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研究》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
基本介绍
- 书名:审计理论研究
- 作者: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
- ISBN:9787302366515
- 定价:39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01
- 印次:1-1
- 印刷日期:2014.06.12
内容简介
本书兼顾了审计活动制度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的特徵,以哲学、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审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书分为12章,前两章从一般审计活动出发阐述了审计的产生、发展和审计目的等内容,以后各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为核心,分别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确立、制度的构成要素、审计假设、审计命题、审计证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审计质量等内容。
图书目录
第1章审计的产生、发展及本质1
1.1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
1.1.1国家(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
1.1.2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6
1.1.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8
1.2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9
1.2.1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主要观点9
1.2.2基本的人类价值13
1.2.3防止财务舞弊的基本价值观14
1.3财务舞弊的种类及成因17
1.3.1财务舞弊的种类17
1.3.2财务信息舞弊的主要方式18
1.3.3舞弊成因的三角形理论19
1.4审计的本质及审计与会计的关係20
1.4.1审计的本质21
1.4.2审计与会计的关係22
本章参考文献24
第2章审计目的、目标及审计方法论25
2.1目的的含义、形成和发展25
2.1.1目的的含义25
2.1.2目的的形成27
2.1.3目的的发展以及目的、任务与目标的关係28
2.2审计目的与目标29
2.2.1审计目的的形成及审计主体的产生29
2.2.2政府审计的目标32[1]〖2〗[3]审计理论研究目录[3]2.2.3内部审计的目标33
2.2.4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35
2.3审计方法论37
2.3.1科学的研究态度38
2.3.2审计的态度39
2.3.3审计事实问题的方法论程式40
2.3.4价值判断的方法论程式42
本章参考文献45
第3章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确立46
3.1制度的重要性及制度的含义46
3.1.1制度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重要性46
3.1.2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48
3.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含义和特徵51
3.2.1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含义51
3.2.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特徵51
3.3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54
3.3.1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54
3.3.2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58
3.3.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60
3.4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性质64
3.4.1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弥补价格机制失灵的经济监督制度64
3.4.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具有準政府性的经济监督制度68
3.4.3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一种博弈均衡的经济监督制度71
3.5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功能和作用73
3.5.1制度的一般功能73
3.5.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功能74
3.5.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理论分析75
本章参考文献79
第4章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构成要素81
4.1概述81
4.1.1前人的研究成果81
4.1.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要素的构成85
4.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参与人87
4.2.1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参与人集合87
4.2.2审计制度中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90
4.3防止财务舞弊的共同认识91
4.3.1资本商品交易者和公司管理当局防止财务舞弊认识的形成91
4.3.2注册会计师与其他参与人防止财务舞弊认识的形成92
4.4注册会计师审计準则93
4.4.1注册会计师审计準则的形成93
4.4.2注册会计师审计準则的性质及内容96
4.5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98
4.5.1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激励机制98
4.5.2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约束机制100
4.6审计报告101
4.6.1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及审计意见类型101
4.6.2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作用102
本章参考文献104
第5章审计假设及审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105
5.1审计假设的含义及研究发展105
5.1.1假设的含义和特徵105
5.1.2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徵107
5.1.3注册会计师审计假设的研究发展108
5.1.4Mautz和Sharaf审计假设的内容112
5.1.5我国审计準则对审计假设理论的体现116
5.2概念与审计概念118
5.2.1概念的意义与概念探讨法118
5.2.2审计中的基本概念120
本章参考文献126
第6章财务报表审计的命题127
6.1命题的含义与分类及能被证明的程度128
6.1.1命题的含义与分类128
6.1.2命题能被证明的程度129
6.2Toba关于审计命题的观点130
6.2.1传统详细审计中命题的确定130
6.2.2测试性审计中命题的确定131
6.2.3审计命题的证明133
6.3审计準则中关于审计命题的规定139
6.3.1美国审计準则公告31号(1980)139
6.3.2国际审计準则500号(2004)142
6.3.3国际审计準则315号(2008)143
6.3.4审计準则对审计命题识别存在的问题143
6.4财务报表审计命题体系的构建144
6.4.1与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相关的审计命题体系145
6.4.2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命题体系146
6.4.3与管理当局认定相关的命题体系154
6.4.4关于命题获得证据的特徵156
本章参考文献159
第7章审计证据理论161
7.1审计证据的概念、特徵及分类162
7.1.1证据及审计证据的概念162
7.1.2相关领域中证据的特徵164
7.1.3审计证据的特徵165
7.1.4审计证据的分类167
7.2知识理论及其在审计证据中的套用168
7.2.1获取知识的逻辑方法169
7.2.2知识理论在审计证据中的套用170
7.3审计程式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係173
7.3.1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或程式173
7.3.2命题、审计证据和基本审计技术相互关係的逻辑方法解释175
7.3.3审计判断的形成过程177
本章参考文献181
第8章审计模式的演化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182
8.1审计模式演化的过程182
8.1.1账项基础审计阶段182
8.1.2制度基础审计阶段184
8.1.3风险导向审计的兴起与发展186
8.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190
8.2.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分析190
8.2.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191
8.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192
8.3.1风险评估方法概况192
8.3.2风险评估计画阶段195
8.3.3内部控制评价199
8.3.4实质性测试阶段和完成阶段的风险评估202
8.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套用203
8.4.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确立203
8.4.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套用中存在的问题207
8.4.3针对我国审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建议209
8.5信息技术条件下风险导向审计新探索210
8.5.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210
8.5.2信息技术条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展望212
本章参考文献214
第9章审计意见理论216
9.1审计报告与公允表达的历史沿革216
9.1.1审计报告的历史沿革216
9.1.2公允表达的历史沿革222
9.2审计意见的含义224
9.2.1无保留意见224
9.2.2非无保留意见227
9.2.3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228
9.3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232
9.3.1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影响232
9.3.2审计意见对其他利润相关者的影响236
本章参考文献239
第10章审计责任理论244
10.1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245
10.1.1职业责任概述245
10.1.2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结果的责任246
10.1.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责任248
10.1.4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责任251
10.1.5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的职业责任255
10.1.6审计人员法律责任257
10.2审计人员对利害关係人的民事责任258
10.2.1利害关係人的界定与範围258
10.2.2会计师事务所对利害关係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性质264
10.2.3诉讼主体列置265
10.2.4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责任类型266
10.2.5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269
10.3审计準则的法律地位和应有的审计关注270
10.3.1审计準则的法律地位270
10.3.2应有的审计关注272
本章参考文献275
第11章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277
11.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範围278
11.1.1内部控制的含义和目标278
11.1.2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281
11.1.3注册会计师评价内部控制的範围282
11.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283
11.2.1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284
11.2.2测试内部控制的方法286
11.3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及传达288
11.3.1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288
11.3.2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传达289
11.4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历程290
11.4.1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起源(1905—1940年)290
11.4.2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演化(1940—2002年)291
11.4.3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正式确立(2002年)293
11.5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294
11.5.1审计目的理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解释294
11.5.2公共物品理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解释295
11.5.3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现实选择297
11.6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与结果299
11.6.1计画审计工作299
11.6.2套用自上而下的方法303
11.6.3控制测试304
11.6.4评价识别出的缺陷306
11.6.5完成审计工作307
11.6.6报告审计结果309
本章参考文献313
第12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315
12.1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含义及衡量指标315
12.1.1审计质量的含义315
12.1.2审计质量的特徵318
12.1.3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319
12.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323
12.2.1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内容323
12.2.2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327
12.2.3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表现形式328
12.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332
12.3.1独立性的含义332
12.3.2独立性的实现与整体市场治理结构的约束336
12.3.3独立性的实现与注册会计师的理性决策337
12.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特殊问题:非政府性和非垄断性339
12.4.1审计报告的特点及职业团体非政府性和非垄断性的原因339
12.4.2中国特殊的挂靠体制问题及职业团体非政府性改革340
本章参考文献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