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蚊子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埃及伊蚊呈深褐色,身体多处有银白色斑点;白纹伊蚊呈黑色或深褐色,身体多处有白纹和银白色斑点,因此这两种蚊子又被叫作“花蚊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 拉丁学名:Aedes albopictus Aedes aegypti
- 别称:花蚊子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亚门:六足亚门(Hexapoda)
- 纲:昆虫纲(Insecta)
-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 目:双翅目(Diptera)
- 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
- 科:蚊科(Culicidae)
- 族:伊蚊族(Aedini)
- 属:伊蚊属(Aedes)
- 分布区域: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中文俗名:麻蚊、花蚊、阴蚊
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分布较广,北达瀋阳(约北纬41.8°),西北至宝鸡,西南到西藏自治区,但以北纬34°以南为常见,多孳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废弃轮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树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中。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兇猛的吸血者。卵的抗旱力很强,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树洞、竹筒、空罐、轮胎、水洼等)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成蚊栖息在树丛,蚊虽喜在室外活动,但亦会飞进室内,雌蚊在日间吸食血(高峰期出现于日出后两小时内及日落前两小时内),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等。 白纹伊蚊是我国重要的媒介昆虫,在国外被称为亚洲虎蚊,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称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伊蚊产卵以及孑孓存活。对人有很强的攻击力,一方面严重骚扰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传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
种类
1.埃及伊蚊:埃及伊蚊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蚊虫。中胸盾片两侧是1对长柄镰刀形白斑,其间有1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弦琴状花纹。幼虫触角光滑无刺,触角毛1-A细小,单枝;头毛5-7C单枝;体无星状毛;栉齿单行,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埃及伊蚊是与人类居住地区关係密切的家蚊。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雌蚊在同样的场所刺吸人血。它们主要在白昼吸血,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它们分布于广东的湛江地区、海南省等地,台湾南部,西南山区大部分地区、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市的少数地区以及涠洲岛。它们是中国上述地区登革热的传播者。在国外,它们还是城市型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2.白纹伊蚊:白纹伊蚊也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暗黑或黑色蚊虫。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簇银白宽鳞簇。幼虫与埃及伊蚊近似,但栉齿基部无侧刺而具。它们是半野生蚊种。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也见于凤梨等植物的叶腋。雌蚊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在户外,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没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白纹伊蚊遍布。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洋区。在中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都有记载。
瘟疫传播
雌蚊是兇猛的吸血者,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它们是中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也是东南亚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的传播者之一。在中国福建、四川等省,人们认为白纹伊蚊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