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社会福利原理

社会福利原理

社会福利原理是昝廷全(1996)在其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三大公理之一。它与世界最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社会福利原理
  • 提出者:昝廷全
  • 提出时间:1996
  • 类型:三大公理之一

定义

社会福利原理表述如下: 社会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 内容包括创造儘可能多的社会财富, 按照供求关係的优惠性或按对社会系统的观控权对人群进行分类, 制定合理的规範, 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人群(阶层) 之间进行分配, 以保证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分析

在真善美的层次上讲, 西方的传统哲理思维倾向于对真的探讨, 中国的传统哲理思维偏重于对善的追求。社会福利更多地与善联繫在一起, 真和美在这里是通过善来表现的。因此, 它涉及社会伦理规範、价值观念、评价标準和社会生克关係等, 需要进行规範性研究或者与实证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社会福利水平的本质是指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各需求主体之间的分配规範和分配方式。社会福利的基础是广义的供求关係, 包括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关係等方面的供求关係。可以具体总结为三大範畴: 资源、人口与竞分规範。因此, 创造和生产更多的广义资源, 保持合理数量的人口, 制订合理的竞争和分配规範, 杜绝个别或部分人具有非分的优惠权是社会福利的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是世界的缩影。人有三个层次的属性: 生物学层次的本能属性,后天条件反射形成的属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升华了的属性。相应地, 人也应有这几个层次的需求。社会化使“ 人”在生物本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了。而这种社会化的“ 人” 又反过来律定社会, 使人和社会都不属于原始的基态, 从而使人和社会经历着不断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本能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含义而非本能化。各种政策、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至所有制乃至政治制度本质上都是广义供求关係中的广义竞分规範。

总结

总之, 社会财富的分配, 如果过分优惠了一部分人, 或者为了满足个别人或个别阶层的非分需求, 而忽视或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常需求,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财富的分配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