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蚁蛉(一种昆虫)
蚁蛉 。蚁蛉Myrmeleontidae昆虫的通称,这类昆虫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蚁蛉
- 拉丁学名:Myrmeleontidae
- 别称:antlionfly;倒退虫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纲:有翅亚纲
- 目:脉翅目
- 科:蚁蛉科
-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西北;蒙古
基本信息
蚁蛉科是脉翅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科,世界也记录蚁蛉350属约2000种,各动物地理区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澳洲的乾旱地带及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我国已记载蚁蛉70余种,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心丽等对蚁蛉科的分类进行了研究,估计我国大陆的种属约为35属200种。分布:华北、东北、西北;蒙古。蜻蜓为白天活动,蚁蛉多为夜间活动。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均有不少蚁蛉存在。
蚁蛉

简介
蚁蛉Myrmeleontidae昆虫的通称,这类昆虫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蚁蛉

目前最古老的蚁蛉科化石发现于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化石所呈现的翅脉特徵与今天的蚁蛉仍很相似。作为一个古老类群,蚁蛉独特的生活习性早就激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800年。
形态特徵
体长24~32毫米,前翅长25~34毫米,后翅长23—32毫米。头部黄色多黑斑,额大部分为黑色,唇基中央有1大黑斑,下颚须短小,下唇须很长且末端膨大;触角黑色;头顶有6个大黑斑,中间两个被中沟略分开,后头也有黑斑。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及中央各有1黄色纵纹,近端部还有1对小黄点;中、后胸则几乎全为黑褐色。腹部黑色,第四节以后各节后缘有细黄边。足基节黑色,转节黄色,腿节和胫节黄褐色有黑斑,跗节除第一节为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胫节端距细而直,仅伸达第一跗节末端。翅透明,有许多小褐点;翅痣黄色,翅脉大部为黑色,问杂有黄色部分。前翅的褐斑约十余个,主要分布在Sc与R间的横脉上约有4—5个,M与Cu间的横脉上有6—7个,排成两列;此外,在翅后缘中部还有1个;后翅则褐斑很少。
蚁蛉

医药价值
蚁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如高血压、泌尿系结石、胆结石、骨髓炎等。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进行合理地利用,不要过度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