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游敬亭山

游敬亭山

《游敬亭山》是南朝诗人谢脁游赏宣城北十里的敬亭山时所写的一首五言山水诗。这首诗的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跻境之情。此诗景情分咏,是康乐(谢灵运)笔法。写景部分,移步换形;写情部分,突出主体。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游敬亭山
  • 创作年代:南朝齐
  • 作品出处:《文选》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作者:谢朓

作品原文

游敬亭山1
兹山亘百里2,合沓与云齐3
隐沦既已托4,灵异俱然栖5
上乾蔽白日6,下属带逥溪7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8
独鹤方朝唳9,饥鼯此夜啼10
渫云已漫漫11,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12,兼得寻幽蹊13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14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15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1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2. 亘(gèn):绵长。绵延。
  3. 合沓:重叠,攒聚。
  4. 隐沦:泛指神仙。
  5. 灵异:神人。俱然:犹安然。
  6. 乾:直冲。
  7. 属:连带。逥(huí)溪:回曲的溪流。
  8. 樛(jiū):树木向下弯曲。
  9. 唳(lì):鸣叫。
  10. 鼯(wú):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
  11. 渫(xiè)云:飘散的云。
  12. 纡(yū)组:系佩官印,谓身居高位。
  13. 幽蹊:山径。
  14. 窅(yǎo):深远貌。
  15. 梯:山径。
  16. 睽(kuí):乖离,违背。

白话译文

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
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託,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
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
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
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
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
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
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创作背景

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作者谢脁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这首诗就是作者于宣城太守任上游敬亭山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起二句远眺敬亭山,总览其貌。这两句,一句极写山势远大,纵横天下,连绵无际;二句极状山势高峻,崔嵬嵯峨,耸入云天。一个大笔勾勒,敬亭山的雄伟姿势一下子扑入了眼帘。这是实写,写眼中实景。接二句则採用虚笔,写心中之想。诗人驰骋想像,思绪乘着高山云海而飘飖腾飞,直到九霄云外。他想到,一定是神人“隐沦”托居于此,所以形形色色的“灵异”,也一併幽栖此山。难怪,敬亭山有如此高大,如此雄伟,原来是神人们在这里显现灵光。如此写来,一实景一虚境,笔触多变,摇曳生姿。
接下来五句至十二句,仰承前四句,具体描绘敬亭山的山光水色。山之高峻,上可直冲青云,蔽日亏月;下则属带逥溪,曲折迴旋。这里,用一“上”一“下”,先拉开空间距离,再分别紧追一“乾”(犯,沖)一“属”(带)字,把这上下的空间距离撑张到极至;“上”沖白云,罢池陂陁;“下”带逥溪,潺湲逶迤。在诗人对敬亭山从“上”到“下”瞬息间的巡视之际,敬亭山顶天立地的雄姿,豁然展现。这是用最短的时间俯仰扫视,描状嵯峨峻拔的敬亭山,展示出最大的空间形象——以时、空的强烈反差,在心理上造成新奇突兀之感,摄入其境,势不可挡。如此写来,诗笔显得纵横捭阖,富有气势。这两句仍是大笔勾勒,加强前二联的状写山势。接下来六句则开始了细緻的工笔描绘。蔓藤交错,樛枝纠纷;独鹤朝露而唳,饥鼯夜出以啼;晴空淡云飘忽,舒捲自如,时有秋雨适至,霖霖凄清。这里,纷纭迭现出一些山间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由此烘托出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隐约写出诗人“游”山的时间和方式,紧切题目中的“游”:从独鹤朝唳到饥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从身历荒藤野树,披荆斩棘,到耳听鹤鸣鼯啼,再到眼观轻云飘忽,秋雨霖霖——触觉、听觉、视觉,皆有所感。从静听坐观到攀山越岭,身体力行,其乐无穷。诗人仕途蹭蹬,加上刚受排挤打击,更加厌倦尘世荣禄,一心追求山水自然的享受,藉以排遣郁闷。所以,越是荒野境界,他越是欣赏,越是觉着清新舒畅,趣味无穷。
荒山野趣,超然物外,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崇高境界。最后八句,便是因沿着这一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发他的由衷感慨。东晋以来,文人在思想上已从仕宦与归隐的矛盾对立中解脱出来,认为做官与归隐(简单说就是寄情山水)并没有根本冲突,可以既做官,也归隐,是谓“朝隐”。谢脁在思想上也常有做官与归隐的矛盾。汲汲荣禄吧,仕途崎岖艰险,难保久持;逍遥山水吧,功名事业又不忍遂弃。尤其是在他此时遭受挫折之际,这种矛盾愈加突出。于是,他也採取了类似“朝隐”的态度来折冲:我虽为做官之人,但也不妨寄情山水逍遥田园。诗人终于把内心矛盾“圆满解决”了,心安理得了。一个“兼”字,把他的这一心态巧妙勾画出来。接下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搜寻水源,尚未到达极尽,而回头瞻望,已是归路渺远、恍惚迷离了。若要追求奇情异趣,那幺,就此再往山上登攀吧。宋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对自然山水的这种体验和认识,可谓与谢脁基本一致。“奇趣”就在“险远”崇山峻岭之中,必尽力登攀方可获得。实际上,诗人这是把人生体验融进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当中,是以景写情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尚未辨清,回归之路却早已扑朔迷离了。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了,“即此陵丹梯”吧。因而,山水景色隐隐约约折射出了诗人的心曲,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缘源未极”与“归径”迷离时的徘徊、忧思以至终于下定决心“即此陵丹梯”的心理历程。这种以实有之景反衬虚渺之情的写法,堪称高妙。唐人裴迪《木兰柴》诗云:“苍山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对山水、人生的感受堪称与谢脁灵犀相通。其中“缘溪路转深”一句是“缘源殊未极”的化用与再版,而“幽兴何时已”则可看成是“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的檃括和深化。谢脁这四句诗虽然杂糅着渺渺迷茫之感,但字里行间闪烁出来的,正是“幽兴何时已”的风致和兴味。末二句是自我安慰:浩蕩皇恩既已逝去,那幺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幺过错。这纯然是诗人自我排解,自我开脱,也透露出他终于不能忘怀于荣禄的心理。“既”、“庶”二字极妙,声吻毕肖,把诗人的那种自我解脱的婉曲心思,维妙维肖写照出来。
此诗从写景到抒情,笔调婉转多变,虚实相间。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颇得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富意味。曾有人将此诗一部分删为四言诗,变为“此山百里,合沓云齐”,“行虽纡组,得践幽栖”诸语(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去掉“亘”、“兼”诸字。而“亘”状山势,“兼”写心情,皆传神写照之笔,舍之顿觉兴味索然。由此见出谢脁此诗注重鍊字鍊句之一斑。

名家点评

山西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晋林:该诗基本上对仗严整,用字精到,内蕴深厚。写景奇特,层次清晰,首尾圆合。从全篇看,诗人熔山河胜景与归隐之思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意蕴。

作者简介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永明新体诗的重要作家,谢脁做过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后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一生写过不少优美的山水诗,对律诗、绝句的形成和李白等唐代诗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因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