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上下两千年
《徽州上下两千年》内容简介:徽州历史悠久,沿革複杂,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晋为新安,梁改新宁,隋改歙州,宋改徽州,先后经历了会稽郡、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新宁郡、歙州、徽州、徽州路、兴安府、徽州府、行政督察区等行政更替,解放后又有徽州专区、徽州地区、黄山市等称谓,其中的区县行政区划也多次变动,时常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且不说普通徽州百姓,就是有些徽学专家和学者也难以完全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基本介绍
- 书名:徽州上下两千年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页数:316页
- 开本:16
- 作者:屯安东 余敏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613984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徽州上下两千年》由黄山书社出版。
作者简介
屯安东,安徽黟县人,高级经济师,徽文化爱好者。黄山市政府机关公务员(现已退休)。
余敏辉,安徽黟县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安徽省委常委、淮北市委主委,淮北师範大学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余敏辉,安徽黟县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安徽省委常委、淮北市委主委,淮北师範大学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图书目录
序
引子
第一章会稽析鄣辖歙黟
第二章英雄辈出梅封侯
第三章刘姓三王治鄣郡
第四章丹阳郡大王国小
第五章镇抚山越建新都
第六章三朝新安文风兴
第七章纬武经文富歙州
第八章风雨飘摇徽州生
第九章大哉乾元徽有路
第十章徽州雄起大明始
第十一章前盛后衰花凋谢
第十二章废府留县徽魂在
第十三章今非昔比徽再来
第十四章徽州黄山一脉承
第十五章两张名牌创辉煌
第十六章人生有梦圆徽州
后记
附一:徽州历史沿革大事记
附二:以史为鉴读徽州
引子
第一章会稽析鄣辖歙黟
第二章英雄辈出梅封侯
第三章刘姓三王治鄣郡
第四章丹阳郡大王国小
第五章镇抚山越建新都
第六章三朝新安文风兴
第七章纬武经文富歙州
第八章风雨飘摇徽州生
第九章大哉乾元徽有路
第十章徽州雄起大明始
第十一章前盛后衰花凋谢
第十二章废府留县徽魂在
第十三章今非昔比徽再来
第十四章徽州黄山一脉承
第十五章两张名牌创辉煌
第十六章人生有梦圆徽州
后记
附一:徽州历史沿革大事记
附二:以史为鉴读徽州
后记
随着徽州热的兴起,写徽州的书籍和文章越来越多。在这些介绍徽州的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文章中,涉及徽州历史沿革的也不少。
自秦始皇建县以来,徽州已走过20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变革频繁,隶属关係多变。现有的史书与资料,对徽州的历史沿革,也留下许多疑点和困惑,甚至府志与诸县誌间,此县誌与彼县誌间,都有互相矛盾的记载和不同的解读,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因此,很需要有一本书,较为完整地翔实地说清徽州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变迁中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于是,我们产生一个念头,就是通过写这本书,能较完整地介绍徽州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其动因有三:
一是释疑解惑。我们接触的大量徽州史料、资料中,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的真假混淆,如果不认真鉴别和考证,随便拿来,就可能违背历史,误导读者。因此,必须把过去一些书籍和资料中没有说清或有疑惑的问题,通过择善、辨疑和考伪,作比较分析,力求找到合理的说法和解释,这样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二是写出新意。写徽州的沿革史,不能就徽州说徽州,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大环境,不能只取现成的老的资料,而要善于从原始史料中挖掘新鲜的内容,丰富内涵,写出新意。徽州的历史很有味,故事很精彩,可以写得很好看,读者读起来也应当很轻鬆。
因此,本书力求把过去人们不大注意或很少涉及的背景内容予以重点介绍,把徽州放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去演绎,使文章内容有新鲜感、时代感。读完以后,不仅能大体了解历史中的徽州沿革,而且对中国历史变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是普及知识。本书不搞学术考据式的文体,而是力求写成一本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味的历史“科普”读物,增加可读性。如果“学术味”太浓,就会吓跑一大批对古文和学术文体不感兴趣的读者;如果全是大白活,就显得没有史料支撑以至有戏说之嫌。于是,本书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的重点引用史料,有的只点明出处,给读者提供史料来源。这样,既可增加历史知识和厚重感,又可避免通俗演义式的戏说之嫌。力求做到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像小说那样随意编造。
既然是普及知识,就力求做到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既没有国粹派迂执陈腐的酸气,也没有后来欲断而截流的那股杀气。”学术研究从来没有止境,我们的观点只能代表我们的认知,并不反对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强求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由于认识的局限,今后肯定还会有新的观点代替老的结论。以平常之心对待学术之争,以执着追求弘扬徽州文化,只有这样,学术才会繁荣。
拙着对徽州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还是一次初步尝试。本书虽然吸收了前人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并作出一些新的探索,但内容还不够完备。以我们的水平和力量,肯定存在一些瑕疵和纰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给予指正。
笔者曾合着《一座山和一座城市》一书,着重介绍黄山沿革史特别是黄山建市史。这次我们继续合作,将这本《徽州上下两千年》奉献给大家,着重介绍徽州沿革历史,两书算是姊妹篇。相信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基本能对黄山和徽州发展史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本书在初稿成文后,曾发给一些专家、学者徵求意见,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与指教。特别是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休宁籍洪永平先生,北京师大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休宁籍汪高鑫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祁门籍徐国利教授,原黟县中学校长、《黟县誌》主编、黟县籍舒育玲先生等对本书的历史史料、文字结构、语言表述甚至标题选用等都提出中肯意见,使笔者获益匪浅。根据诸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又认真进行修改。原安徽师大副校长、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王世华先生热情为本书作序,黟县籍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为封面书名题签,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黄山书社总编辑赵国华先生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向焱女士不厌其烦,对书稿沓冗繁複、错讹疏漏之处予以校正指谬,付出很多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文后附《徽州历史沿革大事记》,供读者对照参考。沿革大事中的有些年份,不同版本的史料有不同记载,故本书所採用的史(资)料,个别地方与其他文献和资料记载的年份有些许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应当允许存在,供读者在对照中鉴别和参考。
附录二《以史为鉴读徽州》是我们对徽州文化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系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全面科学地解读徽州。此文删节稿曾分两期刊登于2013月6月《江淮时报》,也收录本书,请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此记。
屯安东余敏辉
二○一三年秋于黄山
自秦始皇建县以来,徽州已走过20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变革频繁,隶属关係多变。现有的史书与资料,对徽州的历史沿革,也留下许多疑点和困惑,甚至府志与诸县誌间,此县誌与彼县誌间,都有互相矛盾的记载和不同的解读,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因此,很需要有一本书,较为完整地翔实地说清徽州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变迁中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于是,我们产生一个念头,就是通过写这本书,能较完整地介绍徽州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其动因有三:
一是释疑解惑。我们接触的大量徽州史料、资料中,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的真假混淆,如果不认真鉴别和考证,随便拿来,就可能违背历史,误导读者。因此,必须把过去一些书籍和资料中没有说清或有疑惑的问题,通过择善、辨疑和考伪,作比较分析,力求找到合理的说法和解释,这样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二是写出新意。写徽州的沿革史,不能就徽州说徽州,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大环境,不能只取现成的老的资料,而要善于从原始史料中挖掘新鲜的内容,丰富内涵,写出新意。徽州的历史很有味,故事很精彩,可以写得很好看,读者读起来也应当很轻鬆。
因此,本书力求把过去人们不大注意或很少涉及的背景内容予以重点介绍,把徽州放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去演绎,使文章内容有新鲜感、时代感。读完以后,不仅能大体了解历史中的徽州沿革,而且对中国历史变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是普及知识。本书不搞学术考据式的文体,而是力求写成一本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味的历史“科普”读物,增加可读性。如果“学术味”太浓,就会吓跑一大批对古文和学术文体不感兴趣的读者;如果全是大白活,就显得没有史料支撑以至有戏说之嫌。于是,本书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的重点引用史料,有的只点明出处,给读者提供史料来源。这样,既可增加历史知识和厚重感,又可避免通俗演义式的戏说之嫌。力求做到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像小说那样随意编造。
既然是普及知识,就力求做到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既没有国粹派迂执陈腐的酸气,也没有后来欲断而截流的那股杀气。”学术研究从来没有止境,我们的观点只能代表我们的认知,并不反对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不强求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由于认识的局限,今后肯定还会有新的观点代替老的结论。以平常之心对待学术之争,以执着追求弘扬徽州文化,只有这样,学术才会繁荣。
拙着对徽州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还是一次初步尝试。本书虽然吸收了前人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并作出一些新的探索,但内容还不够完备。以我们的水平和力量,肯定存在一些瑕疵和纰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给予指正。
笔者曾合着《一座山和一座城市》一书,着重介绍黄山沿革史特别是黄山建市史。这次我们继续合作,将这本《徽州上下两千年》奉献给大家,着重介绍徽州沿革历史,两书算是姊妹篇。相信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基本能对黄山和徽州发展史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本书在初稿成文后,曾发给一些专家、学者徵求意见,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与指教。特别是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休宁籍洪永平先生,北京师大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休宁籍汪高鑫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祁门籍徐国利教授,原黟县中学校长、《黟县誌》主编、黟县籍舒育玲先生等对本书的历史史料、文字结构、语言表述甚至标题选用等都提出中肯意见,使笔者获益匪浅。根据诸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又认真进行修改。原安徽师大副校长、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王世华先生热情为本书作序,黟县籍书法家汪钟鸣先生为封面书名题签,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黄山书社总编辑赵国华先生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向焱女士不厌其烦,对书稿沓冗繁複、错讹疏漏之处予以校正指谬,付出很多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文后附《徽州历史沿革大事记》,供读者对照参考。沿革大事中的有些年份,不同版本的史料有不同记载,故本书所採用的史(资)料,个别地方与其他文献和资料记载的年份有些许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应当允许存在,供读者在对照中鉴别和参考。
附录二《以史为鉴读徽州》是我们对徽州文化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系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全面科学地解读徽州。此文删节稿曾分两期刊登于2013月6月《江淮时报》,也收录本书,请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此记。
屯安东余敏辉
二○一三年秋于黄山
序言
历史上的徽州真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在这1.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出现过富甲一方、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州商帮,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这一切都是人创造的,若以人才而论,徽州可谓灿若星海,各领风骚。他们当中既有造诣精深的名儒耆宿、政声卓着的干吏名臣、享誉四方的艺苑名流、学富五车的文坛才俊,也有卓有建树的科技群彦、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炙手可热的商界巨贾,还有才华横溢的名嫒闺秀、识见超凡的隐士名僧等等,可谓接芬错芳,数不胜数。一隅之地能够涌现如此众多的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可谓绝无仅有!若以文化成果而论,无论是理学、医学、文学、绘画、戏剧、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没有可圈可点、杰出辉煌的成果!
正是在徽州这种独特魅力的强烈吸引下,众多的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徽州,乃至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徽学。几十年来,徽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徽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徽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很自然地要追问:徽州文化是怎幺产生的?这就必然引起对徽州历史研究的兴趣。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徽州文化的产生当然也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徽州的历史。可是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徽州历史沿革的着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屯安东和余敏辉两位先生弥补了这个缺憾。他俩合着的《徽州上下两千年》即将付梓。敏辉以书稿见示,我饶有兴趣地通读了全书,深感这是一部熔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炉的好书,读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徽州史着作,如果是那样,读者面就会大大缩小。本书有意避开“徽州史”的名称,而以“徽州上下两千年”冠名。作者将两千多年徽州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分别加以专题介绍,实际上是以“史话”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学术研究要走出象牙塔,拥抱广大民众,就必须脱去令人敬畏的服装,改掉一本正经的腔调。本书从结构的安排、章节的命名、文字的表述都反映出作者的匠心。很多十分複杂的问题,作者却能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就像听作者讲故事一样,牢记在心。其实我们的很多历史着作要是都能像这样写作,那就再不会令人敬而远之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虽不是规律,倒也符合中国历史的真相。当然认真算起来,还是合多分少。儘管如此,由于政权更替、战争兵燹、农民起义、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分分合合极其频繁。就拿徽州来说,正如书中指出的:“先后经历了会稽郡、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新宁郡、歙州、徽州、徽州路、兴安府、徽州府、行政督察区等行政更替,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徽州专区、徽州地区、黄山市等称谓,其中县级行政区划也多次变动,时常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为了帮助读者搞清徽州这种複杂的沿革关係,作者从一大堆纷繁複杂的史料中,拣出最重要的材料,条分缕析,剥茧抽丝,将徽州每一次区划的调整,都讲得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
历史写得生动,并不等于戏说历史。本书文字清新活泼,朗朗上口,却是很严肃的着作。作者对徽州历史上的每个问题特别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鄣郡之谜,歙县、黝县建县之谜,广陵国之谜,桃花源之谜,隋代歙、黟两县隶婺州之谜,花山石窟之谜,淋沥之谜,析婺源县之谜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尚未形成定论的重要问题,都能旁徵博引,经过认真细緻的考证辨析,得出明确的结论,或则认同学界的某一观点,或则提出自己的新说,摆事实,讲道理,一些重要的史实虽用白话写出,但又标出原始资料,表明决非无根之谈,充分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汤诗新解”一节,就颇有新意。明朝戏曲家、诗人汤显祖曾留下这样一首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关于这首诗的意境,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看起来各有道理。本书虽然赞同其一,但不是简单重複前人的旧说,而是另闢蹊径,多方论证,使人读后觉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令人信服。真理越辩越明。儘管我们不敢说本书关于上述很多问题的探讨都已经真理在握,但起码把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我相信,读了全书会更加深我们对徽州的了解,也更加热爱徽州了。
如此神奇的徽州,今天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徽州”了。历史上的“徽州”近几十年不仅一再易名而且早已被肢解了,每念及兹,无不令人扼腕长叹!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了一个“欲圆之梦”——“徽州复名,绩溪、婺源重回徽州,以保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完整,实现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和行政区划的一致,实现徽州的优秀文化复兴。”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老徽州六县父老乡亲的梦,还是千千万万徽文化崇敬者、热爱者的梦。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感慨:“不信东风唤不回”。当今天我们欲圆“中国梦”的时候,我们也衷心希望那些决策者们早日圆了老百姓的“徽州梦”。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徽州人,深厚的故乡情结使他们对徽州的研究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安东先生我虽并不认识,但久仰大名。敏辉先生我知道是一位训练有素、成果卓着的学者。去年,他们俩曾推出了《一座山和一座城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年他们又贡献了《徽州上下两千年》,堪称双璧。徽州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他们身上又一次得到生动的体现。我们期望他们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聊为序。
2013年7月9日
(王世华,曾任安徽师範大学副校长,安徽师範大学皖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政府参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
正是在徽州这种独特魅力的强烈吸引下,众多的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徽州,乃至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徽学。几十年来,徽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徽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徽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很自然地要追问:徽州文化是怎幺产生的?这就必然引起对徽州历史研究的兴趣。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徽州文化的产生当然也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徽州的历史。可是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徽州历史沿革的着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屯安东和余敏辉两位先生弥补了这个缺憾。他俩合着的《徽州上下两千年》即将付梓。敏辉以书稿见示,我饶有兴趣地通读了全书,深感这是一部熔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炉的好书,读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徽州史着作,如果是那样,读者面就会大大缩小。本书有意避开“徽州史”的名称,而以“徽州上下两千年”冠名。作者将两千多年徽州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分别加以专题介绍,实际上是以“史话”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学术研究要走出象牙塔,拥抱广大民众,就必须脱去令人敬畏的服装,改掉一本正经的腔调。本书从结构的安排、章节的命名、文字的表述都反映出作者的匠心。很多十分複杂的问题,作者却能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就像听作者讲故事一样,牢记在心。其实我们的很多历史着作要是都能像这样写作,那就再不会令人敬而远之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虽不是规律,倒也符合中国历史的真相。当然认真算起来,还是合多分少。儘管如此,由于政权更替、战争兵燹、农民起义、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分分合合极其频繁。就拿徽州来说,正如书中指出的:“先后经历了会稽郡、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新宁郡、歙州、徽州、徽州路、兴安府、徽州府、行政督察区等行政更替,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徽州专区、徽州地区、黄山市等称谓,其中县级行政区划也多次变动,时常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为了帮助读者搞清徽州这种複杂的沿革关係,作者从一大堆纷繁複杂的史料中,拣出最重要的材料,条分缕析,剥茧抽丝,将徽州每一次区划的调整,都讲得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
历史写得生动,并不等于戏说历史。本书文字清新活泼,朗朗上口,却是很严肃的着作。作者对徽州历史上的每个问题特别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鄣郡之谜,歙县、黝县建县之谜,广陵国之谜,桃花源之谜,隋代歙、黟两县隶婺州之谜,花山石窟之谜,淋沥之谜,析婺源县之谜等等这些在历史上尚未形成定论的重要问题,都能旁徵博引,经过认真细緻的考证辨析,得出明确的结论,或则认同学界的某一观点,或则提出自己的新说,摆事实,讲道理,一些重要的史实虽用白话写出,但又标出原始资料,表明决非无根之谈,充分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汤诗新解”一节,就颇有新意。明朝戏曲家、诗人汤显祖曾留下这样一首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关于这首诗的意境,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看起来各有道理。本书虽然赞同其一,但不是简单重複前人的旧说,而是另闢蹊径,多方论证,使人读后觉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令人信服。真理越辩越明。儘管我们不敢说本书关于上述很多问题的探讨都已经真理在握,但起码把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我相信,读了全书会更加深我们对徽州的了解,也更加热爱徽州了。
如此神奇的徽州,今天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徽州”了。历史上的“徽州”近几十年不仅一再易名而且早已被肢解了,每念及兹,无不令人扼腕长叹!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了一个“欲圆之梦”——“徽州复名,绩溪、婺源重回徽州,以保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完整,实现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和行政区划的一致,实现徽州的优秀文化复兴。”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老徽州六县父老乡亲的梦,还是千千万万徽文化崇敬者、热爱者的梦。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感慨:“不信东风唤不回”。当今天我们欲圆“中国梦”的时候,我们也衷心希望那些决策者们早日圆了老百姓的“徽州梦”。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徽州人,深厚的故乡情结使他们对徽州的研究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安东先生我虽并不认识,但久仰大名。敏辉先生我知道是一位训练有素、成果卓着的学者。去年,他们俩曾推出了《一座山和一座城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年他们又贡献了《徽州上下两千年》,堪称双璧。徽州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他们身上又一次得到生动的体现。我们期望他们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聊为序。
2013年7月9日
(王世华,曾任安徽师範大学副校长,安徽师範大学皖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政府参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