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级储量
A级储量(category A reserves)是衡量和区别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一个级别,最早于1910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11次会议上提出,以表示根据精确资料能可靠计算出矿床规模的铁矿石储量。后来在前苏联,A级储量一直被用来表示勘探程度相当高,可作为矿山开採计画依据的矿产储量,并在很长时期内还分为A1及A2两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A级储量
- 外文名:category A reserves
- 作用:衡量和区别储量精度
- 提出时间:1910年
- 分级:有A1、A2两级之分
- 特性:矿体形状产状準确控制或完全确定
释义
A级储量(category A reserves)是衡量和区别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一个级别,最早于1910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11次会议上提出,以表示根据精确资料能可靠计算出矿床规模的铁矿石储量。后来在前苏联,A级储量一直被用来表示勘探程度相当高,可作为矿山开採计画依据的矿产储量,并在很长时期内还分为A1及A2两级。
发展与特性
1959年中国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的储量级别中,也有A1、A2两级之分。其中A1级储量,是在开发勘探阶段由矿山部门用预备坑道或钻孔圈定的,可作为编制矿山开採计画依据的矿产储量;A2级储量,是经过详细勘探探明、研究程度相当高、可作为矿山设计和投资依据的矿产储量。1977年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及冶金部共同制定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範总则(试行)》和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建材总局及化学工业部共同制定的《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範总则(试行)》两个档案所公布的储量级别中,A级储量是指由生产部门探求的,其矿体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及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品级等均已準确控制或完全确定,可作为矿山编制採掘计画依据的矿产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