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英语史
蔡昌卓博士着《美国英语史》一书是我国学术界在英语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成果。是用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美国英语的形成与特徵。
基本介绍
- 书名:美国英语史
- 作者:蔡昌卓
- ISBN:730105737
- 页数:322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英语史专题的论着,国内学界少有论述。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为原则,将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综合研究了美国英语的发端和演进历程。全书详尽考察了美国移民与美语融合的关係,北美英语的移植和变化,印第安语言、黑人语言、西欧语言融入美语的特色,美语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美语创新与最终形成的重要标誌。全书语言流畅,论证充分,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学术着作,亦是英语、历史等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首选语言学教材。

目录
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国英语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美国英语研究概述
第二章美国移民及其语言融合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美国早期移民与民族同化之历史背景概述
第二节非英裔移民对主导语言排斥与认同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语言融合对美国早期英语之影响
第三章北美英语的移植与变化
第一节北美英裔移民及其殖民地社会概述
第二节北美英语的起点:伊莉莎白时期的英语与新世界的
语言移植
第三节关于北美英语的起源与纯正性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北美英语初期的主要特徵
第五节海外扩张与北美英语
第六节北美英语的变化与发展
第四章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融合
第一节印第安人移居美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印第安语言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从白人对印第安民族及其语言的研究探析文化
上的深层融合
第四节美国印第安语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美国英语中的印第安语言成分
第六节早期印第安英语:强族统治下的语言融合
第五章早期西欧移民在新大陆的语言融合
第一节新阿姆斯特丹的回顾:荷兰移民的语言融合
第二节宾州往昔:德裔移民的语言融合
第三节从纽奥良到路易斯安那:法裔移民的语言融合
第四节从Hispano看西裔移民的语言融合
第六章早期美国黑人的语言融合
第一节黑人移居美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黑人英语的起源
第三节古拉语探析
第四节早期黑人英语的主要特徵
第五节早期美国英语中的黑人传统文化因素
第七章美国语言融合综述
第八章美国英语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从政治独立到语言独立
第二节美国两大思想运动对民族语言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革命先驱如何追求民族语言的独立与创新
第四节关于美国英语论战的评述
第九章美国英语的创新与形成过程
第一节对传统的挑战:从拼写改革着手
第二节社会环境对语言创新的影响
第三节作为民族语言之源泉的俚语及其社会特徵
第四节方言的发展丰富了美国英语的内容
第五节民族语言创新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十章韦氏<美国英语词典>:美国英语形成的标誌
第一节诺亚-韦伯斯特:民族语言的捍卫者
第二节韦氏《美国英语词典》评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五节美国英语中的印第安语言成分
谈到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不能忘却其宽容性和从外来语言的大胆借入。一些语言学家说,19世纪上半期也是美国英语借用外来语言(包括土着语)的伟大时代。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里,成千上万外来移民蜂拥而至,带来了各自的语言与文化,给美国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正是移民的学习与使用,把本土语言与英语融合起来,才使美国英语得以更大发展。对印第安语的借入,早在美国英语定形前就已开始,这要追溯到美国殖民时期。白人在与印第安人的友好交往中学会了许多新的东西,从而充实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在整个殖民时期,白人移民从印第安语中吸收过来的辞彙主要是地名,特别是一些和自然特徵有关的辞彙,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湾等。在现今50个州当中,至少有27个州,一千多条河,两百多个湖泊和数不清的城镇、山丘、河谷、森林、公园等名称取自印第安语。以美国着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为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曾构想当初印第安语能提供一种流畅而又典型的美国式命名方式。“什幺叫合适?什幺是土着地名所具有的奇妙魅力?我认为它们全都合适。密西西比——这个字就像蜿蜒而下的急流。这条大河流经3000英里之长。”①的确,密西西比河正来源于印第安语。但是,也有许多所谓的印第安名称,实际上却是斯库克格夫特和朗费罗之类的作家所杜撰,并不顾后果地在美洲大陆四处扩散。一个易洛魁族的名字可以变成路易斯安那,一个切罗基族的名字可以变成宾夕法尼亚,其中很多名称却是浪漫主义的产物。有趣的是“一些印第安人常常利用语言作为一种报复白人征服的方式。他们可以任意取名,因为同一地方,他们可以有好多名称,或者乾脆不取名字”。
作者简介
蔡昌卓,1962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英语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广古师範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兼国际交流处处长、港奥台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化、英语教学法和比较教育研究。至今已主持三顶国家级研究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牌各类着作28部,并多次获奖。曾任教育部第二届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全国民族边远地区大学外语教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协作组组长,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大学基础英语>系列教程总主编,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A类培养对象英语学科导师,《作文大王》“蔡博士专栏”撰稿人。近年在国讲学50余次,先后应邀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纽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做学术讲座与交流。
相关评论
蔡昌卓博士着《美国英语史》一书是我国学术界在英语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成果。正如作者所说,语言学家对美国英语的研究一般地使用语言学的方法,重点对语音、辞彙、语法等语言现象加以辨析对照,以此证明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美国英语史》则是用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美国英语的形成与特徵。许多语言学家认为,继承与创新是美国英语的基本特徵。本书用上述方法进行研究后,认为继承、融合与创新才是美国英语的基本特徵。继承是美国英语来源之本,语言的融合与创新则贯穿在整个美国历史上,至今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但融合主要是发生在殖民地时期,而创新主要是在建国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因此本书把研究範围集中在这两个时期。
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是北美居民的主体。此外,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从非洲作为奴隶掠夺而来的黑人、美洲土着居民印第安人都占有一定的数量。当他们共同生活在北美这块土地上时,第一件事就是对话,保持语言上的接触,这就发生了语言交融的问题。在人数上与社会地位上占优势的英裔美国人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因素,特别是辞彙,来丰富与改善自己的语言,使英语变得更有活力,更能成为实际生活的工具,同时,英裔美国人又把这融合中的英语强加给其他各族裔居民,成为北美各族裔的共同语言。这一过程就是本书所称的语言融合。无疑,经过这一融合后的英语,与第一代移民从英国带来的英语是大不一样了。它确是英语的一种变体。书中对英语如何与早期西欧移民各种不同语言的融合、对印第安语的融合以及黑人英语的产生,做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把这一融合作为同化的一部分来对待,是按“盎格鲁-撒克逊遵从”的模式同化非英裔民族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些非英裔民族的来由与文化特徵所作的、读来饶有兴趣的叙述也并非多余的笔墨,倒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融合背后的文化交融与各少数族裔在美国英语与美国主流艾化的形成中所作出的贡献。
形成美国英语的又一个主要因素是美国人在语言上的创新。众所周知,美国人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二百多年来,美国经济与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它的创新精神。美国英语的形成也是出于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美国英语史》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它告诉我们,开国元老是怎样追求民族语言独立与创新的,它还告诉我们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方言与俚语又是怎样丰富英语的内容与树立新的语言风格的。
用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美国英语,我认为,是本书的可贵之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既然如此,研究一种语言就离不开其发生的特定社会环境,离不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一部语言史就是一种语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与演变的历史。把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就是从美国历史上来研究英语的演变,从语言融合与创新来反映美国历史文化。本书在探索美国英语的形成时,实际上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语言这一重要方面来反映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美利坚文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