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周易集解/易学要籍丛书

周易集解/易学要籍丛书

《周易集解/易学要籍丛书》是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文智。

基本介绍

  • 书名:周易集解/易学要籍丛书
  • 出版社:巴蜀书社 
  • 开本:0开
  • 品牌:四川巴蜀书社
  • 作者:张文智 等
  • ISBN:7806595805

媒体推荐

前言
《汉书·艺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易》一跃而登“众经之首,大道之原”之宝座。至汉宣帝、元帝时,“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汉书·艺文志》)其时经学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列于学官的施、孟、梁丘、京之易学皆属今文易。经学的传承注重师法和家法,于《易》学,“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翟、孟、白之学,梁丘有土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从师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师法又从田王孙一师分出者也。”(《经学历史》第136页,中华书局1981年)最终导致经有数家,家有数说,歧义并出,而浸失其本的局面。今文经日渐暴露其弊,古文经因之渐受重视,并于东汉时占据统治地位。“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艺文志》)而费氏治易,“徒以彖、象、繫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经书·儒林传》)《周易集解》所取易注,荀爽、虞翻为多。东汉象数易学大家马融、荀爽、郑玄、虞翻之学皆与费氏易有渊源关係,费氏之学,因之以显。
魏晋之际,以王弼玄学易为代表的义理易学兴起,大肆攻击象数易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至南北朝时期,南崇王弼义理易学,北尚郑玄象数易学。永嘉之乱后,施氏、梁氏之《易》亡,孟、京、费《易》人无传者。至隋代,王注盛行,郑学浸微。唐初重南轻北,孔颖达奉诏撰定《五经正义》,于《易》则“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周易正义序》)力排汉儒象数,而又力图融合诸家,但于汉易仅及荀、刘、马、郑而未及虞氏。虞翻五世家传孟喜易学,与京氏易、费氏易颇有同异,乃两汉象数易学之集大成者。虞氏易学虽代有传授,然至唐初时早已无人问津。李鼎祚能于其生活之时代读世人不读之书,集唐中叶尚存之各家易注。于孔疏百余年后辑成《周易集解》,对后人探见往圣之绝学,契悟三古之易理、三圣之幽赜,实无他书可替代。
古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繫辞上》)“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同上)“意以象尽,象以言着”。(《周易略例·明象》)象数是易学的根柢所在,无象数,义理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二者如水乳之交融,不可偏滞于一方。即便是高扬义理大旗的王弼,也不能完全摆脱象数易学之影响,如王弼讥讽象数易学“卦变不足,推致五行”,但他在注《中孚》六三爻辞时却说:“三四居阴,金木异性”,金木即属五行也。如此等等,此不赘述。只重象数就会落人繁琐、牵强之樊篱,只谈义理则易有浮华不实之嫌。《集解》通过“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周易集解序》),併兼采王注、韩注、孔注义理易学之精华,旨在融通象数与义理,将二者合为一璧,突显象数与义理之不可分。特别是李氏所加之案语,取象直接、便当,足见其易学功底之深厚,既是对象数繁琐迂迴之反动,又可见其力图融合象数与义理之苦心。总结前人,启迪后人,李氏《集解》承前启后之功亦不没也。
《集解》集子夏至唐三十余家之说,而采虞翻、荀爽之说为多,仅虞氏之注即几占二分之一。概而言之,《集解》所采有卦气、纳甲、爻辰、讯息、阳升阴降、世月、八宫卦、卦变、互体、飞伏、爻位、旁通、之正诸说,拓展《易传》承、乘、比、应之旨,时有妙解,义无不备,叹为观止。“夫《易》广矣大矣”,因荀、虞等象数之学去古未远,家法犹存,圣人之意,犹可藉之而见也。虽偶有繁琐牵强之嫌,但此类诠解也为吾人契悟经意提供了一种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后人把握《易》旨开创了一条可纵横驰骋的思维理路。该书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千百年后,人们得以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是真可贵之宝笈也”。
为方便今人更好地理解汉代象数易学,并因之上应春秋、战国之易学,下贯魏、晋、唐、宋之易学,我们整理点校此书,将竖排本整理为横排本,以飨读者。所据版本为张海鹏照旷阁本。由于整理时间伧促,整理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张文智
2004年3月2日于济南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张文智
周易集解序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 朱睦柠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小畜

卷第四


同人
大有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

文摘

书摘
何妥曰:贞,信也。君子坚贞正,可以委任于事。故《论语》曰:敬事而信。故干事而配信也。 案:此释非也。夫“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贞”也。言天运四时,以生成万物。“在地成形”者,仁、义、礼、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于人。元为善长,故能体仁。仁主春生,东方木也。亨为嘉会,足以合礼。礼主夏养,南方火也。利为物宜,足以和义。义主秋成,西方金也。贞为事千,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故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智之明证矣。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统属于君。故中孚云“信及豚鱼”,是其义也。若“首出庶物”,而“四时不忒”者,乾之象也。 “厚德载物”,而五行相生者,土之功也。土居中宫,分王四季,亦由人君无为皇极,而奄有天下。水火金木,非土不载。仁义礼智,非君不弘。信既统属于君,故先言乾,而后不言信,明矣。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乾宝曰:夫纯阳,天之精气。四行,君之懿德。是故乾冠卦首,辞表篇目,明道义之门在于此矣,犹《春秋》之备五始也。故夫子留意焉。然则体仁正己,所以化物;观运知时,所以顺天;气用随宜,所以利民;守正一业,所以定俗也。逾乱则败礼,其教淫;逆则拂时,其功否;错则妨用,其事废;忘则失正,其官败。四德者,丈王所由兴。四愆者,商纣所由亡。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何妥曰:夫子假设疑问也。后五爻皆放此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何妥曰:此直答言圣人有隐显之龙德。今居初九穷下之地,隐而不见,故云“勿用”矣。 不易世,
崔憬曰:言据当潜之时,不易乎世而行者,龙之德也。不成名。
郑玄曰:当隐之时,以从世俗,不自殊异,无所“成名”也。
遁世无闷,
崔憬曰:道虽不行,达理“无闷”也。
不见是而无闷。
崔憬曰:世人虽不已是,而己知不违道,故“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虞翻曰:阴出初震,为“乐”为“行”,故“乐则行之”。坤死称“忧”,隐在坤中,“遁世无闷”,故“忧则违之”也。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虞翻曰:确,刚貌也。乾刚潜初,坤乱于上。君子弗用,隐在下位。确乎难拔,潜龙之志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虞翻曰:中下之中,二非阳位,故明言能“正中”也。
庸言之信,
荀爽曰:处和应坤,故曰“信”。
庸行之谨。
《九家易》曰:以阳居阴位,故曰“谨”也。庸,常也。谓言常以信,行常以谨矣。
閑邪存其诚,
宋衷曰:闲,防也。防其邪而存诚焉。二在非其位,故以“閑邪”言之。能处中和,故以“存诚”言之。善世而不伐,
《九家易》曰:阳升居五,处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谓也。
德博而化。
苟爽曰:处五据坤,故“德博”。群阴顺从,故物“化”也。《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虞翻曰:阳始触阴,当升五为君。时舍于二,宜利天下。直方而大德,无不利。明言“君德”,地数始二。故称“易曰”。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虞翻曰:乾为“德”,坤为“业”,以乾通坤,谓为“进德修业”。宋衷曰:业,事也。三为三公,君子处公位,所以“进德修业”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
翟元曰:忠于五,所以修德也。崔憬曰:推忠于人,以信待物,故其德日新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荀爽曰:“修辞”谓“终日乾乾”。“立诚”谓“夕惕若厉”。“居业”谓“居三”也。翟元曰:居三修其教令,立其诚信,民敬而从之。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翟元曰:知五可至而“至之”,故可与行几微之事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姚信曰:知终者,可以知始终。“终”谓三也。义者,宜也。知存知亡,君子之宜矣。崔憬曰:“君子”喻文王也。言文王进德修业,所以贻厥武王,至于九五。至于九五,可与进修意合,故言“知至至之,可与言微也”。知天下归周,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终于臣道。终于臣道,可与进修意合,故言“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虞翻曰:天道三才。一乾而以至三乾成,故为“上”。“夕惕若厉”,故“不骄’’也。
在下位而不忧。
虞翻曰:“下位”谓初。隐于初,“忧则违之”,故“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王弼曰:惕,怵惕也。处事之极,失时则废,懈怠则旷。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臣位也。故欲上跃居五。下者,当下居坤初,得阳正位。故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恆,非离群也。

《序卦》曰:“豫必有随也,故受之以随。”
韩康伯曰:顺以动者,众之所随。震下兑上随:元、亨、利、贞,无咎。
虞翻曰:否上之初,“刚来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贞、无咎”。郑玄曰:“震,动也”。“兑,悦也”。内动之以德,外悦之以言,则天下之人,鹹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既见随从,能长之以善,通其嘉礼,和之以义,乾之以正,则功成而有福,若无此四德,则有凶咎焉。焦赣曰:汉高帝与项籍,其明徵也。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
虞翻曰:否乾上来之坤初,故“刚来而下柔”。动,震,说,兑也。
大亨贞,无咎。
荀爽曰:随者,震之归魂。震归从巽,故大通。动爻得正,故利贞。阳降阴升,嫌于有咎。动而得正,故“无咎”。而天下随时,
虞翻曰: “乾为天”,坤为“下”,震春兑秋。三四之正,坎冬离夏。四时位正,时行则行,故“天下随时”矣。随时之义大矣哉!”
蜀才曰:此本否卦。刚自上来居初,柔自初而升上,则内动而外悦,是“动而悦,随”也。相随而大亨无咎,得于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故曰“随时之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
《九家易》曰:兑泽震雷,八月之时。雷藏于泽,则“天下随时”之象也。
君子以向晦人宴息。”
翟元曰:晦者,冥也。雷者,阳气,春夏用事。今在泽中,秋冬时也。故君子象之,日出视事,其将晦冥,退入宴寝而休息也。侯果曰:坤为“晦”,乾之上九来入坤初,“响晦”者也。坤初升兑,兑为休息“入宴”者也。欲君民者,晦德息物,动悦黎庶,则万方归随也。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九家易》曰:渝,变也。谓阳来居初,得正为震。震为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阴阳出门,相与交通, 阴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贞吉”而“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郑玄曰:“震为大涂”,又为日门。当春分,阴阳之所交也。是臣出君门,与四方贤人交有成功之象也。昔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是其义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虞翻曰:应在巽,巽为绳,故称“系”。“小子”谓五,兑为少,故曰“小子”。“丈夫”谓四,体大过“老夫”,故称“丈夫”。承四隔三,故“失丈夫”。三至上有大过象,故与“老妇”、“士夫”同义。体鹹象,夫死大过,故每有欲嫁之义也。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虞翻曰:己繫于五,不兼与四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虞翻曰:随家阴随阳。三之上无应,上繫于四,失初小于,故“系丈夫,失小子”。 艮为居、为求,谓求之正。得位远应,利上承四,故“利居贞”矣。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王弼曰:虽体下卦,二已据初,将何所附,故舍初系四,志在丈夫也。四俱无应,亦欲于己随之,则得其求矣。故曰:“随有求,得”也。应非其正,以繫于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贞”也。初处己下,四处己上,故曰“系丈夫,失小子”也。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