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杜军(1985-),笔名“山菏”,男,汉族,山东菏泽牡丹区人氏,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小酷爱古典文学,最喜读《三国演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 作者:杜军
  • 笔名:“山菏”
  • 体裁:四言诗

正文

杜 军(笔名:山菏)
《中华辞赋》(2012年第6期)《中华辞赋》(2012年第6期)
贺兰巍巍,黄河汤汤。
菁菁回院,郁郁芬芳。
朝曳霞裳,夕被婵光。
岁在丙寅,顺时降生。
群英共济,戮力经营。
枝繁叶茂,玉汝于成。
博导厚德,穆似月盈。
硕师高才,灿若星徜。
学术硕果,多如瓦当。
回族文苑,玉韫珠藏。
人类学科,遐名远扬。
回学研究,天下绝响。
今日璀璨,喷薄曦阳。
明朝辉煌,山高水长。
发表于《中华辞赋》(2012年第6期)

注释

①汤汤(shāng):即“蕩蕩”,水势壮阔的样子。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回院:即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目前中国大学中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回族研究的学院。
③被:通“披”,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④婵光:即月光,《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新月。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回族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尤为喜欢新月。
⑤岁在丙寅:指1986年,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的前身回族文学研究所成立。
⑥人类学科:指回族研究院的文化人类学专业,它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及其演进的学问。
⑦曦阳:即朝阳。

作者简介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原声》《宁夏穆斯林》《宁夏日报》《中华楹联报》《香港商报》《银川晚报》《宁夏大学报》等报刊。2007年,荣获“第三届胶东文化杯古典诗文大奖赛”优秀奖。散文《怡情金波湖》荣获“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徵文大赛”一等奖,并被宁夏《新讯息报》、固原新闻网、宁夏大学新闻网报导,诗歌《悠悠贺兰情》获2012年“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阐释

贺兰巍巍,黄河汤汤

巍巍的贺兰山起舞,滚滚的黄河水放歌,在歌舞声中,东傍黄河水、西依贺兰山的宁夏大学如同喷薄的朝阳茁壮成长,凸显出西部名校的雄姿,雄立于塞上江南肥沃的大地上。
贺兰山贺兰山
在宁夏大学里,有这样一个院,它朝曳着霞裳,夕披着婵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其它院相比,它虽然不大,但却精英汇聚、硕果纍纍,承担了自治区大量的课题研究,酝酿出了无数学术成果。它就是不为人所知的回族研究院,是中国所有大学中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回族研究的学院,也是宁夏大学为数不多的拥有博士点的院系,重点研究回族伊斯兰文化、社会发展与回族妇女以及回族人口与教育等等。

枝繁叶茂,玉汝于成

1986年,回族研究院顺时降生,它的前身是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初创之际,步履维艰,但是,回族研究院的领导和同仁同舟共济,戮力经营,使回族研究院一天天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2003年、2008年,不断升级为回族文化研究所、回族研究中心、回族研究院。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的回族研究院终于迎来了“枝繁叶茂,玉汝于成”的繁盛局面,现由回族历史文化研究所、回族社会发展研究所、回族学信息文献中心、回族影视人类学工作室、回族历史与文化展馆、《中国回族学》编辑部等组成。
2004年12月,回族研究中心被评定为自治区第一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承建的宁夏大学回族历史与文化展馆也是首家集学术研究与实物陈列为一体的专业性回族展馆。
2009年9月29日上午,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表彰了全国73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範集体”,回族研究院也获此殊荣。由此观之,回族研究院也为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一直贯彻到今天。比如,2011年9月11日,回族研究院召开“民族团结月”师生座谈会,倡导全体师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成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承担者”,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範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範集体
2011年9月20日,中国(宁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上,宁夏首次公布了22个人才高地,回族研究院亦有幸成为这22个人才高地之一。由此,回族研究院开始走向为自治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道路。

博导厚德,硕师高才

回族研究院的老师不仅厚德待人,而且博学多才。
马宗保马宗保
马宗保院长是回族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他温文儒雅,待人和善,总喜欢学生称呼他“老师”,从来没有一丝一毫一院之长的架子。平时上课,马老师都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错了也没关係,还经常用商量的口吻让学生回答问题。
1990年,马老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应邀赴美国乔治敦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等高校进行访问交流和讲学活动。他长期从事民族社会学、回族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6项,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着作8部,其中,专着《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係》获第六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2003年)、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和宁夏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6年)。2003年,马老师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2007年起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範个人”荣誉称号。
马老师取得了这幺多的成果,获得了这幺多殊荣,但他从来没有提起过,依旧很低调,默默无闻地坚守着他的学术阵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马老师严谨的治学和低调做人的态度,都无形中影响着他的学生,让他们终身受益。
王锋,硕士生导师。王老师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他常说:“既然我们今生有缘成为师生,那就要像亲戚一样越走越近。”
王锋王锋
1988 年,王老师入北京大学研修,1999 年至2002年赴伊朗德黑兰大学留学,他是伊朗德黑兰大学名誉博士,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专家人选,主要从事回族学、伊朗学和民族问题研究。近年来,他多次应邀赴伊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学。
王老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着有《当代回族文学现象研究》等学术着作7部。2003年获国际伊斯兰和平学术奖,论文(着作)先后获国家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代表性成果《回族当代文化现象研究》先后荣获第六届宁夏文学艺术作品优秀着作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教育部优秀成果专着三等奖。
工作之余,王老师仍不忘情于文学,他“以笔为旗,执着追求”,立志毕生为之奋斗,为人生,亦为民族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王老师的《解读波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用文学化的语言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蹟。书中,王老师谈到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叔本华说,心灵的宁静,是人类幸福的根基。这句话,时常让我联想到分娩过后的母亲,安静地注视着怀里的婴儿时的情景。那种源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让她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每次置身于德黑兰,走进花园街这片僻静的石榴园,便久久不愿离去。我的内心充满了神圣的安宁,我的思想自由地飘升到高远的云天。”

菁菁回院,郁郁芬芳

菁菁的回族研究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不仅学术成果多多,而且互助互爱,并将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接力似的传给后来的一批又一批学子。这些研究生就如同那香草,散发出郁郁的芬芳。
徐东海,2010级研究生。他初入宁夏大学,便发表了学术论文。研二又陆续发表三篇,其中一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面对院里的工作,他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半点抱怨,他把回族研究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院里人少,马天龙老师忙的不可开交。此时,徐东海便成了马老师最得力的助手。平时,院里的体力活必不可少,院里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他不仅帮马老师出主意,而且还经常想到马老师的头里,然后提醒马老师。
杜军,2011级研究生。他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还勤于写作,用他手中的笔宣传回族研究院。初入宁夏大学,便发表了许多作品,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宁夏日报》《香港商报》《银川晚报》《宁夏大学报》《宁夏穆斯林》等报刊。他写的《宁夏大学赋》结构浑然一体,行文大气磅礴,境界高远,体物细腻,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发表于中国辞赋界颇具权威的刊物《中华辞赋》,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网、宁夏大学新闻网报导称:“《宁夏大学赋》能够刊登在颇具权威的《中华辞赋》期刊,提高了宁夏大学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宁夏大学赋》发表于该刊物《宁夏大学赋》发表于该刊物
为了鼓励这些优秀的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回族研究院设立了“中华回教博爱社”研究生奖学金,每人奖励2000元。每年,回族研究院都会有5名研究生获得此奖学金。这份奖学金,不但为研究生做田野调查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也激励了下一级的研究生努力奋进。

学术硕果,多如瓦当

作为宁夏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回族研究院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不但多如瓦当,而且质量很高。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文库系列宁夏大学回族研究文库系列
2008年9月,回族研究院的《宁夏大学回族研究文库》第一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回族文物》《回族民俗学》《中国回族科学技术史》《回族聚居村镇研究——单家集卷》和《古今回族名人》。这些成果突出了“回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填补了回族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年,回族研究具有标誌意义的鸿篇巨着《中国回族文物》正式出版。《中国回族文物》收录图片1300多张和陈育宁、汤晓芳的多项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金属器、雕刻、文献、碑刻、绘画书法与匾额等七大类,几乎囊括了从唐宋发端、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整个回族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从文化史的视角系统地整理、展示、分析了回族现存的重要文化遗产,成为迄今资料最全、视野最宽、研究最深、涉及範围最广的回族研究专着。
中华回族爱国英才中华回族爱国英才
2011年9月,由回族研究院参与编写的《中华回族爱国英才》在全国157家出版社报送的919种各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2011年12月,经过自治区社会科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初评、複评、终评,回族研究院三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2年6月,回族研究院学术研究再创佳绩。《回族历史报刊文选》首批成果出版,包括宗教、经济、历史、文化、教育、文学、社团、社会、抗战、特刊等10卷40余册2500万字内容。它是继《回族典藏全书》之后,自治区政府重点扶持的一部大型回族文献整理丛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整理近代回族历史报刊的成果。
回族历史文化教程回族历史文化教程
2012年9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发展态势研究》、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回族历史文化教程》是国内第一部高校回族历史文化教程,作者站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线上,运用文化学理论,採用多种新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回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
“回族文苑,玉韫珠藏”,回族研究院拥有自己的文献书库:回族学信息文献中心。这里拥有关于回族学的无数稀有资料,是别的学校所不具有的,还有难得一见的图书的複印本。除此之外,文史哲类的图书数量巨大。这为回族研究院从事回族学研究,打下了憨实的基础。

人类学科,遐名远扬

人类学科,指的是回族研究院的文化人类学专业,它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及其演进的学问,包括社区发展、回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宗教人类学与区域宗教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马宗保老师说:“我们的专业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田野调查。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生,田野调查必不可少。”2011年11月8日那天,正值宁夏的“古尔邦节”,我们去田野调查,来到了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固原。通过这次田野调查,我们不但亲身感受到了民间疾苦,而且,我们也将把这些实情形成论文资料,以为政府社会提供参考,贡献我们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绵薄之力。
2011年,宁夏大学新增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从此,回族研究院也有了自己的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设民族社会学专业。
世界的回族研究看中国,中国的看宁夏,宁夏的看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由此观之,回学研究院的回族学研究,乃是天下绝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回族研究院正在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决心把回族研究院建设成在国内外有具大影响的中国回族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明朝辉煌,山高水长

柔情塞上,烟雨江南,激浩浩黄河水,扬悠悠贺兰魂,在贺兰山的守护中,在黄河水的养育下,无数回族研究院的同仁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终于迎来了回族研究院今日的璀璨。无数的成果,更催人奋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族研究院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迎接明朝的辉煌,为自治区乃至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萤烛之光。

相关报导

《中华辞赋》刊登我校研究生作品《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马天龙 / 文】近日,我校回族研究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杜军所作《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被《中华辞赋》期刊 2012 年第6期刊登。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短小精悍,文约意丰,用短短 112 个字概括了回族研究院的环境、历史、师资、学科、成果等。全篇採用《诗经》四言体,且一韵到底,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抒发了对学校和该院所的热气之情。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能够在国内辞赋界的权威期刊《中华辞赋》刊登,体现了我校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同时也有力地宣传了我校回族研究院。(责任编辑 赵世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