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妇人(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创作长篇小说)

小妇人(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创作长篇小说)

小妇人(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创作长篇小说)

《小妇人》是由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68年。

该作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为蓝本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小说受到当时的大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强调了个人尊严与自立自律的观念;内容平实却细腻,结构单纯而寓意深远,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妇人》是一本以女性角色为主,强调女权意识的半自传体小说。文中注重表现女性意识,宣扬美好品质。

2017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妇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小妇人
  • 外文名称:Little Women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 首版时间:1868年
  • 字数:436000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译者:王岑卉
  • ISBN:9787210097662
  • 定价:52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期间,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四个女儿和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苦却坚强乐观的生活。她们虽贫穷却乐意帮助比她们更需要帮助的邻居赫梅尔一家。女人都有着虚荣心,她们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过着如公主一样的生活。儘管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一直在凭藉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大女儿梅格生性爱美,对恋爱充满憧憬;二女儿乔独立自主,矢志成为作家;三女儿贝丝则是传统乖乖女,柔弱而惹人怜爱;小女儿艾米则钟爱绘画。故事追随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长为小女人的岁月,讲述了她们不羁的爱情经历及她们各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
小妇人小妇人

作品目录

序诗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扮演朝圣者
第二十四章 闲话家常
第二章 欢乐的圣诞节
第二十五章 第一场婚礼
第三章 劳伦斯家的男孩
第二十六章 尝试学画
第四章 负担
第二十七章 文学课程
第五章 互为芳邻
第二十八章 持家经验
第六章 贝思找到了美丽之宫
第二十九章 造访
第七章 艾米的屈辱之谷
第三十章 后果
第八章 乔碰上了魔王
第三十一章 海外来鸿
第九章 梅格到繁华世界去
第三十二章 温柔的烦恼
第十章 匹克威克俱乐部和邮政局
第三十三章 乔的日记
第十一章 试验
第三十四章 一位朋友
第十二章 劳伦斯野营地
第三十五章 心碎
第十三章 空中楼阁
第三十六章 贝思的秘密
第十四章 秘密
第三十七章 新的印象
第十五章 一封电报
第三十八章 束之高阁
第十六章 信件
第三十九章 懒散的劳伦斯
第十七章 忠诚的小姑娘
第四十章 死荫的幽谷
第十八章 阴暗的日子
第四十一章 学会忘却
第十九章 艾米的遗嘱
第四十二章 孤独时分
第二十章 肺腑之言
第四十三章 惊喜
第二十一章 劳里玩鬼把戏,乔调解
第四十四章 我的夫君,我的夫人
第二十二章 芳草地
第四十五章 黛西和戴米
第二十三章 马奇叔婆解决了问题
第四十六章 在雨伞下
第四十七章 收穫时节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是一个“人定胜天”时代开始的世纪,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充分準备,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地依靠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为武器,向上帝的权威挑战的时代,因此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科特更是一个主张大胆改革的尝试者,她是一位为妇女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选举权的卫士。在整部作品中,奥尔科特对很多诸如游戏、尝试、试验、实验等情节安排,绝非随意为之,而是在表达其作品的教育主题,尝试经验对马奇四姐妹成长的重要性。
19世纪60年代期间,美国社会中的一个显着变革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摆脱传统的家庭的束缚,逐渐投入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而奥尔科特运用充满勇气与远见的笔触描述故事人物的同时也向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束缚发起了挑战。
小说的背景是处于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期间,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弊病以及各个阶级的道德标準在书内也有反映。

个人背景

小说作者早年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生活经历,成了以后的写作题材,由于亲身体验,写来得心应手,人物灵活生动,情节趣味盎然,且富有教益。
作者1832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A·布朗生·奥尔科特是一个不得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立志办学,但缺乏支持者,以失败告终。同小说中的马奇先生一样,他成天耽在书斋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渐陷入贫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担落到能干的母亲身上,小奥尔科特为了分担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当过家庭教师、国小教师、医院护士,以后曾看护一贵妇人,并随同週游欧洲。她为了帮助家庭、爱好自由,故终身不嫁,《小妇人》中的主角乔,即以她本人为蓝本。

人物介绍

马奇太太
马奇太太在丈夫随军参战之后,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承担家庭责任,独自照顾四个女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她还带领女儿们去资助更为困难的人们,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伦理上的自强。
梅格
梅格不屑于上流社会的虚伪,为了追求真爱而选择清贫的生活;儘管婚后生活拮据,她仍然意识到“贫穷不是坏事”,因为贫穷赋予丈夫开创事业的勇气,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强。
乔作为小说的核心主人公,充当着小姐妹的领导者,时时都表现出坚强乐观、自强自立的个性;她热爱写作,一方面因为写作给她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写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种方式,让她“能不向别人要一分钱而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作家并开办学校,并且在婚后也强烈要求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着赚钱养家”,体现出女性在事业上的自强。
贝思
贝思在母亲到前线照顾重病父亲的期间。担负起照顾自己姐妹的任务;她不求回报地爱着自己的家人,穷人和弱者;甚至因为被姐妹们遗弃的玩具娃娃的残旧而更加珍爱他们;后来贝思久病不起,在死亡面前,贝思坦然接受,毫不畏惧,因为她相信死亡是与自然的融合,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强。
艾米
艾米作为最小的女儿,虽然有点娇气,她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并为此不懈努力,即使受到挫折、嘲笑也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结婚后,她没有按传统为家庭放弃一切,而是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贫苦民众的同情心驱使她投身慈善事业,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人性自我完善上的自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与社会的协调关係
《小妇人》中四姐妹亲密友爱,但作者奥尔科特却有意识地将她们分成两组,文中写到:“梅格是艾米的知己和导师,而由于某种相反性格之间的奇异吸引力,乔也成了贝思的知已和导师,这个腼腆女孩的心事只说给乔听;同时她对乔的影响也比家里的其他人大。两个姐姐常常在一块,但是各自管着一个妹妹。”在这里,奥尔科特借着把四姐妹划分成两组来暗示其不同性格与当时社会的协调关係。
虽然乔与贝思在性格上完全是背道而驰,一个脾气暴躁,性烈如火,另一个却安分守己,温柔如水,但是两人在与社会的协调性上却有很多共同之处。乔热衷独立,目标远大,男孩子气十足,与社会上的淑女形象格格不入,儘管她也曾试图改变自己,听从艾米的建议做一个竭庄稳重的小姐,可是她的天性阻止了她的改变,她的独特性格与对事业的追求注定她是不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而同样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贝思,既温顺又害羞,由于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而辍学在家,她在家中是个贤妻良母型的小姑娘,任劳任怨,无私付出而从不求回报.她仿佛是为别人而存在。书中的贝思就像天使一样单纯圣洁,而不顾于现实的社会。很显然,奥尔科特将乔和贝思分为一组,是在暗示她们两人都不符合19世纪美国社会对传统妇女的界定。
相比较而言,美丽大方,聪明伶俐的梅格和艾米她们两人都深受上流社会的青睐。梅格嚮往贵妇人荣华富贵的生活,她的目标就是充当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艾米有点娇气,她重视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自己的容貌,从小梦想着长大后打进上流社会。儘管梅格看清了上流社会的虚荣,最终选择嫁给了贫穷但诚实的男人;艾米也在生活中放弃了理想。与邻居劳里结合,但不容置疑的是,梅格和艾米比乔和贝思更能被世俗的社会所接受容纳,将这两人分为一组无疑也是作者对读者的暗示。
教育观
马奇家的四姐妹,集真善美于一体,拥有善良、勤劳、无私、宽容、坚强等美好品质的原因,是离不开马奇太太那绝妙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马奇太太毫不疑问是一位极为称职的老师。她慷慨无私,乐于助人,不轻易动怒,感恩生活。在孩子们眼里,她不仅是一个好妈妈,还是她们的知心朋友。她们喜欢向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烦恼,而马奇太太也不负重託,给予她们很好的意见和帮助。正是因为马奇太太那独闢蹊径的亲职教育,使得四姐妹成为人见人爱的小妇人。在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打动无数女性读者的心弦。
同时,马奇太太对女儿们寄予厚望,“我希望我的女儿们美丽善良,多才多艺:受人爱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缘美满······过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但我绝不希望你们把它看做是首要的东西或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无疑,马奇太太的“计画”是成功的。女儿们如她愿得到幸福,生活快乐。而这种观念与现今社会崇尚的拜金主义成为明显的对比,但这正是《小妇人》的魅力之处,把作品提升到探讨成长、探讨人生的层面,同时为即将成为母亲或已经为人之母的女性树立典範。

艺术特色

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家庭生活,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小说中的马奇一家以及他们的朋友们,都在生活中经历着自身无法改变的苦难。在小说的开篇,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四姐妹由于生活因为贫穷不得不接受母亲的建议取消自己盼了一年的圣诞礼物,实则是想从中体现当时美国社会穷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忙碌一年的他们,居然不能实现孩子们小小的圣诞愿望。可以说,这样的大环境对于人物的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但作者的精妙之处在于她不去尽力描述小说人物的苦难生活,而是浓墨重彩地展现他们在困境中如何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动人情感,让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给苦难的人们从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藉此实现主人公们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救赎。
其次,奥尔科特非赏擅长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家庭生活的温暖。每天的家庭生活都是伴随着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度过,平淡中总会蕴含着无数的小小惊喜。小说的情节源自现实生活,奥尔科特不仅藉助人物的言行举止来直接反映家庭生活的美好,而且注重利用环境等细节烘托小说的主旨。例如:在小说前段部分,作者描绘了圣诞节化装舞会时的飘雪,是象徵着女孩们的纯洁心灵;在小说中段部分,当乔得知妹妹艾米与曾经向自己求婚的劳里订婚的讯息时,作者提到天空突然下起了阴雨,从而烘托乔失恋时的孤单。小说结尾部分,作者描写了满地郁郁葱葱的庄稼,似乎预示着马奇太太马上将要享受的天伦之乐,同时也暗示四姐妹真正成长为年轻有为的小妇人。

作品影响

《小妇人》出版后成为公认的美国名着,100多年以来,一直受到热烈的欢迎。美国图书协会、美国教育协会两会代表选入100种乡村国小的必备书,其中精选25种,《小妇人》列居25种的榜首,世界上已有数十种不同语言的译本,20世纪30年代此书也风靡了中国大陆,先后有四、五种不同的译文问世。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世界最畅销的优秀作品之一、美国最优秀的家庭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美国作家。1832年11月29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杰曼镇(Germantown)。她的父亲布郎逊·奥尔科特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无力担负家庭生活。维持生计的担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后又落到他那富有进取精神的二女儿路易莎·奥尔科特身上,路易莎到学校教过书,当过女裁缝、护士,做过洗熨活,15岁时还出去做过佣人。
小妇人小妇人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出于作者意料的是《小妇人》打动了无数美国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心弦。之后,路易莎又续写了《小男人》和《乔的男孩子们》,1873年又以小说形式出版了自传着作《经验的故事》。
路易莎成名后,继续撰写小说和故事,并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美国内战期间她在华盛顿做过军队救护人员,后来,她还担任过一家儿童刊物(Robert Merry's Museum)的编辑。她于1888年3月6日在波士顿去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