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榕(清朝湖南布政使)
李榕(1819—1890),原名甲先,字申夫、申甫、申凫,通籍后改名榕,字六容、鹿容。四川剑州东北何马沟(今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友于村)人。其父李时荣为剑州举人,曾任广东龙门、吴川等地知县,客死于任,母安氏“好礼节俭”。李榕“身长玉立,才气过人,为文援笔立就,若宿构,有圣童之誉。”道光丙午举人,鹹丰二年(一八五二)二甲六十四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礼部主事,经郭嵩焘举荐,赴湘军大营追随老师曾国藩,军功卓着,历迁江宁盐运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后罢官归里。李榕精通诗文、工书法,治学谨严,颇得地方人敬重。着有《十三峰书屋全集》,着家常语十四篇。李榕先后在剑州兼山书院、江油登龙书院、匡山书院担任山长18年。以“古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李榕与忠县李士棻、中江李鸿裔合称"蜀中三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榕
- 别名:甲先
- 国籍:清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四川省剑阁县
- 出生日期:嘉庆丁卯年(1818年)
- 逝世日期:光绪庚寅年(1890年)
- 职业:湖南布政使、江宁盐运使
-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太平天国
- 代表作品:《十三峰书屋全集》、《剑州志》十卷
- 字:申夫、申甫等
笔锋
1888年,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章及蜀中绅士马长卿等所建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落成时,聘请李榕为崇丽阁题写了一幅一百三十字的长联。这幅脍炙人口的长联,文辞高稚。现附录于下: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蹤,採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哀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
长联的作者李榕以简练冷峻的文笔,使蜀中从汉至明的历代风流人物和蜀中名山胜景跃然纸上。怀古论今,针砭时世,抒发了他官场失意,怀才不遇,伤时自遣的心情。这副长联一经问世,几与王勃《滕王阁序》媲美,为望江楼崇丽阁增添了光彩。颇受当时文人学士的讚誉。为了表彰长联,四川省曾下令减少作者家乡剑州征银二百两(事见《剑州志大事记》)。
个人经历
李榕世居剑州东南大原山下(今剑阁樵店乡新房村李家盖),曾祖父李苇始迁居于剑州东北下寺场河马沟,李榕生于嘉庆丁卯(1818年)农曆八月十八日。
李榕自幼聪明好学,蒙师在其入学时,曾指着门外牛拉石碾出上联:“黄牛青石碾”,李榕应声对道:“白马紫金鞍”,满私塾都为之震惊,誉为神童。由此可见李榕儿时才思敏捷。
1846年,李榕中举人,1852年中进士,时年34岁,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礼部主事。
镇压太平天国
李榕步入仕途不久,便在郭嵩焘的保荐下,开始了8年的戎马生涯。1859年,他在江西南昌办理湘军营务。1860年春,进略安徽太湖、潜山,赞画戎机。6月,曾国藩奏荐他任江宁盐巡道。1863年春,率军二千增援江西,击退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部。同年秋,授浙江盐运使,曾国藩荐留督军防皖。1864年8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马融和等部合捻军至鄂、皖交界地区,安徽霍山、六安告警,李榕前往增援。11月,陈得才等军溃散。从湘军解职后,李榕以军功授湖北按察使、次年转湖南布政使。
打击豪门
鑒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李榕时刻不忘记“忠君报国”,另一面他看到清朝吏治腐败。《清稗类钞》记载,李榕在湖南发现捐输局名为“勤捐济饷”,实则敲诈勒索老百姓。李榕为此申奏朝廷,断然将省外捐输局全部撤去,明令“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李榕这些措施,确实打击了豪门大族,有利小民百姓,激起了豪门巨族的猛烈反对,他们罗织各种罪名,向朝廷诬告李榕“贪赃枉法”,同治己巳(1869)年五月,李榕罢官,从此退出了官场。
回乡
李榕回到剑门家乡,应地方官邀请,编纂了《剑州志》十卷,凡六万余言。其后开始了教学生涯,主讲兼山书院和江油匡山书院、登龙书院,弟子遍布川北一带。
着作
李榕精通诗文、工书法,晚年治学更为谨严,他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经验丰富,极有见地。教学授业有方,颇得地方人敬重。光绪庚寅年(1890年)四月,这位李老夫子在家乡病故,享年72岁,他去世的当年,龙安知府蒋德钧将其遗着整理为文稿一卷、诗集二卷、书札四卷、批牍二卷,刻印成书,以其斋之名题名为《十三峰书屋全集》。
名望
剑阁人民非常尊敬这位乡贤,多少年来,人们都称作李夫子或李翰林,而不直呼其名,在故里为他竖碑,可见人们是忘不了这位有功于桑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