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杨永权(画家)

杨永权(画家)

杨永权(画家)

1963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越秀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永权
  •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
  • 出生日期:1963年
  • 主要成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简介

1963年生,中国工笔重彩画家,毕业于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班、羊城书画艺术学校,擅长工笔花鸟画创作,多次次在广东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山大学、广东省佛教协会、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园林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越秀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陀城篆刻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羊城书法研究会理事。

出版

《杨永权画集》(第一卷)岭南美术出版社
《杨永权画集》(第二卷) 香港文汇出版社
《岭南新艺展系列专集—杨永权画选》 广东画院艺术拓展部
《杨永权工笔花鸟画选》 香港艺术元素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画精品集—杨永权工笔花鸟画集》 天津杨柳青画社
《新视野当代名家中国画鉴赏系列丛书杨永权》 安徽美术出版社

作品

主要作品

《马蹄莲》获大地彩虹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银奖
《荷满塘》入选广东省第三届中国画展
《向日葵》入选首届全国漆画展·中国美协主办
《荷满塘》入选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随风》入选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
《高洁图》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主办并收藏
《野趣》获共沐蓝天共创和谐广东美术慈善创作大赛银奖
《芭林晨曲》入选广东省第五届中国画展
《清闲》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广州市美术作品展铜奖
《蕉风》获“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70周年——广州美术大展”优秀奖

作品图片

作品评论

黎日晁

大胆求证 从容泼彩——工笔画家杨永权印象 黎日晁
中国画是一种体现人格、才情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历代大家崇尚自然朴实的人品、淡于功利,在积极探索的过程悟出真理,加上尊师重道,广泛涉猎各家所长,勤奋中必然结出丰硕果实。杨永权是具有这等素质的画家。
杨永权的画,虽色彩华丽浓厚,但绝无浮燥之气,这因为他为人澄明忠厚,既不存媚俗之想;也非譁众取宠之辈,于是行笔点染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在诚恳、真挚和自然中塑造色彩斑斓的世界。
他先是在工笔画花鸟画中施展才华,创作十分勤奋,曾三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参加市、省及全国展览,2001年还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永权画集》(第一卷),2003年由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杨永权画集》(第二卷),可谓硕果纍纍,但他不甘在艺术上早早定型而作茧自缚。随着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为了开拓更宽阔的画路,杨永权较多地研究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他作画常常跟着感觉用色,有时柔和细腻;有时又用大泼彩,画面色调和谐,色彩明晰,构成变化丰富的色彩意境,巧妙地将现代重彩画技法引入到传统工笔花鸟画中,摸索出一条较为宽阔的画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番表现形式和技法的新尝试,祁求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突破口,成为当今广州画坛一名颇具创作实力的画家。
我钦佩他胸有成竹,随情赋彩,传递着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美,一扫传统工笔花鸟画孤寂寥落之感;
我敬重他憨厚沉着的人格,殷实谦和,与当今虚浮的画坛形成强烈落差;
我惊讶他默默无闻,埋头作画,跃然于纸面,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或许,艺术创作道路远比想像中崎岖漫长,但,杨永权为领略那无限风光而努力攀登……
(选自香港文汇出版社《杨永权画集》第二卷 作者:黎日晁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家聪

读杨永权新作一点体会 杨家聪
观赏永权画友的一批新作,儘管还在探索中,但他已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规範中,尝试开创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新路。一个画家能够在原已定格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就是在于创新!在这过程中,也应允许有不完美的地方,不可能按理想中那样一挥而就。看永权这些新作,他力图将画面处理得单纯、淡雅。希望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如《出觅图》里,在芦苇丛中,有几只鹌鹑似乎正準备向前方走去,逆风而行,静中有动,芦苇前实后虚。又如《花间鸽鸣》,用浅红的花和重墨的叶丛,衬托出洁白的鸽子,而鸽子动静各有姿态,花也前实后虚,隐没在淡灰色中,使画面产生虚实对比,主次有致,效果是较好的。但是如果在各幅不同内容的作品的底色统调上,都使用同一处理手法,难免令人感觉单调。对此,我相信作为已有深厚工笔花鸟画功底的永权画友,是会懂得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的。
永权这种执着的追求,认真的探索精神,力求多一种表现手法,是值得肯定的,我衷心祝愿他成功。
杨家聪(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醒韬

清新典雅寄真情 李醒韬
画如其人,杨永权的画如他本人一样,实实在在,真诚质朴,无半点譁众取宠之举,有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美感和诗意的享受。
永权的画我很早就注意到,因每逢大小画展都看到他的作品,他画的是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永权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一笔一划,默默耕耘,在艰苦的长期艺术实践中深入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倾注了他一腔热情及无尽至诚的爱,每件作品都那幺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纯真、平谈、宁静,无半点浮燥之感,更无语出惊人之举,无急功近利之态,实在难能可贵。
他的画路可以说是从传统的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过来的,从作品可以看得出他经过艰苦的努力,学习与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及日本画的优点,运用新的绘画材料,如:水乾色、蛤粉、金银泊、高温结晶颜料等表现技法,结合材料质美,来增加画面的色彩变化,使画面更加斑斓夺目,在明弱的色彩与美线韵律节奏中寻求诗意与抒情魅力,并从玄虚、混纯、实灵、朦胧、梦幻、神秘中寻求更深远的艺术意境,给观众更多的想像和享受,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并摆脱了早期作品的自然主义倾向,从而使他的绘画艺术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永权1963年生于广东番禺,自幼喜绘画,毕业于广州纺织工业大学和羊城书画艺术学校,结业于广州民众艺术馆重彩画创作班,先后六次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出版有个人专集,数部辞典收录了他的传略,可以说永权年轻有为,前途无量,艺无止境,作为一个青年画家,在绘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须继续登攀,相信永权在今后的艺术殿堂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完善,将会取得更大的喜人成绩。
(作者:李醒韬 广州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朱 帆

谈杨永权的工笔花鸟画——《杨永权工笔画展》序 朱帆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在当代如何继承与创新?青年画家杨永权,以他十多年艰苦的创作经历,作出了饶有成效的追求与探索。他的工笔花鸟画,那精美的线条,润泽的色调,明快的画面,和富有创意的构图,都显示出中国画古老的技法,在新的时代里,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特别是很多画家都抛却工笔而专重写意的现状下,他所走的道路,更显得别有深意和新意。
我国在唐代以前,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写意画。古人评顾恺之的画,认为“笔法匀圆劲净,精入毫芒”,显然是很精细的工笔。唐人作画,大都以晋人为宗。因此,工笔应当是最古老的传统画法。杨永权所跟从的,便是从晋、唐以至宋代画家所开创和走过的这条道路。当然,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从他的画里,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洋画法的痕迹和世俗的影响,但这只会增加作品的时代气息,并没有妨碍他的画风。
他的《秋塘逸趣图》,据说是他在羊城书画艺术学校毕业后的第一幅创作。这是一幅细緻而又潇洒的工笔画。画面突出的是一张将枯未槁的荷叶。点出了无边的秋色。两只一飞一停的蜻蜓,令人联想到秋雨将至,“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境,便跃然纸上。旁边的几支残茎,莲叶早已被秋风吹得无影无蹤,“荷尽已无擎雨盖”,这是苏东坡的诗意,也是超逸生趣的画境。在清淡的荷塘景色中,作者把秋天的黄,与夏天的绿,非常自然地融汇在一起,而迎头飞来的却是一只红色的蜻蜓,这样大胆的设色,比正面去强调金黄的秋色,更能显示出大自然的美,也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应当说,这是作者创作灵感的发挥。
另一幅荷花图,题上了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同样是细腻的工笔,但渗杂了泼墨的色调。使这两句诗的意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没有渲染映日荷花的鲜艳,而是从清秀的角度来落笔,使人仿佛闻到了荷花的幽香。写荷花而抒发画家的胸臆,本来是文人写意画的传统手法,而作者却运用工笔,而又能以墨气神韵取胜,在技巧上是颇见工力的。
作为花鸟画家,是应当领略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美。在杨永权的精工细緻的笔底,秀丽的百合,浓艳的牡丹,清雅的水仙,傲霜的黄菊……都显示出各自的丰采。屈大均说:“凡写生必须博物,久之自可通神。”谢兰生说:“画不备四时,不得为名家。”这都是岭南前辈画家的金玉良言。这些年来,杨永权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背着画板,踏遍园林花径,向大自然索取取之不尽的素材。力求熟稔地掌握四时花卉,飞鸟昆虫的千姿百态,气质神韵。作为一个青年画家,他的脚下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继承传统而又不脱离时代生活,他会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读完他的画,我赠了他这样的一首诗:
精工细笔写丹青,鸟魄花魂入画屏。
留得岭南春色在,素笺朱墨总芳馨。
(选自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永权画集》 作者:朱帆 广州诗社副社长 广东教育学院教授)

卜绍基

尽其精微 得其神髓——杨永权工笔新作读 卜绍基
艺术,可以说是一种不断传承也不断变革的审美活动。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一代代的工笔画家均在承传与变化中,使用“尽其精微”的创作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画家杨永权正是通过多年的历练求索,于纵向(承继传统)与横向(借镜现代特别是西方绘画审美技法)二者互为渗透,不绝求索,使其所耕耘的工笔花鸟画领域,尽己之精微,求得造化万物之神髓,而日有晋境。
在当今社会节奏高速运转的时代,当下的年青画家大多浮躁而少有坚韧,多有“一鸣惊人”的幻想冲动,而少有“十年磨一剑”的恆定沉稳。所以,综观画坛已少能见到一丝不苟、耐守寂寞的画家。而杨君却是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工笔花鸟画研究,谨守一笔一线,一枝一叶之描绘,一手伸向渊深的传统,一手旁及现代艺术精华,他并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宋画移植到今天,而是在学习宋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愿望,融入自身感受,融入其自身个性,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自己对自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景情交融的画面之美,或许,这正是其这批新作所能抓住观者心灵的原因吧。
唐·李白于《与韩荆州书》中记道:“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只有从自然中不断吸取营养,治学探究自然和人间社会的奥秘,方能领悟现实生活之美。永权的工笔画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韵中。岭南文化底蕴的丰厚,珠水云山的灵气感染着他。于是,他把历史的文化与大自然的灵气融汇其作品中,使其作品工致于笔墨而精微于神髓,出于自然而超乎于自然。
在工笔画中,历来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写生,历代工笔画大多描绘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永权的工笔花鸟画植根传统而又不失现代情味。他精研两宋院体工笔画,取其工丽细腻造型之法,作品格趣高雅,致力于诗情氛围的营造。这批新作更是一改以往色彩绚丽之敷设,而多在幽雅宁馨的基调中萦绕着一丝淡淡的轻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显得意味丰富而悠长。
艺术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或者说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樑。画家杨永权正是通过“形而下”的现实刻划给人以“形而上”的理想情感感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斯言也!永权无疑是以艺为乐之人,他在面对大众审美时尚之际,更坦然无虑地也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人生体验诉诸于笔墨,我们期待着,他在工笔花鸟画这个领域有更自由、更深刻、更丰富的艺术表现。
(卜绍基 广东画院展览馆副馆长 美术评论家 画家)

展览

个人画展

1995年《杨永权画展》 广州·《人民日报》民俗风情组委会
2000年《杨永权工笔画展》 广州·广东画院
2004年《杨永权工笔花鸟画展》 广州·广东画院
2004年《杨永权工笔重彩画展》 东莞·文化中心
2007年《弹指拈花—杨永权工笔花鸟画展》 广州·翰墨轩
2008年《逸笔清气—杨永权工笔花鸟画展》广州·广东画院
2013年《逸笔清气—杨永权洛阳牡丹精品展》广州·广州艺术博物院

主要联展

2004年《苏百揆、莫震宇、黄国良、陈仕良、杨永权五人工笔画联展》广州·广东画院
2006年《吴云峰杨永权新作展》广州·广东画院
2012年《任斌强杨永权师生作品展》广州·广东画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