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辽宁省瀋阳市,于2015年12月成立,简称东大计算机学院。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3个系,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东软-东大医学信息计算研究中心3个研究中心。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生人数3004人。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牢牢把握髮展机遇,凝练拓宽学科方向、增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国际影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建院之路,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和一流大学的建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简称:东大计算机学院
- 创办时间:2015年12月
- 所属地区:中国辽宁省瀋阳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
- 学校属性:东北大学二级学院
- 主要院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
- 现任党委书记:王克君
- 现任院长:王义
- 现任执行院长:于戈
- 主管部门:东北大学
- 硕士点:7个
- 博士点:7个
- 本科专业:4个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主管单位:东北大学
学院概况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5年12月16日成立。由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割而来。王义为学院院长、王克君为学院党委书记、于戈为学院执行院长。
近10年来,学院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水平日益提升,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5项,科研经费达2.17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学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大批国际知名专家来校开展交流合作。教师出国讲学、合作科研或进修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作为交流生、互派生到国际知名院校深造的机会不断增多。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牢牢把握髮展机遇,凝练拓宽学科方向、增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国际影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建院之路,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和一流大学的建设。
历史沿革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建校时设立的电工学系,并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辉煌成绩:成功研製了我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国内第一批设立无线电专业,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我国第一位计算机套用学科博士,孕育了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体企业。
1983年8月 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划分为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10月28日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併,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年12月16日 信息学院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分出,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40人,其中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组部“千人计画”学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等。此外,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几十位国内外着名学者在学院兼职任教。
学院发挥学科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211工程”学科项目建设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进行学科结构调整,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院承担了“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和二期“985工程”、“985工程”(2010-2020年)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任务。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两次位居第九、一次位居第十。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实现历史性突破,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两次位居第九、一次位居第十。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实现历史性突破,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3个系,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东软-东大医学信息计算研究中心3个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计算机套用技术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和覆盖“软体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体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位化医学影像设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省部级学科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两次位居第九、一次位居第十。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生人数3004人。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计算机套用技术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和覆盖“软体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体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位化医学影像设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省部级学科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两次位居第九、一次位居第十。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生人数3004人。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省重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 |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博士学位授权点) | |||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 |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国家重点,省重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 ||
081202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国家重点,省重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 |||
081203 计算机套用技术 (国家重点,省重点,博士学位授权点) |
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统研究所
嵌入式系统及套用普适计算信息融合计算机网路安全多媒体技术新一代网际网路关键技术并行数据处理Web数据管理语言信息处理。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研究所
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
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物联网工程研究所
嵌入式系统研究所
医学信息计算与网路信息服务研究所
基地建设
- 嵌入式软体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软体系统开发与套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複杂网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数位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面向先进装备业的嵌入式重点实验室
- 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软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数位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获奖项目 | 获奖级别 | 负责人 | 获奖时间 |
CIMS实验系统的软体开发及信息集成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怀远、于戈 | 1997年 |
多媒体资料库管理系统Open BASE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刘积仁 | 2001年 |
中国下一代网际网路示範工程CNGI示範网路核心网CNGI-CERNET2/6IX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王兴伟 | 2007年 |
东软CT关键技术及系列装置的研究与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刘积仁 | 2010年 |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空地一体化网路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王国仁 | 2011年 |
捷运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成套技术及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邓庆绪 | 2014年 |
学院领导
院长:王 义,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执行院长: 于 戈,协助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党委书记: 王克君,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鲍玉斌,负责本科生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
副院长:郭 磊,负责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
副院长:吕鸣松,负责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工作;
副院长:刘 佳,负责人事、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石昌远,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计算中心副主任兼学院副院长: 李 静,负责计算中心管理与服务工作。
执行院长: 于 戈,协助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党委书记: 王克君,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鲍玉斌,负责本科生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
副院长:郭 磊,负责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
副院长:吕鸣松,负责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工作;
副院长:刘 佳,负责人事、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石昌远,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计算中心副主任兼学院副院长: 李 静,负责计算中心管理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