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号驱逐舰
海口号驱逐舰(舷号:171,简称:海口舰),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艘飞弹驱逐舰,属中国052C型驱逐舰。
海口号驱逐舰是中国海军第一代具备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的防空型飞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华神盾”,主要作战使命是负责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作战以及配合其它舰艇进行反舰攻击。
海口号驱逐舰于2003年10月23日在江南造船厂下水,2005年12月26日服役于南海舰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海口号驱逐舰
- 英文名称:Hai Kou destroyer
- 前型/级:052B型驱逐舰
- 次型/级:052D型驱逐舰
- 研製时间:1999年-2003年
- 服役时间:2005年12月26日
- 国家:中国
- 建造单位:江南造船厂
- 服役情况:在役
- 舰级:052C型驱逐舰
- 舰型:飞弹驱逐舰
- 下水时间:2003年10月23日
发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99年,中国051B型深圳号驱逐舰服役之后,中国继续进行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发工作。
海口号

21世纪初期,中国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上有四艘新舰正在建造,其中前两艘为052B型驱逐舰,在2002年中旬下水;而第三、第四艘则是2000年代初期引人注目的中国新锐舰艇,编号170与171的052C型驱逐舰,配备中国海军之前未见的相控阵系统以及垂直发射(VLS)防空飞弹系统,是中国造舰的一大突破,获得了“中华神盾”的美称。由于先前北约国家称052B为“旅洋-I级”(Luyang-I class),因此052C便成为“旅洋-II级”(Luyang-II class)。
建造服役
2003年4月29日,052C型首舰在气笛声中从船台滑入长江中,该舰被命名为170兰州号,并于2005年10月18日加入南海舰队服役。
2003年10月23日,较晚开工的052C型2号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被命名为“海口”号,舷号171。
2004年底,171海口舰完工,展开试航作业。
2005年12月26日,海口舰正式服役于中国南海舰队。052C型共有6艘,分别是170兰州号、171海口号、150长春号、151郑州舰,主要参数大致相同,外观有细微差异。
技术特点
舰型结构
海口号驱逐舰带有德国MEKO护卫舰风格,舰体修长而丰满,首部为大角度飞剪舰首,不带任何外飘,水线以上无折角线,上层建筑物採用了一体化的设计,尾部设有小契形尾。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徵。以上种种防护措施的结合,使得海口号的隐身能力十分突出,据称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的海口号在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仅相当于几百吨舰艇的大小。
海口号驱逐舰

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舰艇相比,海口号虽然在适航性和稳定性上有所欠缺,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採用了与052B型基本相同的舰体设计;052C型的上层建筑更高大,侧面斜角更大,装有相控阵雷达天线,机库设计相同,近程防御系统位于左舷机库顶部前后的上昇平台上, 517型雷达安装在烟囱后方的低矮固定式桅桿上。
动力系统
海口号驱逐舰的主机为柴燃动力,主机是1995年开始在乌克兰生产的DA/DN80,这是除美国WR-21外世界最先进的同类主机,但寿命和维修时间有待观察。DA/DN80主机全长4.6米,重16吨,转速3000-3600转/分,最大功率可达26680.5千瓦,热效率36.5%,性能相当先进。但辅机仍以中国MTU20V956TB90为主。
舰载武器
配置
海口号驱逐舰的武器系统十分强大,在反舰飞弹方面,配备了2座4联新型反舰飞弹发射架;在舰空飞弹方面,配备了1组32单元(位于舰桥前部)+1组16单元(位于直升机库上方)“海红-9”防空飞弹垂直发射系统,总计48个火力通道;1座H/PJ-87式单管100毫米隐身主炮;2座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4座726-4型3×6多用途发射器;2座3联324毫米鱼雷发射管;还配备了1架卡-28反潜直升机。
舰炮
海口号在12管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后部,安装有一门法国克勒索·罗亚尔公司研製的单管100毫米紧凑型舰炮,主要用于攻击海上目标以及防空,也可反飞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炮壳採用了隐身设计,初速870米/秒,身管长5500毫米,射速10-90发/分,对海上目标,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对空目标的最大射程为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2000米距离上对目标的单发命中机率可达0.7-0.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向法国购买了2套该装置,其中的1套便装在了反潜加强型的“江湖”级护卫舰544号上使用。而根据使用的效果看,中国海军对该炮的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随后便同法国签定了引进生产线的契约,并由法国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继续对该炮作进一步的改进,以装备新设计的大型水面舰艇上。
由于海口号主要用于中国南海巡逻,面对东南亚各国海军,以该炮在射击、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确度高、威力大的优势,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战使命的,毕竟某些时候炮弹的作用还是要大于飞弹。海口号参与的亚丁湾远洋护航主要对手是一些手持轻型武器的海盗,使用飞弹的可能性不大。
防空飞弹
海口号上装备了中国第一种舰载远程防空飞弹,型号为“HHQ-9”,由陆基HQ-9A发展而来。飞弹为无翼式,最小作战高度20米,最大作战高度30千米,最小作战距离6千米,最大作战距离12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大于4.2马赫,弹重1300千克,弹头重量超过180千克。
飞弹的发射方式为垂直冷发射,8联装(前部6组,后部2组,每组备弹6枚),共有48枚HHQ-9A飞弹。发射筒类似于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左轮式,但SA-N-6的发射系统8枚飞弹共用一个发射口,而中国的HHQ-9A则是每个飞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因此发射方式更为可靠,且发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
反舰飞弹
海口号的设计思想是以防空为主,反舰为辅,故该舰的反舰作战能力不如中国海军新服役、改进的驱逐舰(通常搭配16枚反舰飞弹),但也安装有8枚C-803/鹰击-12反舰飞弹发射装置,飞弹发射筒也革命化的设计成了圆筒式的,这样更有利于发射时的稳定、精度和保障问题。
C-803飞弹延续了C-802的弹体气动布局,长度似乎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为250千米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涡喷发动机结构,弹头整流罩较前者略为尖细,採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末端速度达到了2.3马赫,并可做高难度的“蛇行规避”机动;此外,摺叠式弹翼的前面还有一接收资料链的天线,可接受舰艇、直升机、甚至卫星的导引,以此进行超视距攻击。
C-803可以说是现代反舰飞弹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将在未来的海事战争/冲突中发挥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御
海口号上的近程防御系统为中国最新研製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射炮,在舰桥下方以及机库偏右上各设一座。从外形上来看,该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荷兰的“守门员”防御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製。为降低成本、简化后勤,和双37系统一样,採用了俄罗斯AK-630上的现成炮管,但数量有所增加,为7管,速度达到了5800发/分,其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体性能超过了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密集阵”、“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导能力。伺服系统採用运算放大器,功率放大採用数字脉宽调製系统,并首次套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修正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与“守门员”不同的是,该炮没有搜寻雷达,缺乏跟蹤扫描多目标追蹤能力,其1/K波段都卜勒追蹤雷达可以自动切换来消除镜象反应,而ODF-730光点追蹤仪反时间应低于3秒,测量精度0.3米位。而採用一前一后布置的方式也使得两炮能在危急时刻进行协同作战,以提高毁伤机率。
反潜系统
海口号的反潜能力十分齐全,主要装备有1座3联装改进型“白头”型反潜鱼雷系统以及1架卡-28反潜直升机。“白头”鱼雷是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仿义大利A-244S鱼雷设计的一种324毫米轻型反潜鱼雷,射程15千米,航速35节、最大下潜深度500米,採用铅酸电池做动力。该鱼雷既可由水面舰艇携带,也可以由反潜直升机挂载。
在反潜声吶方面,设有球鼻首声吶以及拖曳声吶。声吶的布置方式较为特别,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转而採用侧尾布置。声吶工作时绞车从左/右侧尾升出,缺点是声吶布置/回收困难,精度较差,且工作时受海况影响较大。
舰电系统
指挥系统
海口号驱逐舰舰载C3I系统网路包括舰船上指挥中心内部的区域网路和指挥中心之间的互连网,普遍使用共享介质、汇流排形式的网路拓扑结构,汇流排使用的速率也从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标準10Mbps频宽发展。
中国海军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採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战系统。该系统用MHIDAS多路高级综合分布结构系统。该汇流排系统採用模组化结构,分为主线和支线,主线可达50米,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最远可达400米。汇流排数据传输率可达10Mbps/秒,用户数量最多可达256个,可满足中大型舰艇对于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终端数目的要求。
海口号还配属了新一代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第七0九所研製的ZKJ-5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为中国第三代作战情报系统,和第二代相比,整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系统提速到100M快速乙太网(交换式),在实时性能、网路容量、网路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当的提高。
海口号还採用了海军首型海上编队战役、战术型自动化指挥系统(H/ZBJ-1)。该新型指挥系统採用功能更强、速度更快的数据汇流排,更先进的旗舰数据显示中枢,採用以光纤数据汇流排为基础的乙太网局部网路和开放系统互连结构。该系统结合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用于交换联合战术数据链,对舰队直辖舰和岸基、空基侦测平台进行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雷达系统
海口号上的电子设备主要是一套中国自行研製的“板砖”相控阵雷达系统,布置方式类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级和金刚级驱逐舰,是继美、俄、荷、日之后第五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该系统由4面雷达发射面成四边形安装在舰桥的四个方向上,雷达搜寻距离在450-500千米之内,工作模式为有源式,外形为箱体,通过前后左右四个面固定安装起来,以格栅固定。波段为主动的S波段,阵面于舰体侧切平面结合成的角度为80度左右,总重在1.25至1.3吨左右。
隐身技术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海军在舰艇设计方面都开始追求隐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号的设计经验,故在海口号上,中国海军採取的是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号半封闭的设计方式,首次採取了全封闭式的外形设计,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侧壁的倾斜角度更大,折角处都採用了圆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镜面强反射。对各种暴露在外的武器设备,也都力所能及的实行了隐身化的改装。比如主炮採用了隐身化设计,反舰飞弹附加了双面挡板,防空飞弹使用了垂直发射装置,将整个机构都深埋于舰体内部等。
海口号驱逐舰

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徵。其红外辐射源主要是烟囱、主机舱及其排出的废气和热水、灯光、舰体表面的热辐射等。在海口号上,针对红外特徵较强的烟囱,分别採取了冷水降温,隔热挡板、涂绝热层、防热垫以及把柴油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通过内部管道排放至水里的多种方法来抑制红外辐射;在声隐身上,海口号的舰体表面採用了消声瓦、消音涂层以及高效率的5叶大桨来防止来自水下的声吶探测。
以上种种防护措施的结合,使得海口号的隐身能力十分突出,据称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的海口号在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仅相当于几百吨舰艇的大小。
性能数据
舰体参数 | |
---|---|
舰长 | 155.5米 |
舰宽 | 17.24米 |
吃水深度 | 6米 |
标準排水量 | 5950吨 |
满载排水量 | 6288-7000吨 |
航速 | 29节 |
续航力 | 4500海里/15节 |
舰员编制 | 280人 |
传动 | 双轴,变距螺旋浆 |
动力系统 | 柴燃联合动力(CODOG)推进系统 2台乌克兰製造的DA80/DN80燃气轮机,48600马力 2台陕西柴油发动机(MTU 20 V956TB92的中国仿造型)额定8840马力 |
服役动态
2008年12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布“武汉”号同海口号和“微山湖”号一起于12月26日前往中东亚丁湾,维护索马里海域和平,并打击海盗。
海口号驱逐舰

2010年6月30日-2011年1月7日,海口舰与中国海军998“崑仑山”号两栖登入舰,“兰州”号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执行第六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并在回国途中访问了沙特、斯里兰卡、巴林、印尼四国。
2011年11月2日,海口号作为第十批护航编队成员,第二次前往执行亚丁湾维和、反海盗任务。2012年3月15日,第十批护航编队完成使命,5月5日海口号返回湛江。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国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173长沙号驱逐舰检阅了各型舰艇,其中包括海口号驱逐舰。
2018年8月2日,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海军海口舰的先进事迹,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总体评价
中国海军第一代具备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的防空型飞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华神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