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清平乐(曲调词牌)

清平乐(曲调词牌)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平乐
  • 别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 字数:四十六字
  • 始兴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宋代
  • 代表作:《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体裁沿革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併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準。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为后人伪托。
此调异名有四:《花菴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着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
“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这段材料中,所谓“今曲”者,即《清平乐》曲。王灼引《松窗杂录》中李白应诏作七绝《清平调》之事,言其与今曲不类,而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这就发生《清平调》与《清平乐》混而为一的现象。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此事,亦言帝“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白,为《清平乐》词三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明代王路《花史左编》皆因之。实际上,复考李浚《松窗杂录》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进《清平调》曲确为三章七言绝句,为“云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乐》词则是四十六字的双调小令,两者差别甚大,体制自是不同。清代万树《词律》载李白《清平乐》一首,明确说其“与清平调无涉”。另外,王灼此段记载指出了《清平调》得名之由来,即择汉乐府三调之中前两调作词。
民国杨宪益《零墨新笺》认为《清平乐》为南诏乐调:“当时南诏有清平官司朝廷礼乐等事,相当于唐朝的宰相。《清平乐》当然源出于清平官。此外更无其他合理的解释。”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笺评》因之。今考唐代樊绰《蛮书》、佚名《大唐传载》、五代刘晌《旧唐书》,以及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等史书典籍,发现确有关于唐时西南方南诏国设清平官一事的记载:“南蛮清平官,犹国家之宰相也。”“清平官六人,每日与南诏参议境内大事。其中推量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有副两员同勾当。又外算官两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六曹公事文书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与本曹出文牒行下,亦无商量裁製。”由此可知,清平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境内大事,并非专职乐官,两者之间无确切联繫,所以“清平乐”这一调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来。
何光远《鑒诫录》载陈裕秀咏《浑家乐》“阿家解舞清平乐,新妇能抛白木球”二句,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中据此认为《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宋代仲殊和东坡词“解舞清平乐,如今向谁说”,亦可证之。任又云:“温庭筠《清平乐》:‘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可知调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这一说法指出《清平乐》为舞曲当是不错,但说《清平乐》即“清平之乐”稍显牵强。因为从现存唐五代的词作来看,《清平调》的感情基调总体偏于低沉,并无海内清平之意,而就温词本身来说,也并不是歌咏太平之音,是一首闺怨词,且《敦煌杂录》中“国境有清平之乐”句中之“清平之乐”并非《清平乐》这一乐曲,所以将《清平乐》中“清平”等同于“清平之乐”中“清平”二字,也是欠妥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平乐》之名既不是借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乐调名称为词调名,也不可能是由南诏国清平官之名得来,应当同《云韶法曲》和《霓裳羽衣舞曲》一样,是唐代教坊乐官创作的舞曲,而其中的“清平”二字并没有什幺实际的含义。
现存最早的《清平乐》词是传为李白所作的应制《清平乐》五首。自从李白以《清平乐》作词之后,后世不断有词人进行创作,使其成为了较受欢迎、使用比较普遍的词调。以此词调作词最多者是北宋词人毛滂,共20首,其次大词人中,晏几道作了18首,刘敏中作了317首,辛弃疾作了16首,张炎、元好问各作了14首,纳兰性德、吴藻各作了12首。另外,晏殊、柳永、苏轼、李清照、贺铸等着名词人皆有《清平乐》词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加上李白所作《清平乐》5首,现存唐五代《清平乐》词共23首,约占全唐五代词的0.92%,宋代《清平乐》词共386首,约占全宋词的1.38%,金代《清平乐》词共8首,约占全金词的0.224%,元代《清平乐》词共120首,约占全元词的3.225%,明代《清平乐》词共46首,约占全明词的0.23%。由于清代距现在时间很近,相关的词学资料分散驳杂,编纂《全清词》的难度非常大,这一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清代《清平乐》词创作量已知的有300首,但最终的具体数目仍有待进一步整理考证。
纵观历代《清平乐》作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婉约。到了宋代,《清平乐》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範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后历经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其描写内容与声情更加丰富。后世比较着名的如毛泽东的3首《清平乐》,其声情特点已与《清平乐》这一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见,《清平乐》这一词调并不像《水调歌头》《兰陵王》等词调那样具有鲜明、固定的声情特点,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变中。

曲调特徵

宫调归属

关于“清平乐”的宫调归属问题,也是诸家记载不一,稍显淆乱。前引王灼《碧鸡漫志》记为越调,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金奁集》、柳永《乐章集》亦入越调(无射商),《宋史·乐志》、张先《张子野词》入大石调(黄钟商),张孝祥《于湖词》入正宫(黄钟宫)。此外,《乐府诗集》录此唐时曲为大石调,为太簇商,《唐会要》入林钟商。其之所以如此混杂,是因为古今乐律本多异名,加上北宋时期乐律的多次改变,尤其是宋仁宗景祐年间的“景祐议乐”事件,使得宫调名多歧义,相涉致误。

韵律声情

“清平乐”作为较为流行的词调,和其他流行词调如“菩萨蛮”“望江南”等比较,体式相对较为固定。其正变体有以下三种。
正体,双调四十六字,以五代冯延已词《清平乐·雨晴烟晚》为代表。此体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但此调亦有填单遍者。宋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张肯词“孤村虽小,几簇人家绕。菰叶纤纤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 韦庄词前段起句“何处游女”,“处”字仄声。第二句“金线飘千缕”,“金”字平声。第三句“门外马嘶郎欲别”,“门”字平声,“马”字仄声。第四句“惆怅香闺暗老”,“暗”字仄声。又“燕拂画帘金额”,“燕”字、“画”字俱仄声。换头句“尽曰相望王孙”,“相”字平声。第二句“尘满衣上泪痕”,“尘”字平声,“满”字、“泪”字俱仄声。又“含羞待月鞦韆”,“待”字仄声。第四句“扫即郎去归迟”,“即”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赵长卿词。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以宋代赵长卿词《清平乐·鸿来燕去》为代表。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但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结句法小异,此体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柳永词前段结句“那特地、柔肠断”,“特”字仄声。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赵词之上结句法小异,李词之或押仄韵,皆变体也。
变体二,双调四十六字,以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为代表。此体为全仄韵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韵,与前两体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阕中非押韵句亦与前词不同,前词下阕第三句为非押韵句,此词下阕第一句为非押韵句。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十六字双调小令《清平乐》的上下阕基本句式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体上片用仄韵,加之长短句交替,显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韵,再加上六言的双音节奏,便感到舒缓缠绵。前起后落,疾缓分明,转折有致,层次丰富,在内容及情绪表达上,便有较大适应性。这也是这一词调为词家所喜爱的重要原因。变体一与正体相较,用韵基本没有变化,不同之处就在于变体一的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该体式也有词人创作,但并不常见,如柳永《清平乐·繁华锦烂》。至于最后一体,除上举传为李白之作外,后世词人基本无人创作。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只填单遍者,如宋代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实为长体之前段也。

格律对照

格一(正体)
例词: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中中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中仄中平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中仄中仄平平(平韵)中中中仄中平(韵)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中中仄平平(韵)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格二(变体一)
例词:赵长卿《清平乐·鸿来燕去》
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鸿来燕去。又是秋光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中仄(逗)平平仄(韵)
冉冉流年嗟暗度。这心事、还无据。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
寒窗露冷风清。旅魂幽梦频惊。
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
何日利名俱赛,为予笑下愁城。
格三(变体二)
例词: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仄(韵)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
高捲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仄仄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仄(韵)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表示可平可仄。)

典範词作

  1. 李白《清平乐·禁闱秋夜》
  2. 温庭筠《清平乐·洛阳愁绝》
  3. 欧阳炯《清平乐·春来街砌》
  4.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5. 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6.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7.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8. 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9.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10. 晏几道《清平乐·蕙心堪怨》
  11. 晏几道《清平乐·莺来燕去》
  12. 苏轼《清平乐·秋词》
  13.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14.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15.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6.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7. 辛弃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18. 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19. 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
  20. 曹勛《清平乐·春前别后》
  21.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22. 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