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竹山交通运输局

竹山交通运输局

竹山交通运输局

竹山交通运输局“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2010年是“十一五”计画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计画的开局之年,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县“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和投资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竹山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竹山交通运输局
  • 地区:竹山
  • 规划:“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 类型:政府机关

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部门紧紧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基本方略,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安保工程等投资政策的推动下,较好的实现了规划目标。
一是大力实施干线路网改造工程,瓶颈制约状况初步得到缓解。共筹资2.8亿元改造了鲍竹路52.6公里、竹向路100公里、白竹路47公里、洪九路45公里、襄关路西段25公里、305省道绕城段改线工程12.5公里。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交汇,南通北达的大交通格局。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广大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按照“尊重民意,民众参与;典型引路,分层推进;量力而行,适度发展;整合资源,合力建设”的工作思路,用足用活以奖代补投资政策,累计投资3.5亿元,新建省际出口路及断头路7条207公里;完成通达工程226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1800多公里;完成农村渡改桥项目2座266延米;同时还完成了邢沧路、三深路、宝牌路、护罐路二级路改造78公里。
三是大力实施桥隧配套和安全保障工程,提高了安全行车能力。配套了鲍竹路、竹向路、襄关路等省道主干线的“安全保障工程”,完成了霍山坡、火石垭、十转山地灾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鲍竹路“3桥4隧”、竹向路“6桥1隧”、新建了堵河二桥、莲花大桥、省道干线14座危桥加固工程,使一大批危险路段得到了根治,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畅通能力创造力条件。
四是大力实施潘口电站淹没区交通复建工程,为移民顺利安置奠定了基础。为服务潘口电站建设,我们按照“三倾斜”的原则即:资金项目倾斜、领导精力倾斜、技术力量倾斜。全力抓好潘口电站淹没区的交通设施复建工程。新建了田家坝大桥、官渡大桥、新街大桥、堰沟大桥,建成环库水泥路160公里,完成竹向路改线9.8公里,真正把“移民搬迁、交通先行”的理念落到实处。
五是大力实施“路、站、运一体化”工程,形成了新型的农村客运新格局。按照“长途客运舒适化,农村客运便捷化,货物运输优质化”的服务理念,积极培育运输市场,特别是按照新农村、新客运、新形象、新面貌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以亨运集团竹山公司为市场主体,组建了城乡公交公司开通了重点乡镇的公交线路,整合社会车辆219台投入农村客运,目前85%的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小型客车。为全面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新建侯车亭60处,招呼站120处,新建了官渡三级客运站,宝丰客运站顺利实现了迁址新建改造。同时实现了乡镇渡口达标改造22处,所有乡镇渡船一律实现了“钢质化”,延伸和拓宽了交通服务领域。
六是大力实施项目储备工程,增强竹山交通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把项目储备、项目包装、项目争取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抽调了得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交通项目办公室,专门从事项目库建设,按“三个一批”的要求,增强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二是精心编制《竹山交通基础设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积极适应“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新要求,使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项目进入了省市的笼子;三是锲而不捨跑项目,想方设法争资金,研究政策求支持,增强了规划项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七是大力实施重点工程源头治腐,着力推进交通阳光工程。过去的五年,我们把加强重点工程源头治腐,推进廉政阳光工程的放在交通发展首位,进一步落实了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并重”,完善四级责任网路,重点突出对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计量支付、材料採购、工程监督、资金运行安全”六个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约束。形成了自觉接受监督、积极适应监督、主动配合监督、充分运用监督的氛围。
“十一五”期间竹山交通发展无论是投资总量、建设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由于竹山公路先天不足,地质灾害严重,再加之受投资政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从全县交通发展总体状况来看,“三滞后”问题明显存在。那就是滞后于周边县市,滞后于竹山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滞后于人民民众对交通服务的需求。
2、由于补助性投资政策,带来的三大潜在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干线路网改造形成的债务在短期内还难以化解;因补助性投资政策导致的低标準重複建设,引发的工程质量不优,倍受社会关注;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全面铺开,形成的新的村级债务不可忽视。
3、由于政策不配套,对交通建设带来的三大制约因素难以破解。首先是在建设过程中占地、拆迁、赔补偿成本过高,使有限的建设资金被大量支解;其次是交通建设税费负担过重,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再次是地方资金配套不到位,特别是“十一五”后三年省交通厅推行了“七个转变”和“八个转向”以后,交通建设对地方的压力增大。
二、“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编制的巨观政策背景
“十二五”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期,也是交通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準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认真研究和编制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引领新时期全县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从国家巨观经济走向来看,整个国家发展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徵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逐渐成网的关键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不断上升、难度明显加大、维护管理的艰巨性逐渐显现;提升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已逐步转变为交通发展自觉行为;强化服务、体现国家意志已成为交通发展的主旋律。
2、交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全面审视交通发展的现状,目前存在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二是交通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体系尚不适应交通发展的要求;三是交通行业改革创新的意识、能力、实践和效果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交通发展面临的新思路:“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围绕“三个服务”、坚持“四个理念”、突出“四个创新”、保证“四个重点”、体现“两个倾斜”的交通发展新思路。“三个服务”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人民民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四个理念”是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个创新"是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四个重点”是纳入国家规划的公路水路重点项目、农村公路建设、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两个倾斜”是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向公益性强的项目倾斜。这些都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4、交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根据新一轮交通发展方向,新的五年规划始终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四大重点进行编制。牢牢把握五个重点:一是要紧扣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不动摇,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路体系;二是要紧扣转换服务职能,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益;三是要紧扣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养护手段,努力提高基础设施通达通畅能力;四是要紧扣交通行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交通现代化聚集力量、创造条件;五是要紧扣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增长方式,努力把交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十二五”交通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形势更加複杂,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地研究,认真分析,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这是确保交通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十二五”交通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竹山交通发展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人民民众安全出行和服务于大产业开发为宗旨,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快公路、水路和站场建设,完善运输市场管理体系,推动我县交通由方便畅通型向舒适快捷型转变,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打造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四、“十二五”规划指导原则、基本框架、重点建设项目
“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交通运输能力仍需加强;运输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急需提高;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必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城乡交通一体化,“路运站一体化 ”的进程必将加快;公共运输安全责任重大,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急需提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仍是主旋律。
(一)“十二五”规划要遵循六个原则:
一是注重对形势的判断,坚持依靠政策推动发展;
二是注重适度超前,坚持科学发展;
三是注重重点突破,坚持持续协调发展;
四是注重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全面发展;
五是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
六是注重环境创优,坚持政策保障发展。
(二)“十二五”竹山交通发展总体框架是:“两主两翼”、“两辐射”、“五出口”、“三网路”、“十循环”。
———“两主两翼”即:以谷竹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以襄关305省道为主轴;以省道鲍双线为两翼。
———“两辐射”即:兴建十竹公路直达十堰市和柳湖公路连线神龙架林区的放射线。
———“五出口”即:扩宽得胜至茅坪、大庙至沙阳、得胜至宋家、新路口至东垭子、南口至卡子等五条省际出口路;
———“三网路”即:建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培育舒适便捷的道路运输网;形成便民惠民的水路交通安全网。
———“十循环”即:全面提等改造新旬路、宝黄路、得大路、梁兵路、东永路、三深路、邢沧路、溢两路和南茅路等十条县乡道。
(三)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重点
1、构建大骨架 :兴建51公里谷竹高速公路竹山段,改建305省道竹山段一级公路76.56公里,总投资51.2亿元,建设“两主”形成大通道;启动鲍峡至重庆巫溪高速公路竹山段150公里,地质灾害整治S236鲍双线田家坝至官渡龙背湾段78公里,新改建236鲍双线龙背湾至柳林段二级公路37公里,打造S236省道竹山段192.20公里生态旅游公路,总投资5.3亿元,建设“两翼”,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通道。
2、建设主通道:兴建十竹路竹山段26.49公里(沿堵河黄龙库区走向),兴建竹山柳林至神龙架大九湖生态旅游公路56公里,新建S229白竹公路界岭隧道,完成S229白竹公路竹山段58.26公里等生态旅游公路,总投资9亿元;形成东西连线,南通北达的快捷主通道。
3、扩宽出口路:扩宽35公里得胜至茅坪公路、30公里大庙至沙阳公路、40公里得胜至宋家公路、45公里新路口至东垭子公路、42.5公里南口至卡子公路等省际出口大通道,总投资10亿元,加强与外省联繫和交流。
4、畅通县域内循环:完成十竹路、宝黄路、得大路、梁兵路、三深路等29条县乡道循环线,共长577.3公里,按二级路标準提等升级,投资24亿元。
5、完善农村公路网:新建通村水泥路126公里和通农林场水泥路30.48公里,完成县级断头路383公里,打通乡村循环路1010.1公里和自然村公路2795.1公里;新建农村公路桥樑224座22789延米,总投资15.47亿元,完善农村公路网。
6、加大危桥改造工程:投资2.83亿元,完成省道54座1336延米桥樑、县乡道189座6215延米桥樑等243座危桥和拱桥改造,确保公路桥樑安全运行;
7、培育道路运输网:新建竹山高速客运站、竹山二级货运站和得胜三级客运站,迁建竹山汽车站,实施“路运站一体化工程”,新建农村五级客运站10个、侯车亭300个、招呼站600个,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总投资0.40亿元。
8、构建水路交通安全网:按照“一河四库”进行布局,即:堵河、潘口库区、松树岭库区、龙背湾库区和霍河库区。新建水上搜救中心和污油水及垃圾回收设备,改造渡口达标35处,水上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0.3亿元。
预计竹山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总投资118.5亿元。
五、“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竹山交通“十二五”规划 ,项目集群规模浩大,投资巨大,总投资达118.5亿元。要使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必须精心谋划,科学实施,既要增强投资政策对交通发展的引导能力,又要增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控制能力,还要增强交通主管部门对规划的执行能力。这就要集中各方面资源,汇聚各方面要素向交通领域倾斜,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1、廓清思路,精心谋划,用全新的理念指导规划实施。
“十二五 ”竹山交通发展将要面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要求和新考验,在新的5年规划实施工程中,要始终贯彻五种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民本民生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理念;提升服务的理念;质量为上的理念。用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交通大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既要依法依规,又要超常规超常态;既要讲究程式,又要好中求快;既要超越创新,又要尊重科学;既要保质保量,又要安全有序;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建立6大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即:政府主导的组织领导机制、公开透明的民主决策机制、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严格过程的质量保证机制、严格落实的督办指导机制、规範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民本民生就是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程中充分体现“交通发展为了民生,交通建设改善民生,交通成果惠及民生”的以人为本理念。在具体的项目落实上顺应民意、尊重民权、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保障民生、赢得民心。使交通发展与人们民众生产生活形成共兴共荣的统一体。
改革创新就是要积极适应交通改革,特别是沿用50多年依靠交通行政收费筹集建设资金的筹资方式已退出历史舞台,新一轮交通投资政策将会逐渐明朗,适应改革、应对改革、融入改革是“十二五”期间,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因此,要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体制机制、投资导向、职能转换、标準规範、技术推动等方面深入改革和创新发展,以切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提升服务就是要紧扣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民民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提升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注重服务质量,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真正把交通为民理念落到实处。
质量为上就是要在新的五年发展中实现六大转变即:由被动的质量管理向主动质量管理转变,形成业主、监理、民众、施工企业四方共同抓质量的局面;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精细管理转变,促进交通建设程式科学,精细控制;由耳听、眼观管理向仪器检测转变,加强工程技术数据监管;由事后质量管理向事前预防管理转变,提前控制质量风险;由情感质量管理向规範治理管理转变,避免质量管理上的人情干扰;由简单管理向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转变,实现交通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
2、分层推进,突出重点,用科学的方式促进规划的实施。
新的五年计画要实现“两主两翼”的交通主骨架,必须突出重点,分项目实施、分区域布局、分层推进,实行“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设主动脉,形成主骨架。完成谷竹高速公路竹山段51.5公里;对76.56公里305省道全程实施一级路改造;按生态旅游路的要求全程改造十巫路192公里。形成两主两翼主骨架的雏形。
第二步:内畅外联,加密成网。新建26.49公里十竹路,56公里竹山柳林至神龙架大九湖公路,扩张对外联通能力;改造十条内部循环路,增强内循环成网能力,形成内畅外联的地方公路网。
第三步:综合配套,完善功能。建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方便快捷的道路运输网、安全便民的水路交通网。形成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保障体系。
3、整合资源,创优环境,用社会力量推动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推动,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向交通领域流动,创优交通发展环境。首先是创优政策环境,认真研究交通投资政策,牢牢把握投资走势,依靠各级政府出台更多有利于交通发展的优惠政策,始终保持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其次是创优社会环境,充分依靠四方力量即:政府力量、行业力量、社会力量、民众力量共同推进新一轮交通事业大发展。再次是创优法制环境,对内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对外增强依法保障的能力,在交通行政执法、交通项目监管、交通征地拆迁、交通行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寻求法律的保护,并藉助法律的手段规範运作。
4、机制创新,合力攻坚,用全新的管理模式保障规划的实施。
新的发展周期转变新的发展方式必将是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全新管理模式。一是要增强规划指导性和权威性,交通总体规划的推进要围绕“一主五专”:一个主体规划、五个专项规划(主干公路专项规划、农村公路专项规划、道路客运站场专项规划、道路货运站场专项规划、港航专项规划)实施,严格执行项目规划管理。二是要建立运转协调,高效灵活的交通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明确理顺交通主管部门为规划项目的管理主体、项目归口单位为规划项目的责任主体、合法社会中介为监督主体、承建方为实施主体,明确各主体之间的许可权、职责、监督、运转程式,把整个规划的实施纳入法制化、规範化的轨道。三是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普及和套用,下大力气治理低标準重複建设和劣质工程,使“十二五”期间全县交通发展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

规定

竹山县道路运输管理局治庸问责“十不準”
为迅速贯彻全市运管“治庸问责”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强化工作纪律,促进竹山运管又好又快发展,10月25日,县运管局制订印发《治庸问责“十不準”》,即:
一、不準上班无故迟到早退;
二、不準上班时间在办公室进餐或吃零食、随意脱岗、串岗、闲聊;
三、不準无故缺席单位会议、学习等集体活动;
四、不準上班时间办私事以及饮酒、上网聊天、炒股、打牌、玩游戏;
五、不準在工作中有态度粗暴、语言生硬、推诿扯皮、刁难民众现象;
六、不準在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
七、不準参与赌博和工作时间进入娱乐场所;
八、不準利用职权搞吃、拿、卡、要;
九、不準插手道路客运班线经营及站场建设工程招投标;
十、不準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单位各项规章制度。

地理位置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
竹山交通运输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