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化麵条

文化麵条

文化麵条是故宫神武门(北门)游客服务区餐厅定价为30元一碗的麵条。据说这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而制定。在故宫赶走星巴克咖啡后,此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文化麵条
  • 地点:故宫神武门游客服务区餐厅
  • 定价:30元一碗
  • 制定因素: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而制定

背景

为游客提供餐饮、休息、购物等服务的故宫游客服务区正式落成。服务区中的“故宫餐厅”主营中式麵点和咖啡、餐饮,餐厅一碗麵条的定价为30元。故宫方面表示,该价格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制定的。

分析

文化麵条
在故宫内开餐厅并不妥当,毕竟餐饮业太容易产生污染了,不利于故宫的保护。而且处于闹市的故宫不开餐厅,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即便退一步说,故宫可以开餐厅服务游客,但为高价格赋予所谓的“文化”理由,其可笑程度与小瀋阳所卖的“苏格兰情调”有一拼。
小小一碗麵条当中,能有多少“文化”因素?即便说,故宫确实是“有文化”的所在,有些人在故宫吃饭,可能确实会产生一点对历史的感慨,比如可能想到满汉全席的奢靡,但并不代表这样的“文化”就能附加到一碗麵条当中,更不代表可以拿出来卖高价钱。
撵走了有“文化对抗之嫌”的星巴克,又开始卖自己的“文化麵条”,这生意经确实精。但以所谓的“文化”理由,将麵条卖到30元一碗,这很难说是正经生意。故宫卖面,“文化”打滷,这算不算是对文化的一种恶搞?
当然,时下这类做法并不少,故宫的“文化麵条”只是其中的一例。旅游景点生造典故,硬生“文化”;某些地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过度诠释,以提升本地“文化底蕴”……这些或许都可以归为“文化欺诈”之列。

关键

故宫卖麵条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麵条的文化含量。其二是故宫旁边做餐饮是否合适。
先说麵条的文化含量问题。通常人们到知名的寺庙旅游都喜欢“请”一串佛珠,出点香火钱让高僧开光,这样佛珠就有了灵性。而一位得道高僧说:开光只是一个仪式,只要我们秉承一颗虔诚的心,无论佛器开光与否,都会带来福报的。那幺,文化内涵丰厚的故宫做的麵条,在揉麵团的时候是否也揉进了故宫文化的精粹?吃故宫做的麵条真的是在吃文化吗?套用高僧的话说道麵条,有文化的人吃哪儿的麵条都会才华横溢;文盲就是吃了乾清宫里御厨做的麵条照样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所以说,麵条就是麵条,30元一碗就30元一碗,与文化何乾?故宫方面解释30元定价,生拉硬扯的搅进文化因素,恰恰说明对定价30元一碗的不自信。
其次是故宫旁边做餐饮业是否合适。“故宫餐厅”紧邻珍宝馆北出口,与文物近在咫尺。虽然厨房全部用电操作,但也只是减少了油烟污染。而餐饮加工产生的废水、废油以及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及时,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故宫此举被众多网友批为“打着文化的幌子敛钱”,“糟蹋文物,铜臭味十足”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文物一旦被破坏,不是卖多少碗面能挽回的。

评论

文化麵条
一碗麵条放在街面小店里也就几块钱,放在故宫身价就涨到了30元,人们好像接受不了,质疑故宫麵条咋卖得这幺贵?设计者肯定会想到这样的质疑,但人家另有想法。不要小瞧“麵条”,身价来自于身世,小店里的麵条顶多有个“炸酱麵”“打滷面”的区分,把这麵条放到了故宫就不同了,故宫是啥地方,能让人感觉“普通”吗?即使是麵条也要显得有身份,估计在选单上会写着“文化麵条”。
其实,人们质疑故宫麵条,不在30元一碗的价钱上,用小品里话说“不差钱”,比如,机场餐厅的麵条还有50多元一碗的呢,只要有人认可买,商家就可以卖。问题是故宫30元一碗的麵条,楞把“文化”扯到里面了,这“文化麵条”是啥滋味?难道故宫麵条,贵就贵在“文化”打滷上了。照这样下去,接下来还不得开发百元以上的“乾隆打滷面”、“慈禧炝拌菜”。
两年前,以“文化对抗之嫌”名义,把星巴克从故宫撵走,如今故宫自己开餐厅卖高价麵条又赋予所谓的“文化”理由,这岂止是一般地搞笑?故宫的确是文化之地,但故宫的“文化”也能附加到一碗麵条当中卖钱。卖“文化麵条”,看似故宫管理者有创意,其结果反倒令文化蒙羞,是对文化的另一种恶搞,而且这种恶搞也太没水平了。
由故宫的“文化麵条”,让人联想到一些旅游景区生造“文化”现象,戏说历史名人故事、编造离奇的导游词,都想扯上“文化”,其实不过是变着法地牟取商业利益罢了,有啥“文化”内涵?所以,人们质疑故宫“文化麵条”,实质上是愤恨打着“文化”旗号行商业欺诈的丑陋行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