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侖
外科机器人手臂发明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1989年研製出用于医学外科手术的声控机器人手臂,2002年创办inTouchHealth,提供世界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学设备。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011年2月8日公布68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包括4位华裔学者,外科机器人手臂发明人王友侖是其中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友侖
- 职业: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主要成就:发明外科机器人手臂
- 性别:男
简介
王友侖孕育机器人医生 王友侖左今年40岁,从小在美国长大。他的父亲出生在上海,从祖籍来算,王友侖也可说是一个上海人了。王友侖父亲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书30年,1995年到香港大学任教。这样,又可说,王友侖是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了。
生活经历
王友侖的妈妈回忆儿子的幼年时,充满了骄傲之情:我儿子友侖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他的好学精神有着他中国曾祖父的影子。友侖的曾祖父是清末最后一代的科举考举人。
友侖大学毕业时曾很中国传统地问他的父亲,自己该选择哪一个专业方向去主攻。父亲沉吟良久,吐出四个字:工程技术。理由是,工程技术能把工程和知识结合在一起,能用科学为人类服务。
后来,友侖走了一条他父亲指的路。他在加州分校的机器人中心和电子显微镜中心读研究生。再后来,在读博士时,他又加了一个专业,用计算机来控制机器人。11年前,他遇见了摩星公司的董事长德根先生,他的声控机器人事业得以起飞。
友侖曾获得美国加州机械工程专业的重大贡献奖;1999年、2000年还被美国“天才杂誌”选进“天才”目录。
至今,友侖仍然为自己是中国上海人而自豪。遗憾的是,他不会说中文。据说,九月份他将专程来沪作学术交流,为此他正急于补习汉语。他实在太想心急也能吃下热粥,一次,向大陆朋友讨教学中文的经验。朋友告诉他,“要速成中文,可以。天天上中餐馆吃饭去吧”。
“伊索”为“阿拉”开刀 “胸闷、气急,发病的时候胸口像有一块什幺东西堵着一样”。今年45岁的夏永忠,虽然外表长得浓眉大眼,很是精神。但是,风湿性心脏病已经折磨他有整整30年了。说起病苦,这条铮铮汉子,仍然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焦虑。
神医“伊索”
1994年10月,第一代AESOP1000诞生;1996年11月第二代AESOP2000推出;1999年1月,摩星公司推出伊索---荷美中央声控机器人,它是一种具有语言识别能力的机器人装置。手术医生在手术前把各种指令记录在一张音效卡上,手术时只需将这张音效卡插入机器人的控制盒内,手术医生就能用声音直接控制内窥镜的运作。
“伊索”开刀
早在6、7岁时,他患过一次风湿热,由于岁数小,父母工作忙,也就并没把这病当着一回事。小小的年纪只是常常觉得胸口不舒服、呼吸跟不上。一直拖到83、84年,他才想起到中山医院去做一次检查,超声心电图的诊断结果出来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医生同时断言,这病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除非进行换瓣膜手术。
换瓣膜?不就意味着要对心脏开刀吗?心脏,这可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啊。一家人想想害怕,能拖还是拖吧,就这样,一拖拖到了今年5月。
夏季即将来临。在上海新凯福大酒店当监控员的夏永忠有一种直觉:不能再拖了。稍一干活就累,连走走路都会感到气喘不过来。虽说妻子已经下岗,儿子还刚读初一,但这样硬拖着上班,万一一下彻底垮了,那可怎幺办?
5月26日,他住进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个星期前,当他得知,除了病友朱志杰之外,自己也“有幸”被点名成为让机器人做手术的候补对象时,可以说是忐忑多于激动。而当萧明第主任医师再三向他讲解这机械臂辅助微创外科,比起人工开刀是既安全又伤口癒合快的效果后,夏永忠以及家人便彻底的放心了。
昨天晚上,夏永忠胃口很好地吃完了晚餐,然后用手抹了抹嘴巴,对妻子说:“儿子要考试了,明天我手术不要叫他来了,等过两天老爸出院时,叫他来接!”
神医“伊索” 伊索声控机器人(AESOP)是美国摩星公司开发研製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伊索声控机器人发明人是美籍华裔王友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