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清朝藏书楼
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宁波清朝藏书楼
- 地理位置:宁波
主要建筑
王应玘“独居室” 王应玘,字剡公,明末清初鄞县人,诸生。曾参加张煌言抗清军队,后任巢县知县七天。张煌言战败被俘遇杀害后,王应玘恸哭入山为僧。后师天童皙公,法名元月,亦叫等月,字印千。至皙公殁,撒下其衣钵还俗,筑室独居,于其中事奉先人,旁列图史,日访求异书,边收藏边着述,无空闲之时。(光绪《鄞县誌》)
黄宗羲“续抄堂” 黄宗羲,字太沖,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生于明万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余姚人。着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凡111种,1300余卷。他愤科举之业,思所以变之。劝学者“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全祖望《神道碑》)。为明清之际杰出的史学家、启蒙思想家、藏书家,浙东学派之鼻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所不读。祖上遗藏不少图书,他全部读完仍嫌不足,复四处访求借读、借妙图书,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着名藏书家。康熙四年(1665),建“续抄堂”于南雷(今余姚市明伟乡黄家竹桥附近)。明末战乱之际,海内着名的山阴(今绍兴)祁承业“澹生堂”藏书楼迁于云门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后,黄宗羲入山,在化鹿寺翻检图书三天三夜,挑选得珍本、善本载十捆而归。其中经书近百种,稗官史百多册,此批图书乃黄宗羲藏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得自钮石溪的“世学楼”,钱谦益的“绛云楼”,黄居中的“千顷堂”,郑氏的“丛桂堂”以及焦氏藏书楼和胡孝辕、孙月峰等名家藏书。晚年仍到范氏“天一阁”、曹氏“静惕堂”、徐氏“传是楼”读书、抄书。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未及编目,垂老遭大水,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传弟子郑性经整理得三万卷,入藏“二老阁”。(《中国着名藏书家传略》、《江浙藏书家史略》)
胡德迈“宝墨斋” 胡德迈,清鄞县人。其藏书室称“适可轩”,后称“宝墨斋”,故址在今宁波西青石桥,俗名狮子墙门内。收藏颇精,所藏宋刻本《杨子法言》,清康熙帝极为赏鑒,翻阅良久,赐御书唐诗二绝句赐之。胡德迈荣获御书后,遂筑“宝墨斋”。(《鄞县通志》)
万氏“寒松斋”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门人私溢贞文,鄞县人。黄宗羲学生。清着名史学家,藏书家。其父万泰,生八子,世称万氏八龙。斯同系第八子,为八龙之尾。万氏藏书楼寒松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宁波市尚书街58号。斯同博极群书而善着述,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对史学、文学、校雠学卓有建树,为浙东学派主要人物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以布衣参史局,参与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在京二十余年,携书十数万卷。至死旁无亲属,留书全为其子弟钱名世巧取豪夺以尽。生平着有《明史稿》五百卷、《补〈历代史表〉》六十卷、《纪元汇考》四卷、《宋季忠义录》十六卷、《南宋六陵遗事》一卷、《庚申群遗事》一卷、《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经考》二卷、《石鼓文考》二卷、《群书疑辨》十二卷、《书学彙编》二十二卷、《周正汇考》八卷、《历代宰辅考》八卷、《石园诗文集》二十卷等。(《鄞县通志》、《浙江藏书家史略》、全祖望《甬上耆旧传》)
郑性“二老阁” 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清慈谿人。黄宗羲再传弟子。终身布衣,立志走游五岳,自署“五岳游人”。黄宗载垂老藏书遭大水,捲轴尽坏,身后又遭大火,失去大半,郑性理而出之,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得三万卷。遵其父郑梁遗嘱于郑家旁建二老阁,以纪念先师梨洲和先祖郑素以及其父郑梁二老。故址在慈谿半浦(今宁波市江北区畔浦乡)。阁为三层开间,楼上中间为供三老之位,梨洲居中,郑素居右,郑梁居其侧;左右两间为黎洲遗葳图籍三万卷;楼下三间为郑氏家藏二万余卷。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竣工于雍正元年(1723)。郑性一生不仅建阁藏书,还以二老阁藏书为底本,刻印有黄宗羲《明懦学案》六十二卷,《南溪偶刊》四卷和《寒村集》三十六卷。殁后,其曾孙郑勛刻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卷和郑氏着作十多种。其长子郑大节继承管理二老阁藏书时,因惧善本遗失,将宋元珍本和稀见抄本随意取出置于其私室,从此使最珍贵图书散失。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四库全书》,从二老阁调拨走《警时新录》、《岭海舆图》、《西洋国志》等九十四种罕见珍籍。此后又历经盗劫、火厄,至民国时藏书仅剩下一万卷左右,全部被郑胜七世孙卖给上海书商,后上海书商转卖给慈谿沈德寿“抱经楼”。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老阁楼房被郑氏后裔拆毁变卖。(《中国着名藏家传略》、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
全祖望“双韭山房”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乾隆元年(1736)进士。着名史学家、藏书家。双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双溪间。因山溪多野韭,故名双韭山房。早毁。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原址在宁波月湖西岸(今桂井街8-9号)。乾隆五年(1740)迁青石街(今青石街8号),因年久易主,已非旧貌。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先世“阿育山房”藏书甚富,大半抄自城西丰坊“万卷楼”,然过后皆为其子孙尽以遗书为故纸,权斤而卖之,无一存传。继而有“平淡斋”,藏书亦多,然亦为诸孙各分而有之,遂难复聚。再继而有“春云轩”,经两代收藏相传后,藏书几复“阿育山房”之旧,惜终因战乱,宅第为一营将所据,初见巨库,疑内藏金,及开库视之皆书,大怒,令付之一炬。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书,稍节约能购书,无钱购则手抄之。其父借叔父均以抄书作字课,祖望少时亦从其父抄书。后祖望遍访宁波着名藏书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博雅堂、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又到杭州赵氏小山堂借抄,历累藏书五万卷,多抄本,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七种四明方誌,极为珍贵。生平着述甚多,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答问》、《鲒埼亭集》等三十余种,凡四百余卷。其着述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和文献提供丰富资料。三十岁时曾在京师以优异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终因大学士张廷玉与内阁学士李绂不和,祖望不介其间而左右为难,值次年翰林院散馆,竟被列为下等,分配候选知县。“长安米贵”,全祖望穷困潦倒,遂将随带藏书二万卷典当给仁和黄氏。辞官回乡后,晚年倍加穷困,至死无钱安葬,将余藏万余卷典籍以二百两白银尽归卢址“抱经楼”。(《鄞县通志》、全祖望《鲒埼亭诗文集》)
卢址“抱经楼” 卢址,字青崖,鄞县人。因连试不中,绝意进取,仿天一阁建楼聚书。抱经楼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其先祖遗藏数千卷为基础,不惜悬重价求善本,闻朋旧得异书,宛转借抄,早夕收藏雠校。其藏书得自全氏双韭山房外,还有得自叶氏菉竹堂、黄氏千项堂、丰氏万卷楼、毛氏汲古阁、祈氏澹生堂、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楼、金氏文端楼等故家藏书。起初曾因未得内府《图书集成》而为憾,乃破产遣群从入都购求,书到即衣冠迎门。历三十余年积聚,藏书达十万卷之富,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所藏书按四部分类,自编书目共四卷。乾隆年间,县令钱维乔纂修《鄞县誌》,多採用卢址抱经楼文献。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在宁波与英法美侵略军激战之际,抱经楼藏书遭惯于海贩之土匪趁机尽掠,幸经同邑豪富杨棠不吝糜费二千六百两白银购得十之七八。后经陈鱼门太守规劝,无偿归还卢址。至清末,藏书尚存二千一百种。民国五年,尽为其后人卖给上海古书流通处而遍散各地。楼旧址位于宁波石板巷(今君子街18号),其构造仿天一阁,故光绪年间虽邻居失火房屋大都烧毁而抱经楼则安然无恙。卢址晚年病目,令人诵读于侧而听之。其抱经楼取韩愈赠卢全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遇经救始终”而得名。(《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撰“玉几山房” 陈撰,字楞山,号玉几,清鄞县人,国子监生。乾隆元年(1736)征举渊博之学者,通政使赵之恆闻其名荐于朝,辞不赴。性孤洁。家有玉几山房,藏书甚富,书画尤丰,精鉴赏。(《江浙藏书家史略》)
卢镐藏书楼 卢镐,字配京,号月船,清鄞县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任平阳县学教谕。遭劫后仍存书万册,藏有地方志约六百种。后代子孙不能守,尽散佚。(《江浙葳书家传略》)
黄澄量“五桂楼”(见现存藏书楼)
姚燮“大梅山馆” 姚燮,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卒于清同治三年(1864),着名文学家。字梅伯,号复生,又号大梅山氏,镇海人。出身书卷门第,道光十四年举人。中举后五次上京考进士均落第,便绝意仕途,坐馆教学,发奋着述。一生着述甚丰,藏书甚富,学生甚多,名垂一方,世称浙东名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入镇海,姚燮一家逃入鄞县四明山,生活穷困,处境悲惨,藏书多流失。起初流入蔡鸿鑒墨海楼甚多,后转流入李庆城“萱荫楼”者有明椠本88种;钞本36种;清椠本336种。于此期间,其所作诗词不少反映鸦片战争,歌颂反侵略斗争,揭露敌人罪行,谴责投降派,情词悲愤激昂。其着作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蔬影楼词》、《今乐考证》、《今乐府选》、《读〈红楼梦〉纲领》等。建国后,部分遗作和藏书为古物陈列所收藏。后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镇海县誌》、《李氏萱荫楼书目》)
黄定文“息圃” 黄氏系唐代至清的鄞县故家世族。黄定文任扬州司马返里后,其子式祐在宅后学士桥构筑林亭为其退休之所,取名息圃,颇富藏书。次子式同亦能继其藏书事业。(《鄞县通志》)
陈自舜“云在楼” 陈自舜(1634-1711),字小同,一字同亮,别号尧山,清鄞县人,诸生。为人强毅严肃,治教诚笃,至老对经典校雠不遗余力,尤以字学为精,凡《字彙》、《正字通》、《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悉为补辑。卒年七十八。其“云在楼”藏书为“天一阁”之亚。(光绪《鄞县誌》)
邱学敏“三树堂” 邱学敏,清鄞县人。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在新江亦设局纂修,邱学敏参与。他从事书法,晚年收藏金石书画图籍,浙江称着。仅古钱一类即收藏千余种,多是周汉期古币,为《泉志》所未载。殁后散亡。(《鄞县通志》)
葛朝家藏书 葛朝(1780-1828),字易初,一字束土,号惕夫,又号醉仙,清慈谿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户部郎中。藏书数万卷,多善本。(《烟屿楼文集》
曹辛“雨书屋” 曹辛,字姜侯,清余姚人。自幼不好科举诗文,嗜数理,朝夕研究多年,学益进,先后为学使所识,岁科试俱第一,受任乡学教师。好收古书,自群经诸子至西方国家之天文数学图书,不下数千种。(《余姚六仓志》)
范永祺家藏书 范永祺,号莪亭,范氏天一阁后人,从事以藏图籍为生,尤喜收藏明清二代名人之尺牍真迹,自硕辅名儒、忠臣、孝子、文人逸士以至闺阁秀媛世外僧道,无不收录。并考其时代、礼冠、品行、道义,一一作序。此外亦精于篆刻。殁后,书流转于估贩之间。(《鄞县通志》)
张鲲“习静楼” 张锟清乾隆年间岁贡,鄞县人。习静楼藏书始于张鲲祖父。鲲父名霖,康熙举人。鲲子烜,历任州县;烜子恕,道光举人。恕长子鼎辅庭学,鹹丰二年(l852)同科翰林;季子徵,同治举人。徽子阜成,光绪举人。一门五世科第,皆能世守其业。至民国年间藏书全散失。(《鄞县通志》)
柯氏“近圣居” 柯氏,福建人。寓居鄞城县学旁,故名近圣居。藏书七千册,爱护周至,每书皆有坚緻之夹题签,至清末散失。(《鄞县通志》)
冯云濠“醉经阁” 冯云濠,字五桥,清慈谿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好行善事,凡乡里开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捐献。曾资助建造德润、慈湖两书院。官至观察使,专务账济,足迹遍及川广云贵。同时博採群书,搜藏珍版孤本,于观察第内筑醉经阁(在今慈城玉马桥畔)入藏。所藏有得鄞全祖望《宋元儒学考》和后着《补遗》一百卷,尤多明版舆地图籍。其醉经阁四周砌有高耸之风火墙,与第宅相隔,后有月池。因此,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慈城军火库大爆炸时,波及冯氏第宅焚为废墟,然醉经阁独无恙,至今尚存。醉经阁藏书沿至其孙冯可镛。冯可镛原名可釴,号舸月,鹹丰元年(1851)举人。八次上春官应考落第在家,晚年于德润书院讲学,编《句章徵文》四卷,校刻《慈湖遗书》兼辑《补编》一卷、《慈湖先生年谱》二卷。着有《画匏斋诗稿》、《浮碧山房骈文》各若干卷。其笺注《国朝骈体正宗》十二卷尤为毕生心力所萃。由拣选知县加国子监正衔。为光绪《慈谿县誌》总修。殁于光绪十二年(1886)。尔后,冯氏后裔败落,藏书肆意出售,多落入秦润卿抹云楼(光绪《慈谿县誌》、口碑访录)
冯汝霖“寄月楼” 冯汝霖为慈谿冯云濠之长子,字听颿。所居寄月楼藏书数万卷,校雠精细翔实。(光绪《慈谿县誌》)
冯本怀“抱珠山房” 冯本怀,字西卿,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回乡后致力于学。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仿。年47岁殁。(光绪《慈谿县誌》)
景辉“东白楼” 景辉字伊促,清余姚(今慈谿市周巷镇景家)人。东白楼又称“景秋崖书楼”,藏书数万卷。着有《惩羹录》、《兰心编》、《海村风俗记》、《东白楼文集》等。殁后藏书毁于火。(《余姚六仓志》)
吴以照“晚香楼” 吴以照,清余姚(今慈谿市周巷镇辉桥)人。与吴以煦两兄弟,藏书晚香楼,任人阅览。(《慈谿县图书馆志稿》)
沈德寿“抱经楼” 沈德寿字药庵,慈谿人。晚清浙江着名藏书家,自幼爱好古人书画及历朝诸家尺牍,遇有所获,必详其姓氏,识其真伪。採拾二十年,属目者数千件之多。其《抱经楼藏书志》自述道:“我那敢自吹珍藏,是为了存前人之真迹,贻后人借鉴而已"。到光绪十年(1884),他开始兼收故家藏书,相继十六年不遑他事,惟书是求。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资精钞。生活上虽仅温饱,但每见异书,倾囊必购。不解者遇而笑之,他却认为自己平素志愿于此,愿薄富贵而厚于书。至民国年间,他又从上海书商购回约一万卷前郑性“二老阁”散失之藏书,至此藏书达三万五千余卷。着有《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仿湖州陆氏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例。(《江浙藏书家史略》、《慈谿县图书馆志稿》)
孙锵“七千卷藏书楼” 孙锵(1856-1933),谱名礼锵,字仲鸣,号王仙,奉化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官至同知,后为金华县教授。殁于民国二十一年(l932)。孙锵一生好书,积书数十箱,庋葳故居进士第(今萧王镇孙氏老大房附近),人称东初墙门,内设“七千卷藏书楼”。日寇入侵后,藏书散失殆尽。(《奉化县图书馆志稿》)
卢椿“敬遗轩” 卢椿,鄞县人,藏书不多,但颇有旧本。(《鄞县通志》)
陈仅“文则楼” 陈仅,鄞县人。博学能文,着述颇多。藏书万余册,有唐石经玉版、历朝别史,汉魏六朝各丛书等珍本,至民国六年,尽为其后嗣出卖。(《鄞县通志》)
徐时栋“烟屿楼” 徐时栋,字定宇,又字同叔,号柳泉,清鄞县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殁于同治十二年(1873)。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赐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主持《鄞县誌》编纂总纲至同治十二年殁止。素酷嗜藏书,手抄校勘,通宵达旦,着述三十余种,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误,堪称善本。造诣之深,超越前人。寓居董鄞城月湖西畔烟屿州(今宁波市共青路48号),故名藏书处为烟屿楼。藏书十万卷,多得自慈谿郑性二老阁,其次得自范峨亭、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藏书散出者。鹹丰末年(1861)因战祸,烟屿楼藏书被坏人趁机盗窃、和被无知者当作引火燃料随意烧毁,事后所剩无几。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徐时栋迁居宁波西门外“西城草堂”(今宁波西城亭6巷2号)重新整理旧编,访求散失,得书四万卷,不料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二十九日遭火灾,藏书付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六月,他在西城草堂故址重建新宅,书楼设于北面洞旁,取名“水北阁”。再三收集藏书,经几年苦心收聚,藏书凡三十大厨,计798种,9815册,44000多卷,编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渐渐恢复旧观。同治八年,鄞县誌局迁到水北阁,徐出示所藏图书供需要。殁后不到四十年,即宣统三年(1911),遗书尽售予上海书贾,少量流入近代宁波藏家和天一阁。(《鄞县通志》、《烟屿楼文集》)
陈鑒“诒砚室” 陈鑒,字镜三,清鄞县人。为人敦厚,崇尚名节,见朋友过失,苦口规劝。其家庭系鄞城迎风桥(今宁波市迎凤街)陈氏大族,设“诒砚室”,藏书数万卷。生平以古学为家教。其弟陈政钟,在同治年间提供藏书为《鄞县誌》编纂参考。年四十六卒。(《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康祺“洀园” 陈康祺,清鄞县人,陈鑒之长子。筑有别墅“洀园”,藏书亦富。(《鄞县通志》)
陈清瑞“旧雨草堂” 陈清瑞,清鄞县人,陈鑒次子。浩爱古碑及前贤之书画真迹,藏古碑书画数百种,(《鄞县通志》
陈励“运甓斋” 陈励,字子相,鄞县人,精通语言文字学,熟悉乡邦掌故,同治年间篡鄞县誌时,总其大纲,搜采编辑,出力不少。徐时栋校宋元四志时,请他注释的文字条签约有一寸之厚。运甓斋故址在今宁波市咏归路58号。藏书数万卷,民国年间散失。(《鄞县通志》)
王奎“负郭园” 王奎,字运壁,清鄞县人。租居鄞城南黄氏负郭园三十年,自幼勤学,无书不读,专于经史,尤其熟悉乡邦文献。闻有异书无力购者,则借之不分寒暑抄录,手自校勘。由于常年伏案,背为之驼。藏书两库半,均属于抄及旧家善本,民国年间散归各家。(《鄞县通志》)
张寿荣“花雨楼” 张寿荣,字菊龄,清镇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承其先人之业,有遗书二万余卷庋藏于花雨楼。寿荣不时复有所购置增藏,常隐居楼中,口诵批注、点勘,丹黄不缀。对先人所剔出而无注白者,循例推广,一再察详,慎之又慎,并有以别白夹其间;对经兵燹而被毁之残存版本,肆寻流传旧本照样重抄;对沿讹袭谬未提正者予以提正,一律缮写鱼虎精雠,彙编为《雨花楼丛抄》。(《镇海区图书馆志稿》、《花雨楼丛书自序》)
邓蔚斋“晚翠轩” 邓蔚斋,象山人。藏书万卷,编有《晚翠轩书目》。后所藏群书毁于战乱。(《陈汉章缀学堂初稿》)
诸成亮家藏书 诸成亮,字叔寅,清余姚人。光绪三年贡士,体弱,独致力于学。节衣缩食,购善本数千卷,手自校勘。着《校经堂遗集》。(《两浙輶轩续录五》)
郑雍谷家藏书 郑雍谷,字新泉,清余姚人。识隶书精刻,搜罗金石悉心参究,付之铁笔,经十年成《印谱》四卷,亦嗜藏砚,喜购书。家藏累累印砚外,丛书满架。(《余姚六仓志》)
蔡鸿鑒“墨海楼” 蔡鸿鑒,字绿卿,清鄞县人。世居俯侧街附近蔡家弄(原名渡母桥)。清同治、光绪年间,蔡名其住宅为“二百八十峰草堂”(四明山凡二百八十峰,寓意四明草堂),广徵收藏四部及杂家书近十万卷。平日轻财重义,凡故家弟子携书求售,总以最优惠价钱收购,甚至售者讨多少即给多少,往往使售者满意而去,故其收藏益富。其子和霁(字月笙)、孙同常(字明存,号琴孙)续有收集。蔡家古砚名“墨海”,遂名其藏书楼为墨海楼,兼喻其藏书富裕珍湛。墨海楼藏书多得自镇海姚氏之“大煤山馆”而范氏“天一阁”和卢址“抱经楼”藏书也有所流入其间。故墨海楼之名一时见称于郡中,为郡中继天一阁和抱经楼之后而起之着名藏书楼。冯君木章太炎同誉之谓“两世文章传墨海……"乃对蔡鸿鑒和蔡和霁而言(父子皆以诗文名世)。蔡鸿鑒大约殁于光绪八年间,其子和斋能继其业,惜过早亡故,到民国十年藏书归李氏“萱荫楼”。(《鄞县通志》、李庆坤《跋〈李氏萱荫楼书目〉》)
董沛“六一山房”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清鄞县人。光绪三年进士,官至知县。天赋聪敏,七岁能诗,十一岁学古文,泛览四部,读遍家藏书不以为足,求借阅于“烟屿楼”、“抱经楼”、“天一阁”乃至杭州“文澜阁”藏书,知识广博,着作甚富,前后有二十二部共四百二十一卷。他与徐时栋本为忘龄之交。时徐时栋主修《鄞县誌》,于同治十二年(1873)事未就而身先卒,临终含泪相托于董沛。董沛终其事,于光绪二年(1876)完成《鄞县誌》编纂。光绪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筑屋三楹为“六一山房”(故址在今鄞县邱隘),藏书五万卷,坐卧其中。尔后相继受聘主崇实书院,课史学,为公认之一时名宿。殁后家贫,长子早亡,次子亦亡故,清末,藏书及手稿散失殆尽。(《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史略》)
赵佑宸“诒谷堂” 赵佑宸,字粹甫,清鄞县人。诒谷堂藏书颇富,惜民国年间多已散失。(《鄞县通志》)
黄维煊“怡善堂” 黄维煊,清鄞县人。官至太常卿。怡善堂藏书颇富。其子家鼎(字俊生)亦喜藏书,时逢战乱之后,故家遗书散出,其子收藏不少。后其子赴闽,藏书若干分赠故人。(《鄞县通志》)
刘凤章“青藜阁” 刘凤章,清鄞县人。笃学嗜古,最喜宋人说经之书,尤精通乡邦文献。曾参与篡修鄞县、慈谿、镇海三县县誌,编《四明艺文志》及《甬上方言考证》。青藜阁藏书后毁于火。(《鄞县通志》)
郭传璞“金峨山馆” 郭传璞,为镇海姚燮弟子,清鄞县人。专骈体文学,富藏书。编有《便查书目》、《四明金石志》,刻丛书十二种。民国年间藏书散失。(《鄞县通志》)
张岱年“二铭书屋” 张岱年,字棣笙,清鄞县人。性喜收藏碑帖,能鉴别真伪。收藏秦迄元碑贴千余种之多,其中有得自范氏天一阁和青浦王氏春融堂所藏。编为《二铭书屋碑目》。至民国时,尽归杨氏“清防阁”。(《鄞县通志》)
汤淮家藏书汤淮,清鄞县人,藏书颇富,且勤于校雠,藏书多善本。(《鄞县通志》)
应延皋“桂隐楼” 应延皋,字正友,清鄞县下应人,也是甬上有声望之世家大族。其原书室名“菱池”,课子孙读书于此。后在其东边筑桂隐楼,藏书颇富。其同族应朝光,专金石,着有《五弗措士丛书》六十余种,藏书尤富。民国年间已散失殆尽。(《鄞县通志》)
陆廷黼 “镇亭山房” 陆廷黼,清鄞县人。镇亭山房藏书亦富,后毁于火灾。民国年间有时还见其书流传。(《鄞县通志》)
黄宗羲“续抄堂” 黄宗羲,字太沖,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生于明万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余姚人。着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凡111种,1300余卷。他愤科举之业,思所以变之。劝学者“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全祖望《神道碑》)。为明清之际杰出的史学家、启蒙思想家、藏书家,浙东学派之鼻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所不读。祖上遗藏不少图书,他全部读完仍嫌不足,复四处访求借读、借妙图书,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着名藏书家。康熙四年(1665),建“续抄堂”于南雷(今余姚市明伟乡黄家竹桥附近)。明末战乱之际,海内着名的山阴(今绍兴)祁承业“澹生堂”藏书楼迁于云门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后,黄宗羲入山,在化鹿寺翻检图书三天三夜,挑选得珍本、善本载十捆而归。其中经书近百种,稗官史百多册,此批图书乃黄宗羲藏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得自钮石溪的“世学楼”,钱谦益的“绛云楼”,黄居中的“千顷堂”,郑氏的“丛桂堂”以及焦氏藏书楼和胡孝辕、孙月峰等名家藏书。晚年仍到范氏“天一阁”、曹氏“静惕堂”、徐氏“传是楼”读书、抄书。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未及编目,垂老遭大水,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传弟子郑性经整理得三万卷,入藏“二老阁”。(《中国着名藏书家传略》、《江浙藏书家史略》)
胡德迈“宝墨斋” 胡德迈,清鄞县人。其藏书室称“适可轩”,后称“宝墨斋”,故址在今宁波西青石桥,俗名狮子墙门内。收藏颇精,所藏宋刻本《杨子法言》,清康熙帝极为赏鑒,翻阅良久,赐御书唐诗二绝句赐之。胡德迈荣获御书后,遂筑“宝墨斋”。(《鄞县通志》)
万氏“寒松斋”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门人私溢贞文,鄞县人。黄宗羲学生。清着名史学家,藏书家。其父万泰,生八子,世称万氏八龙。斯同系第八子,为八龙之尾。万氏藏书楼寒松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宁波市尚书街58号。斯同博极群书而善着述,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对史学、文学、校雠学卓有建树,为浙东学派主要人物之一。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以布衣参史局,参与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在京二十余年,携书十数万卷。至死旁无亲属,留书全为其子弟钱名世巧取豪夺以尽。生平着有《明史稿》五百卷、《补〈历代史表〉》六十卷、《纪元汇考》四卷、《宋季忠义录》十六卷、《南宋六陵遗事》一卷、《庚申群遗事》一卷、《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经考》二卷、《石鼓文考》二卷、《群书疑辨》十二卷、《书学彙编》二十二卷、《周正汇考》八卷、《历代宰辅考》八卷、《石园诗文集》二十卷等。(《鄞县通志》、《浙江藏书家史略》、全祖望《甬上耆旧传》)
郑性“二老阁” 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清慈谿人。黄宗羲再传弟子。终身布衣,立志走游五岳,自署“五岳游人”。黄宗载垂老藏书遭大水,捲轴尽坏,身后又遭大火,失去大半,郑性理而出之,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得三万卷。遵其父郑梁遗嘱于郑家旁建二老阁,以纪念先师梨洲和先祖郑素以及其父郑梁二老。故址在慈谿半浦(今宁波市江北区畔浦乡)。阁为三层开间,楼上中间为供三老之位,梨洲居中,郑素居右,郑梁居其侧;左右两间为黎洲遗葳图籍三万卷;楼下三间为郑氏家藏二万余卷。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竣工于雍正元年(1723)。郑性一生不仅建阁藏书,还以二老阁藏书为底本,刻印有黄宗羲《明懦学案》六十二卷,《南溪偶刊》四卷和《寒村集》三十六卷。殁后,其曾孙郑勛刻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卷和郑氏着作十多种。其长子郑大节继承管理二老阁藏书时,因惧善本遗失,将宋元珍本和稀见抄本随意取出置于其私室,从此使最珍贵图书散失。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四库全书》,从二老阁调拨走《警时新录》、《岭海舆图》、《西洋国志》等九十四种罕见珍籍。此后又历经盗劫、火厄,至民国时藏书仅剩下一万卷左右,全部被郑胜七世孙卖给上海书商,后上海书商转卖给慈谿沈德寿“抱经楼”。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老阁楼房被郑氏后裔拆毁变卖。(《中国着名藏家传略》、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
全祖望“双韭山房”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乾隆元年(1736)进士。着名史学家、藏书家。双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双溪间。因山溪多野韭,故名双韭山房。早毁。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原址在宁波月湖西岸(今桂井街8-9号)。乾隆五年(1740)迁青石街(今青石街8号),因年久易主,已非旧貌。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先世“阿育山房”藏书甚富,大半抄自城西丰坊“万卷楼”,然过后皆为其子孙尽以遗书为故纸,权斤而卖之,无一存传。继而有“平淡斋”,藏书亦多,然亦为诸孙各分而有之,遂难复聚。再继而有“春云轩”,经两代收藏相传后,藏书几复“阿育山房”之旧,惜终因战乱,宅第为一营将所据,初见巨库,疑内藏金,及开库视之皆书,大怒,令付之一炬。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书,稍节约能购书,无钱购则手抄之。其父借叔父均以抄书作字课,祖望少时亦从其父抄书。后祖望遍访宁波着名藏书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博雅堂、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又到杭州赵氏小山堂借抄,历累藏书五万卷,多抄本,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七种四明方誌,极为珍贵。生平着述甚多,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答问》、《鲒埼亭集》等三十余种,凡四百余卷。其着述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和文献提供丰富资料。三十岁时曾在京师以优异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终因大学士张廷玉与内阁学士李绂不和,祖望不介其间而左右为难,值次年翰林院散馆,竟被列为下等,分配候选知县。“长安米贵”,全祖望穷困潦倒,遂将随带藏书二万卷典当给仁和黄氏。辞官回乡后,晚年倍加穷困,至死无钱安葬,将余藏万余卷典籍以二百两白银尽归卢址“抱经楼”。(《鄞县通志》、全祖望《鲒埼亭诗文集》)
卢址“抱经楼” 卢址,字青崖,鄞县人。因连试不中,绝意进取,仿天一阁建楼聚书。抱经楼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其先祖遗藏数千卷为基础,不惜悬重价求善本,闻朋旧得异书,宛转借抄,早夕收藏雠校。其藏书得自全氏双韭山房外,还有得自叶氏菉竹堂、黄氏千项堂、丰氏万卷楼、毛氏汲古阁、祈氏澹生堂、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楼、金氏文端楼等故家藏书。起初曾因未得内府《图书集成》而为憾,乃破产遣群从入都购求,书到即衣冠迎门。历三十余年积聚,藏书达十万卷之富,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所藏书按四部分类,自编书目共四卷。乾隆年间,县令钱维乔纂修《鄞县誌》,多採用卢址抱经楼文献。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在宁波与英法美侵略军激战之际,抱经楼藏书遭惯于海贩之土匪趁机尽掠,幸经同邑豪富杨棠不吝糜费二千六百两白银购得十之七八。后经陈鱼门太守规劝,无偿归还卢址。至清末,藏书尚存二千一百种。民国五年,尽为其后人卖给上海古书流通处而遍散各地。楼旧址位于宁波石板巷(今君子街18号),其构造仿天一阁,故光绪年间虽邻居失火房屋大都烧毁而抱经楼则安然无恙。卢址晚年病目,令人诵读于侧而听之。其抱经楼取韩愈赠卢全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遇经救始终”而得名。(《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撰“玉几山房” 陈撰,字楞山,号玉几,清鄞县人,国子监生。乾隆元年(1736)征举渊博之学者,通政使赵之恆闻其名荐于朝,辞不赴。性孤洁。家有玉几山房,藏书甚富,书画尤丰,精鉴赏。(《江浙藏书家史略》)
卢镐藏书楼 卢镐,字配京,号月船,清鄞县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任平阳县学教谕。遭劫后仍存书万册,藏有地方志约六百种。后代子孙不能守,尽散佚。(《江浙葳书家传略》)
黄澄量“五桂楼”(见现存藏书楼)
姚燮“大梅山馆” 姚燮,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卒于清同治三年(1864),着名文学家。字梅伯,号复生,又号大梅山氏,镇海人。出身书卷门第,道光十四年举人。中举后五次上京考进士均落第,便绝意仕途,坐馆教学,发奋着述。一生着述甚丰,藏书甚富,学生甚多,名垂一方,世称浙东名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入镇海,姚燮一家逃入鄞县四明山,生活穷困,处境悲惨,藏书多流失。起初流入蔡鸿鑒墨海楼甚多,后转流入李庆城“萱荫楼”者有明椠本88种;钞本36种;清椠本336种。于此期间,其所作诗词不少反映鸦片战争,歌颂反侵略斗争,揭露敌人罪行,谴责投降派,情词悲愤激昂。其着作有《复庄诗问》、《复庄骈俪文榷》、《蔬影楼词》、《今乐考证》、《今乐府选》、《读〈红楼梦〉纲领》等。建国后,部分遗作和藏书为古物陈列所收藏。后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镇海县誌》、《李氏萱荫楼书目》)
黄定文“息圃” 黄氏系唐代至清的鄞县故家世族。黄定文任扬州司马返里后,其子式祐在宅后学士桥构筑林亭为其退休之所,取名息圃,颇富藏书。次子式同亦能继其藏书事业。(《鄞县通志》)
陈自舜“云在楼” 陈自舜(1634-1711),字小同,一字同亮,别号尧山,清鄞县人,诸生。为人强毅严肃,治教诚笃,至老对经典校雠不遗余力,尤以字学为精,凡《字彙》、《正字通》、《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悉为补辑。卒年七十八。其“云在楼”藏书为“天一阁”之亚。(光绪《鄞县誌》)
邱学敏“三树堂” 邱学敏,清鄞县人。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在新江亦设局纂修,邱学敏参与。他从事书法,晚年收藏金石书画图籍,浙江称着。仅古钱一类即收藏千余种,多是周汉期古币,为《泉志》所未载。殁后散亡。(《鄞县通志》)
葛朝家藏书 葛朝(1780-1828),字易初,一字束土,号惕夫,又号醉仙,清慈谿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户部郎中。藏书数万卷,多善本。(《烟屿楼文集》
曹辛“雨书屋” 曹辛,字姜侯,清余姚人。自幼不好科举诗文,嗜数理,朝夕研究多年,学益进,先后为学使所识,岁科试俱第一,受任乡学教师。好收古书,自群经诸子至西方国家之天文数学图书,不下数千种。(《余姚六仓志》)
范永祺家藏书 范永祺,号莪亭,范氏天一阁后人,从事以藏图籍为生,尤喜收藏明清二代名人之尺牍真迹,自硕辅名儒、忠臣、孝子、文人逸士以至闺阁秀媛世外僧道,无不收录。并考其时代、礼冠、品行、道义,一一作序。此外亦精于篆刻。殁后,书流转于估贩之间。(《鄞县通志》)
张鲲“习静楼” 张锟清乾隆年间岁贡,鄞县人。习静楼藏书始于张鲲祖父。鲲父名霖,康熙举人。鲲子烜,历任州县;烜子恕,道光举人。恕长子鼎辅庭学,鹹丰二年(l852)同科翰林;季子徵,同治举人。徽子阜成,光绪举人。一门五世科第,皆能世守其业。至民国年间藏书全散失。(《鄞县通志》)
柯氏“近圣居” 柯氏,福建人。寓居鄞城县学旁,故名近圣居。藏书七千册,爱护周至,每书皆有坚緻之夹题签,至清末散失。(《鄞县通志》)
冯云濠“醉经阁” 冯云濠,字五桥,清慈谿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好行善事,凡乡里开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捐献。曾资助建造德润、慈湖两书院。官至观察使,专务账济,足迹遍及川广云贵。同时博採群书,搜藏珍版孤本,于观察第内筑醉经阁(在今慈城玉马桥畔)入藏。所藏有得鄞全祖望《宋元儒学考》和后着《补遗》一百卷,尤多明版舆地图籍。其醉经阁四周砌有高耸之风火墙,与第宅相隔,后有月池。因此,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慈城军火库大爆炸时,波及冯氏第宅焚为废墟,然醉经阁独无恙,至今尚存。醉经阁藏书沿至其孙冯可镛。冯可镛原名可釴,号舸月,鹹丰元年(1851)举人。八次上春官应考落第在家,晚年于德润书院讲学,编《句章徵文》四卷,校刻《慈湖遗书》兼辑《补编》一卷、《慈湖先生年谱》二卷。着有《画匏斋诗稿》、《浮碧山房骈文》各若干卷。其笺注《国朝骈体正宗》十二卷尤为毕生心力所萃。由拣选知县加国子监正衔。为光绪《慈谿县誌》总修。殁于光绪十二年(1886)。尔后,冯氏后裔败落,藏书肆意出售,多落入秦润卿抹云楼(光绪《慈谿县誌》、口碑访录)
冯汝霖“寄月楼” 冯汝霖为慈谿冯云濠之长子,字听颿。所居寄月楼藏书数万卷,校雠精细翔实。(光绪《慈谿县誌》)
冯本怀“抱珠山房” 冯本怀,字西卿,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回乡后致力于学。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仿。年47岁殁。(光绪《慈谿县誌》)
景辉“东白楼” 景辉字伊促,清余姚(今慈谿市周巷镇景家)人。东白楼又称“景秋崖书楼”,藏书数万卷。着有《惩羹录》、《兰心编》、《海村风俗记》、《东白楼文集》等。殁后藏书毁于火。(《余姚六仓志》)
吴以照“晚香楼” 吴以照,清余姚(今慈谿市周巷镇辉桥)人。与吴以煦两兄弟,藏书晚香楼,任人阅览。(《慈谿县图书馆志稿》)
沈德寿“抱经楼” 沈德寿字药庵,慈谿人。晚清浙江着名藏书家,自幼爱好古人书画及历朝诸家尺牍,遇有所获,必详其姓氏,识其真伪。採拾二十年,属目者数千件之多。其《抱经楼藏书志》自述道:“我那敢自吹珍藏,是为了存前人之真迹,贻后人借鉴而已"。到光绪十年(1884),他开始兼收故家藏书,相继十六年不遑他事,惟书是求。遇有不成卷帙及亡其版者,出资精钞。生活上虽仅温饱,但每见异书,倾囊必购。不解者遇而笑之,他却认为自己平素志愿于此,愿薄富贵而厚于书。至民国年间,他又从上海书商购回约一万卷前郑性“二老阁”散失之藏书,至此藏书达三万五千余卷。着有《抱经楼藏书志》六十四卷,仿湖州陆氏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例。(《江浙藏书家史略》、《慈谿县图书馆志稿》)
孙锵“七千卷藏书楼” 孙锵(1856-1933),谱名礼锵,字仲鸣,号王仙,奉化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官至同知,后为金华县教授。殁于民国二十一年(l932)。孙锵一生好书,积书数十箱,庋葳故居进士第(今萧王镇孙氏老大房附近),人称东初墙门,内设“七千卷藏书楼”。日寇入侵后,藏书散失殆尽。(《奉化县图书馆志稿》)
卢椿“敬遗轩” 卢椿,鄞县人,藏书不多,但颇有旧本。(《鄞县通志》)
陈仅“文则楼” 陈仅,鄞县人。博学能文,着述颇多。藏书万余册,有唐石经玉版、历朝别史,汉魏六朝各丛书等珍本,至民国六年,尽为其后嗣出卖。(《鄞县通志》)
徐时栋“烟屿楼” 徐时栋,字定宇,又字同叔,号柳泉,清鄞县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殁于同治十二年(1873)。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赐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主持《鄞县誌》编纂总纲至同治十二年殁止。素酷嗜藏书,手抄校勘,通宵达旦,着述三十余种,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误,堪称善本。造诣之深,超越前人。寓居董鄞城月湖西畔烟屿州(今宁波市共青路48号),故名藏书处为烟屿楼。藏书十万卷,多得自慈谿郑性二老阁,其次得自范峨亭、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藏书散出者。鹹丰末年(1861)因战祸,烟屿楼藏书被坏人趁机盗窃、和被无知者当作引火燃料随意烧毁,事后所剩无几。次年,即同治元年(1862),徐时栋迁居宁波西门外“西城草堂”(今宁波西城亭6巷2号)重新整理旧编,访求散失,得书四万卷,不料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二十九日遭火灾,藏书付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六月,他在西城草堂故址重建新宅,书楼设于北面洞旁,取名“水北阁”。再三收集藏书,经几年苦心收聚,藏书凡三十大厨,计798种,9815册,44000多卷,编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渐渐恢复旧观。同治八年,鄞县誌局迁到水北阁,徐出示所藏图书供需要。殁后不到四十年,即宣统三年(1911),遗书尽售予上海书贾,少量流入近代宁波藏家和天一阁。(《鄞县通志》、《烟屿楼文集》)
陈鑒“诒砚室” 陈鑒,字镜三,清鄞县人。为人敦厚,崇尚名节,见朋友过失,苦口规劝。其家庭系鄞城迎风桥(今宁波市迎凤街)陈氏大族,设“诒砚室”,藏书数万卷。生平以古学为家教。其弟陈政钟,在同治年间提供藏书为《鄞县誌》编纂参考。年四十六卒。(《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陈康祺“洀园” 陈康祺,清鄞县人,陈鑒之长子。筑有别墅“洀园”,藏书亦富。(《鄞县通志》)
陈清瑞“旧雨草堂” 陈清瑞,清鄞县人,陈鑒次子。浩爱古碑及前贤之书画真迹,藏古碑书画数百种,(《鄞县通志》
陈励“运甓斋” 陈励,字子相,鄞县人,精通语言文字学,熟悉乡邦掌故,同治年间篡鄞县誌时,总其大纲,搜采编辑,出力不少。徐时栋校宋元四志时,请他注释的文字条签约有一寸之厚。运甓斋故址在今宁波市咏归路58号。藏书数万卷,民国年间散失。(《鄞县通志》)
王奎“负郭园” 王奎,字运壁,清鄞县人。租居鄞城南黄氏负郭园三十年,自幼勤学,无书不读,专于经史,尤其熟悉乡邦文献。闻有异书无力购者,则借之不分寒暑抄录,手自校勘。由于常年伏案,背为之驼。藏书两库半,均属于抄及旧家善本,民国年间散归各家。(《鄞县通志》)
张寿荣“花雨楼” 张寿荣,字菊龄,清镇海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承其先人之业,有遗书二万余卷庋藏于花雨楼。寿荣不时复有所购置增藏,常隐居楼中,口诵批注、点勘,丹黄不缀。对先人所剔出而无注白者,循例推广,一再察详,慎之又慎,并有以别白夹其间;对经兵燹而被毁之残存版本,肆寻流传旧本照样重抄;对沿讹袭谬未提正者予以提正,一律缮写鱼虎精雠,彙编为《雨花楼丛抄》。(《镇海区图书馆志稿》、《花雨楼丛书自序》)
邓蔚斋“晚翠轩” 邓蔚斋,象山人。藏书万卷,编有《晚翠轩书目》。后所藏群书毁于战乱。(《陈汉章缀学堂初稿》)
诸成亮家藏书 诸成亮,字叔寅,清余姚人。光绪三年贡士,体弱,独致力于学。节衣缩食,购善本数千卷,手自校勘。着《校经堂遗集》。(《两浙輶轩续录五》)
郑雍谷家藏书 郑雍谷,字新泉,清余姚人。识隶书精刻,搜罗金石悉心参究,付之铁笔,经十年成《印谱》四卷,亦嗜藏砚,喜购书。家藏累累印砚外,丛书满架。(《余姚六仓志》)
蔡鸿鑒“墨海楼” 蔡鸿鑒,字绿卿,清鄞县人。世居俯侧街附近蔡家弄(原名渡母桥)。清同治、光绪年间,蔡名其住宅为“二百八十峰草堂”(四明山凡二百八十峰,寓意四明草堂),广徵收藏四部及杂家书近十万卷。平日轻财重义,凡故家弟子携书求售,总以最优惠价钱收购,甚至售者讨多少即给多少,往往使售者满意而去,故其收藏益富。其子和霁(字月笙)、孙同常(字明存,号琴孙)续有收集。蔡家古砚名“墨海”,遂名其藏书楼为墨海楼,兼喻其藏书富裕珍湛。墨海楼藏书多得自镇海姚氏之“大煤山馆”而范氏“天一阁”和卢址“抱经楼”藏书也有所流入其间。故墨海楼之名一时见称于郡中,为郡中继天一阁和抱经楼之后而起之着名藏书楼。冯君木章太炎同誉之谓“两世文章传墨海……"乃对蔡鸿鑒和蔡和霁而言(父子皆以诗文名世)。蔡鸿鑒大约殁于光绪八年间,其子和斋能继其业,惜过早亡故,到民国十年藏书归李氏“萱荫楼”。(《鄞县通志》、李庆坤《跋〈李氏萱荫楼书目〉》)
董沛“六一山房”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清鄞县人。光绪三年进士,官至知县。天赋聪敏,七岁能诗,十一岁学古文,泛览四部,读遍家藏书不以为足,求借阅于“烟屿楼”、“抱经楼”、“天一阁”乃至杭州“文澜阁”藏书,知识广博,着作甚富,前后有二十二部共四百二十一卷。他与徐时栋本为忘龄之交。时徐时栋主修《鄞县誌》,于同治十二年(1873)事未就而身先卒,临终含泪相托于董沛。董沛终其事,于光绪二年(1876)完成《鄞县誌》编纂。光绪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筑屋三楹为“六一山房”(故址在今鄞县邱隘),藏书五万卷,坐卧其中。尔后相继受聘主崇实书院,课史学,为公认之一时名宿。殁后家贫,长子早亡,次子亦亡故,清末,藏书及手稿散失殆尽。(《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史略》)
赵佑宸“诒谷堂” 赵佑宸,字粹甫,清鄞县人。诒谷堂藏书颇富,惜民国年间多已散失。(《鄞县通志》)
黄维煊“怡善堂” 黄维煊,清鄞县人。官至太常卿。怡善堂藏书颇富。其子家鼎(字俊生)亦喜藏书,时逢战乱之后,故家遗书散出,其子收藏不少。后其子赴闽,藏书若干分赠故人。(《鄞县通志》)
刘凤章“青藜阁” 刘凤章,清鄞县人。笃学嗜古,最喜宋人说经之书,尤精通乡邦文献。曾参与篡修鄞县、慈谿、镇海三县县誌,编《四明艺文志》及《甬上方言考证》。青藜阁藏书后毁于火。(《鄞县通志》)
郭传璞“金峨山馆” 郭传璞,为镇海姚燮弟子,清鄞县人。专骈体文学,富藏书。编有《便查书目》、《四明金石志》,刻丛书十二种。民国年间藏书散失。(《鄞县通志》)
张岱年“二铭书屋” 张岱年,字棣笙,清鄞县人。性喜收藏碑帖,能鉴别真伪。收藏秦迄元碑贴千余种之多,其中有得自范氏天一阁和青浦王氏春融堂所藏。编为《二铭书屋碑目》。至民国时,尽归杨氏“清防阁”。(《鄞县通志》)
汤淮家藏书汤淮,清鄞县人,藏书颇富,且勤于校雠,藏书多善本。(《鄞县通志》)
应延皋“桂隐楼” 应延皋,字正友,清鄞县下应人,也是甬上有声望之世家大族。其原书室名“菱池”,课子孙读书于此。后在其东边筑桂隐楼,藏书颇富。其同族应朝光,专金石,着有《五弗措士丛书》六十余种,藏书尤富。民国年间已散失殆尽。(《鄞县通志》)
陆廷黼 “镇亭山房” 陆廷黼,清鄞县人。镇亭山房藏书亦富,后毁于火灾。民国年间有时还见其书流传。(《鄞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