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后八景
鹹丰九年(1859),山西清徐人乔松年继任两淮盐运使。其时,太平军攻克扬州后派林凤祥率兵北伐,自无暇顾及泰州。随着藩、臬、道等衙门迁至泰城办公,于是,达官贵人避乱寓泰者渐多。乔松年至泰后,从吴文锡处购其蛰园即日涉园为宅,偏安一隅的乔松年日子不失怡然。海陵旧有八景,明代州人丘容、凌儒等皆有咏,只岁月更迭加之属地调整,其景多有变易,乔松年遂生重咏“海陵八景”之念,新取八景一一作诗,并书赠运司驻地斗姥宫道士宋阳裕,刻石嵌于该宫小有天园内厅事迴廊壁间,此即“海陵后八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陵后八景
- 时间:鹹丰九年(1859)
- 任务:山西清徐人乔松年
- 人物职位:两淮盐运使
海陵后八景
鹹丰九年(1859),山西清徐人乔松年继任两淮盐运使。其时,太平军攻克扬州后派林凤祥率兵北伐,自无暇顾及泰州。随着藩、臬、道等衙门迁至泰城办公,于是,达官贵人避乱寓泰者渐多。乔松年至泰后,从吴文锡处购其蛰园即日涉园为宅,偏安一隅的乔松年日子不失怡然。海陵旧有八景,明代州人丘容、凌儒等皆有咏,只岁月更迭加之属地调整,其景多有变易,乔松年遂生重咏“海陵八景”之念,新取八景一一作诗,并书赠运司驻地斗姥宫道士宋阳裕,刻石嵌于该宫小有天园内厅事迴廊壁间,此即“海陵后八景”。
斗坛来鹤
乔松年诗
瑶坛法席步虚声,恰有胎禽解送迎。仙客往来云不散,丹光园满月常明。
灵氛向夜占珠纬,清唳凌秋和玉笙。采笔未须乾气象,芝田我欲赋归耕。
斗坛在斗姥宫内,遗址在今八字桥西,两淮盐运使移驻泰州时运司衙门即设于此。作为泰州道教四大宫观之一,斗姥宫素以历史久远、高道辈出而闻名,乔松年于咏诗前曾注曰“斗姥宫为徐神翁栖真之地,有斗坛来鹤,其境翛然绝尘”。据道光二十九年州人沈潆所撰《重修斗姥宫宫碑誌》载,“斗姥宫本王仙翁诞降之地,晋时在郊外,至后周团练使荆罕儒筑罗城增子城,宫始在城内,里人即其地建仙翁祠。五季时,祠为兵燹所毁。宋建隆间诏重修祀吕祖兼祀仙翁。金兵南来,其祠又毁。元泰定间始改为斗姥宫,于前殿祀吕祖,正殿奉玉皇,后殿奉斗姥。”斗坛即斗姥宫后殿,因殿中有徐神翁当年扶乩所用乩坛,故名坛殿,殿中神龛内所供徐神翁画像传为徐守信亲手自绘。坛殿东有小院名“小有天园”,道人于此挖凿荷池,启径开轩莳花艺竹,其境如画颇有林泉之胜,乔松年咏八景诗石刻即嵌于园东游廊墙壁之内。
梵宫花雨
乔松年诗
岌案丹楼远似霞,神龙常护梵王家。香云如海先成盖,慈雨从天正坠花。
真种菩提原有树,众生沾丐已无涯。漫将甘露言禅悦,且拂迦梨叩法华。
梵宫花雨即梵宫花雨台,指光孝寺旧日之千华戒台。泰州光孝寺为东晋义熙(405-418)年间僧觉禅始建,北宋崇宁间徽宗以年号赐名为“崇宁万寿寺”,政和间又改赐名“天宁万寿寺”。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赵构赐寺名“报恩光孝禅寺”。绍兴三十一年(1161),寺毁于宋金战火。蜀僧德范于绍熙年间任住持重修寺庙,提举常平使韩梃取《华严经》语书“最吉祥殿”四字为大雄殿额,陆游为之撰写碑文。清乾隆九年(1744),僧性慧自宝华山分灯来此任住持,改禅为律。律寺要传戒,传戒需有戒台。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孝律寺中于最吉祥殿东北建成千华戒坛,戒坛高十级,周长七丈八尺,纯以白矾石建成。江苏境内,除了光孝律寺外,只有宝华山隆昌寺、南京古林寺、扬州万寿寺有此等石戒坛,而以光孝寺最为秀美绝伦。戒坛前有千华门,上悬泰州名士徐步云题写的“法雨香林”额,壁间有雕塑名家吴广裕摹唐吴道子丹青所绘之成观音像。
城楼眺海
乔松年诗
茫茫野色收千里,浩浩秋声共一音。东海扬尘真旦暮,南楼啸月此登临。
便生驭气排空想,更起伤今望古心。欲借飙轮寻碣石,云帆待挂又沉吟。
城楼即望海楼,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初名海阳楼。海阳为泰州古称,泰州东旧为海域,登海阳楼远眺,沧溟惝恍入目,故海阳楼又称望海楼。因其高峙城隅,关乎一州“文运命脉”,有所谓“望海楼一郡大观,不壮不丽不足称形胜”之说。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州守鲍龙重建毁于大火的望海楼,泰州名士徐嵩为之作《重修望海楼记》。万曆三十一年(1603)楼圮,惟存遗址。清康熙年间,知州施世纶重建海阳楼,落成之日雷雨大作,有白鹤来翔,视为瑞异,因更名靖海楼。楼于嘉庆初年欲圮,知州杨玺拆而重建,将楼基增高一丈二尺,取“朝阳鸣凤”之意更名为鸣凤楼。抗日战争期间,楼被拆除。近年来,泰州市政府于旧址采宋代形制重建望海楼,“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範,盛世气韵”,文化名人文怀沙题“江淮第一楼”,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之作《重修望海楼记》。
古阜斜阳
乔松年诗
升高望远一长嗟,难向苍天问岳家。大将功名悲汗马,乱时风景惨归鸦。
愚公可得移山去,壮士空教挽日斜。暮色黯然下平楚,严城秋警动清笳。
古阜斜阳又名岳阜晴云,古阜指岳墩,今泰山公园内小泰山。小泰山雏形于北宋末年形成,绍兴十年(1140)开东西市河时垒土于其上,山渐高五丈,周一百二十丈。宝庆二年,知州陈垓浚深小西湖,“浚水环崖,作亭其上,植花柳竹为堤,砖曲折以登,曰天阅、曰旸谷,最高曰起云”,于山巅建高四丈之起云楼,登楼瞩目江南圌蒋二山隐约可见。明初起云楼毁于兵燹,兵备副史舒大猷万曆十年(1582)于其旧址建岳武穆祠。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据城抗敌,泰山因传为“岳武穆公所筑以览形胜防北侵处”,州人因怀念岳飞故而称山为岳墩。岳武穆祠大殿中塑岳飞像,左右塑周侗像和岳云像,两旁塑岳飞部将像十六尊,东西殿壁嵌石刻数方,内有岳飞手札和王铎手迹。兵备副使张鸣鹗二十多年后重建另置石刻秦桧夫妇跪像于殿外西墙脚。岳墩西麓有临湖禅院,旧珍藏清画家叶叔猷临摹的岳飞父子真像。
长桥烟景
乔松年诗
细雨疏疏带晚烟,桥头回首觉春妍。最怜泽国呼鸥地,恰是花阴试燕天。
一杵凉钟岩树杪,几人轻笠石栏边。诗情何用思风雪,唤作罗浮境已仙。
长桥古称凤尾桥,即赵公桥,位于城北老渔行南。泰州旧称凤凰城,有“高桥似凤首,赵公桥似凤尾,东西凤凰墩似凤之二翅”之记。高桥为凤首因其高,赵公桥为凤尾自因其长,旧日此桥为泰州境内最长之砖孔桥,跨度逾五十米,桥下有桥墩十八个,桥上建了五座土地庙,“一桥五庙”足可见桥身之长。桥西旧有罗浮山漂于水上,南宋中期王象之纂《舆地纪胜》记其“在海陵县东泽薮中,不为水所没,遥望如罗浮”,山中旧有供奉葛洪之茅庵,清初泰州诗人邓汉仪曾隐居于此。“罗浮山畔有高人”,慕名而来的州中文人于此结会,先后出现了前后“罗浮七子”,分别是康熙年间的徐鼎镇、顾崧、陈厚耀、朱士模、王凤藻、唐麟祥、朱治;乾隆年间的宫增祜、俞塽、罗克承、张绍龄、徐泌、陈暄、朱昊,“蕩舟凤尾桥,罗浮指山麓”,七子才华迥不侔,唱和于春日逕行,沉醉于烟波浩渺,斯文故事亦是一时之胜,“长桥烟景”日渐闻名。
南濠渔唱
乔松年诗
南濠十里比湖光,多少渔翁打桨忙。晚唱忽闻声钦乃,高蹤真在水中央。
扣舷一发波光静,弄笛三终月正凉。苇际延缘有人在,灵均慎莫恣清狂。
“濠”释护城河,“南濠”也就是泰州南城门外之护城河,又称打渔湾,即今柳园附近。旧日出泰州南门至高桥一段大街俗称凤颈街,东、西城河夹着凤颈街分别向南伸展约数百米,形成夹岸傍水之东、西两湾,其间垂杨芦荻,渔榔互答,景色很是优美。东打渔湾传为柳敬亭故居之地,《桃花扇·栖真》一折中柳敬亭道白曰“我老柳少时在泰州打渔湾,专以捕鱼为业”。画家支振声《打渔湾》亦咏曰“莫道鱼湾水一方,高谈有客傲侯王。及今遗蹟人犹记,笑指堤边柳一行。”西打渔湾傍水有清末泰州书法家张逸君所住之花园,园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为城南之胜境。园西有吕庄,庄人多姓吕,湾至此处芦苇更密,多有丈半之高,渔人多于此处打鱼。解放后,西打渔湾淤塞渐成园田之地,张氏花园亦芜没而难寻蹤迹。惟有东打渔湾风物依旧,被闢为柳园,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来此,追寻柳敬亭遗蹟,自言“我是寻宗来了!”
泮池桃李
乔松年诗
一城桃李总芳菲,独爱高墙锦作围。地僻最宜回俗驾,香浓暗与点春衣。
鱼吹水面从相戏,蝶抱枝头不肯飞。输却名园邀胜赏,等闲夜宴赋诗归。
泮池为半圆形水池,旧有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多用于文庙、学宫等建筑中。泰州儒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北宋庆曆中建学于城内,绍兴八年移于县治南,知州王扬英十几年后建宣圣庙于城东隅时,并附建学宫于其内。明永乐至清康雍乾嘉间,泰州学宫经多次修葺,规模日益宏大,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名宦祠、名贤祠以及魁星亭、射圃亭等。泮池在学宫前,即“海陵前八景”之“凤池笔颖”中“凤池”,明清以来,泮池周围遍植桃树和李树,花开时尤为繁盛。泮池南不远为文昌阁,阁右有小土墩名凤山,州中文士常登临于此赏看春花,名士王白舫即有“红雨引来新燕子,清渠开出旧桃花”之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学宫日渐荒芜。民国创泰县县立中学于此,加以修葺。抗战期间拆学宫部分建筑取材建大华电影院。解放后,于此遗址建粮食仓库,泮池亦淤塞难觅不复存在。
草堂花烛
乔松年诗
短篱老屋树如鳞,物外田园自隔尘。修竹欲迷三径曲,好花不断四时春。
壁蜗横上偏成字,山鸟低飞惯近人。万里桥边相比并,诗家堂室总嶙峋。
草堂指城西草堂,又名方洲,遗址在今南园小区方洲居委会附近。宋朝嘉定十年(1217),知州李骏于此建园,以其地环水取“方丈瀛洲”之意冠名“方洲”。据李骏自作《方洲记》,其园亭、榭、泉、洞等景观甚多,仅已命名者即有“水云乡”、“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知鱼”、“盟鸥”、“椒屿”、“桃源”、“苇间”、“一春佳处”、“七一泉”、“渔村”等十六处,规模之大,实为泰州历代园林之冠。元明以降,方洲渐趋湮没,及清道光年间,邑人尤金镖、尤金城兄弟就其遗址为别业,易名“城西草堂”,修葺经营莳花种竹,其时流寓泰州之骚人墨客多流连其地,觞咏迨无虚日。邑人赵瑜曾作《草堂六言十二咏》,“隔江烽火蔽西东,难得重阳此回同”,吴让之亦为草堂篆额,并为主人镌“城西草堂”白文小印。清末园亦荒废,民国后仅存松梅老桂,后闢为菜园,草堂诸景渐次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