志民:赌这一口气,我就说我肯定能建成。如果我建不成,旁边这个楼,七层楼我跳下来。 员工 马博宇:痴人说梦,压根就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到要看看你怎幺从七楼跳下来。 李志民招标了四个工程队分建不同的厂房,一起施工同时推进。并把一线的施工员请到了阿克苏最好的饭店吃饭。 李志民:白酒拿瓶子哗哗倒了一茶杯,端着酒杯,拜託你们帮帮我,救救我的命,契约规定时间之内务必完成,提前一天奖一万,推迟一天罚一万。 建设工程负责人 周辉:建那幺多厂,都是我们请甲方吃饭。反过来甲方请我们吃饭,这种心情任何人都能理解,所以说我们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可是,还是难逃麻烦,11月初施工就遇到了难题,由于天气转冷,大梁的凝固周期加长20多天,这样工期就无法按期完成。 建筑公司负责人 蔡晶:早晚温度应经到了10度以下了,当时按照正常来讲的话,凝固会慢。 李志民:室内我们可以人为把温度高一点,那就把窗户、门全部封住,封了以后在这里面盘了四个大炉子,用火来烤,当时室内的温度达到30度。 蔡晶认为方法可行,提出明天过来召集人安排加温。但是急性子的李志民却坚持马上行动。 李志民:你现在就给我召集人,马上给我盘炉子,你太急了,我说不是急,我抢时间。
第2集
就是这样拼抢每一点时间,只用了89天,李志民的加工厂就建成投产了。见证这一过程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员工 马博宇:整个建厂的过程就是一个字神。在阿克苏绝对是一个奇蹟,在新疆这幺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里面也算一个很大的奇蹟。 朋友 邓海光:算一个奇人。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出来,已经能够证明他是一个奇人。 合作伙伴 张国玺:这个企业的效率程度是让你吃惊的。 李志民:我们的原则是今天的事情马上办,明天的事情今天办。 89天火速建厂,让李志民一战成名。可是,事情并没有想预先想的那样顺当,农民种棉花种惯了,一听说红枣的丰产期需要三到五年,很多农民还是不愿意种植他的红枣。 农户 张财魁:棉花,种惯了,对这个枣就是不了解。所以种棉花比较保险。 农户 王田田:感觉这个枣树种到地里面,肯定没有棉花收入高。对技术、销路、价格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说好多人不愿意种枣树。 种红枣和种棉花的比较效益差别不大,所以种惯了棉花的农民不愿轻易尝试。无法迅速的大面积推广,那幺原料问题就会始终制约着李志民,最后把加工厂彻底拖入困局,这样李志民多年的打拚就会全部白费,所有的投入也将毁于一旦,而当时已经50岁的他,想要翻身也不太可能了。 2006年春节,心事重重的李志民没有回家过年,远离家人和朋友,自己一个人走在路上,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一路从山西到新疆,从公务员到下海,回忆创业的艰辛,一直在别人面前胸有成竹的他,此时也感觉到了疲惫。 李志民:这时候心里落差很大,我的选择究竟对不对?究竟图个啥? 想要大规模迅速的推开红枣种植,就必须寻找到比棉花效益更好的模式。李志民一边到新疆喀什等地收购红枣加工救急,一边在全国寻找亩产效益高的示範园。他叫杨自民,当时是山西省运城市红枣发展中心的主任,2006年,朱昌杰和李志民听说杨专家在5亩地试验田,实验了种植红枣的新模式,他们赶紧去参观,到那一看就被吓了一跳。 山西省运城市红枣发展中心原主任 林业高级工程师 杨自民:原来的树可以长到三米以上、我们把它改为不超过两米,密的话就是过去我们一亩地就是20多株,我们把它搞成一亩地444株。 与常见的枣树不同,试验田里的枣树个头小了,但是种植的密度大了,而且当年就可以丰产,产量比原先增加了三倍。当时来参观的朱昌杰和李志民等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朱昌杰:看到以后,我跟你说实话,就是我想的那种东西,和我们一同去的一个干部,在那大喊大叫,怎幺种成这样子了。 李志民:过去枣树不需要修剪,现在这个“矮、密、早”模式,它便于修剪和管理,你看这个地方就是今年剪的,剪了以后它冒出一个枝,枝上面长了这个枣吊。一串一串就像葡萄一样的。 朱昌杰当即决定将这种模式引入新疆,并让李志民在阿克苏市建起示範枣园,2006年,李志民在示範园引入了杨自民的这种“矮化、密植、丰产”的红枣种植模式,因为新疆的日照时间长,李志民还实验将原来每亩地的种植密度又增加了三倍,达到了每亩1200株,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三年进入丰产期,一年就可以挂果销售。2007年,示範园挂果了,每亩产量达到了2600多公斤,还突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第3集
农户 王田田:像葡萄树一样,一串一串。 农户 托合提 阿不力孜:这个树枝果子太多,看着也漂亮的很,果子也大,很满意。 朋友 邓海光:超过二吨,二吨六。那个产量对我们来说做梦也不会梦到。 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种植枣树的收入比种植棉花翻了一番,而且李志民又答应回收,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阿克苏的红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了上百万亩,可是,到了收购期,李志民却犯了愁,收购这幺多的红枣,两个月就要3000万的周转资金,李志民找到了中国农业银行阿克苏分行求助。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克苏分行党委书记 行长 李靖:他从一开始就要打品牌,企业是立足长远的,这样的企业跟我们农业银行立足三农,支持农业产业企业的思路也是相吻合的。 李志民:现在给农民收购不能打白条,必须付现金,当时企业非常困难,没有银行当年的后果是不可想像的,有市场、有原料,能够加工出来,就是没有钱干不成。 从2007年开始,每年中国农业银行都给李志民提供贷款,解决了李志民收购期的资金难题。新疆的红枣生长环境和内地不同,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相同的品种,在新疆往往表现更加优秀。不仅如此,2008年,李志民在库车县建起了用风化煤加工有机肥料的厂子,并把有机肥推广给种植红枣的农户。用有机肥种植红枣,这进一步提高枣的品质。 山西省运城市红枣发展中心原主任 杨自民:你看新疆的枣颜色紫红色,内地枣色泽比较浅,而且你看新疆这个枣,它有弹性,压了以后它就恢复原状了,内地这个枣它压下去复原不了。 如今,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于养生,高品质红枣的市场需求量也逐渐递增。 新疆红枣的高品质,让它一上市,就很受认可。李志民更是想尽办法扩展新疆红枣在高端渠道的影响力。 李志民:我们搞了一个拍卖会,就这一颗枣当时拍卖了10万。这个枣和碗,就是早晚成大气,这叫大器天枣。其实做枣很简单,要说不简单,就要赋予它文化的概念,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够使品牌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间能够扎下根。 李志民还涉及红枣的深加工,例如枣胶囊、枣浓浆、枣饮料等。到2011年,他在全国建成5个红枣加工厂,4座有机肥加工厂,涉及红枣、有机肥、农场三个产业,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
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