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榖贻堂黄氏

榖贻堂黄氏

榖贻堂黄氏

谷贻堂黄氏创业始祖云光公、云辉公兄弟于清道光年间,在公平的官坡塘一个客家山村,率领家室迁徙海丰县城高田社高田街涂角町落籍定居,迄今一百七十余载,传下八世,裔孙近二百六十,散居海内外,皆赖继承先祖: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为后代开拓进取,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兴学重教等好家风,经过40年努力,从购宅地到建成海城唯一恢宏“九包五”大院和环境优美的毓秀山房书院,连仝大院前的草坪和大院后园,总占地达6000平方米及祭祀,瞻儒等家业,子孙蕃昌,人才辈出,成为海丰县城有名望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穀贻堂黄氏
  • 地理位置:海丰县城高田社高田街土角町

江夏黄氏我系世代渊源

黄姓是中国古老而着名的大姓,在当今中国各姓中排第八位,为十大姓之一。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少昊族与轩辕黄帝之孙颛顼氏族融合后裔,以惠连公为血缘鼻祖,于夏初受封今河南璜川地区建立黄国,其子南睦公始以国为姓,便形成后世的黄姓。
榖贻堂黄氏
黄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历1300多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至秦汉时期,黄姓子孙族裔,大批向南迁入楚境,东汉时,以香公(公谱88世)代表的江夏黄氏首先崛起于世,并发展形成后天下黄姓的总部望族。魏晋之后,黄姓自江夏分流,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形成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光州固始,然后,再折向东南,于隋唐五代之世迁徙入闽,形成邵武黄氏为代表的福建黄氏。宋明之世,黄姓急剧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而当此之时,又以金华和邵武两宗最为突出。他们不但人丁兴旺,而且英才辈出,恰如两颗巨星,在黄姓历史长空中交相辉映,大放异彩。今日世界黄姓,十分之七、八都是这两支黄氏派衍。
邵武黄姓大显祖峭山公(119世)二十一子的后裔极为兴旺蕃昌。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八十的峭山公,为应对当时动荡政局,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除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侍奉父母,其余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峭山公与郑夫人所生的第二十子井公,尊父命拜别父母兄弟,率领家室离开福建,前往曾任职过的江西,来到当时建昌府南丰县龙池乡二十七都双井头落足,后来便世代定居落籍于此,成为我系南丰双井黄氏的开基始祖。
井公迁居南丰双井后,家族日益繁荣,子孙繁衍迅速,散布江右,因而,南丰双井之后,闻名遐迩,成为当时着名的江右望族大姓。震公(130世)字中瑾,南宋进士,官至焕章大司马尚书,他曾撰修黄氏族谱上呈御览。当时皇帝阅后,御笔亲题:“黄氏忠孝两全,历代簪缨,江夏无双,庆衍后裔”十八字赠之。到伯公字海龙(134世),由南昌迁广东惠州府永安中镇,金辅公(138世),由崎谭迁海丰埔边,承彩公(142世)于明万曆年间到公平约官坡塘定居,成为官坡塘黄氏开基一世祖。清道光年间,第七世(公谱148世)云光公字锦怀、云辉公字锦俊兄弟迁居海丰县城高田社高田街创业,成为海城土角町谷贻堂黄氏开基祖,迄今已一百七十余载,传下八世,裔孙二百六十余人,散居海内外。
本谱远祖世系,以《江夏黄氏大成宗谱》,芙蓉黄汉腾于1923年重印光绪十五年(1889)出版之《鹳薮黄氏宗族》、《嘉应州黄氏宗谱》修于光绪十三年编篡为据,参照《中国姓氏通书——黄姓》、《江夏黄氏研究》及其他谱谍与史书,拾遗补正而成。

海城望族——高田土角町谷贻堂黄氏

先祖系福建邵武黄氏分支——江西南丰双井黄氏的开基祖,即大显祖峭山公的第二十位儿子黄井的后裔。先祖由南丰双井分支——由赣州府云都县至广东惠州府永安中镇。传至137世国显公,迁居崎潭(惠来县)石古峰,由138世金辅公于明朝再移居入海丰十三乡埔边,村土名黄厝巷,时人丁八十余。开基分支:原籍一支;另支迁隔乡陇黄;而吾家族是由一世祖承彩公于明万曆年间,从海丰十三乡埔边移居官坡塘。
海城高田街谷贻堂黄氏,是由官坡塘第六世祖道元公八位儿子中第四子云光公字锦怀、第五子云辉公字锦俊、第七子锦魁公三兄弟及其家属,为图发展,于清道光年间移居海城,初在高田街钟厝前,租住打铁龙屋,后因三点会反正、社会混乱,锦魁公因家属不习惯,重返官坡塘自置物业。云光、云辉二公,经千辛万苦,首先在高田林厝前,南湖北岸买一小屋暂住,时有黄厝馆之称。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云光公的大子秀清公字时雍,在县城西门街经营杂货店生意,二子秀芳公字时芬,在县衙内完粮税契文房任职,三子秀明公早逝,四子秀旺公字时赐,从事农业耕作。在生活稳定后,从节余中开始在高田街围内埔土名“土角町”(原是就近取土印土角的晒町)等处买屋地到建屋,祖孙三代,含辛茹苦,经历三十九个春秋,建成“九包五”祖屋(面积2304m)和“毓秀山房”书院(面积523m)以及成片后园和大屋前的草坪(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后人传说老祖宗硬是经常吃鹹菜送蕃薯粥,带领儿孙建大厝。文杰公生前曾对孙儿言及他少年时,除了读书,十四、五岁便参加劳动,为使农事和建厝两不误,经常是白天抛瓦建厝,晚上到田里车水抗旱,致手皮磨破,脚底生茧。经过艰苦奋斗,而成为海邑中家喻户晓的望族——土角町黄。

祖屋兴建——高田土角町谷贻堂黄氏

土角町黄,地处县城中心,位置优越,向南,前临平川,座北,后拥青峰,前面是连片翠绿如茵的草坪,连红丹池接南门湖,后有三面环绕遍种四时花果,茂林修竹的大片后园。人居闹市,而却置身于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掩映于优美风光之中,建成了结构严谨,规模恢宏,海城唯一的“九包五”大院——主体分前、中、后三座高大恢宏的主屋,前中座各五间,后座九间,两列稍低的厢房各九间,前面各有大町和环境优美的私塾——“毓秀山房”书院;还为后代购置一定产业,用于祭祀,赡儒等之需;继承耕读传家之遗风,传下八世人丁260多,子孙蕃昌,人才辈出。

人才辈出——高田土角町谷贻堂黄氏

在近代史上,孕育誉着一方的黄氏宗亲耆宿、海陆惠紫四县黄氏宗亲自治会会长、兼筹建黄氏祖祠董事会会长文杰公;粤军时代政要,汕头财政局长乾夏公;在香港创建信昌行,信诚行,历任香港地区海陆丰同乡会会长海公;澳门地区名流,澳门镜湖医院总务长、澳门海陆丰第二届同乡会会长国典公;名载史册的国内外着名社会活动家、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致公党的卓越领导人、医疗卫生的着名人士黄鼎臣(鼎臣公)。黄氏的“毓秀山房”书院,还启蒙了姻亲、世交,后来成为国家着名人士的陈其尤等。还有更多的子孙,过去由于献身革命,或为谋生择业而旅居香港、国内外。而今,谷贻堂子孙兴旺,事业有成,迁居海内外继续创业者,前途更是无可限量。

黄鼎臣故居

黄鼎臣(鼎臣公)故居位于广东省海丰县城高田社(现属海城镇第四居委)土角町谷贻堂黄氏大院——“九包五”被广东社定为《广东名人故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