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1996年。目前学院共设有3个系和1箇中心:即化学系、化工系、应化系、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学院在3个专业招收本科学生:即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套用化学专业 。学院化学专业获评为国家优势特色专业。
化学学科2015 年Nature Index 国际排名第33位,全国科研机构排名第10位。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桿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成立年份:1996年
学院介绍
化学化工学院有逾百年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岳麓书院改制设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是湖南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即成立化学系,1946年成立化学工程系,1961年成立化学化工系,1996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目前学院下设3个系和1箇中心:即化学系、化工系、套用化学系和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学院有“985工程”二期一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2006年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学院化学学科全国排名11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15位。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版的《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一书显示,学院在分析化学领域按2010年论文数量排序居世界第2位,按2007年引文数量排序居世界第1位,按2005-2009年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序居世界第6位;在电化学领域按2007年引文数量排序居世界12位,按2005-2009年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序居世界第11位。学院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院系级基层党建示範基地。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04月20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 2016,全面衡量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产业机构的高水平论文产出,并评估各个院校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物理科学四个核心学科领域的排名。湖南大学在化学学科榜单中位列全球第33名,中国大陆第9名。
历史沿革
1908年,岳麓书院改制设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
1926年,成立化学化工系。
1946年,成立化学工程系。
1961年,成立化学化工系。
1996年,组建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06月29日,美国史丹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受聘为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3年07月30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汉寿县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社会实践基地落户汉寿。
2013年11月01日,依託该学院与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成立了湖南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纳米医学研究所。
2014年11月16日,湖南大学首位海外博士后Dr. Teerawat Sema的出站答辩会在湖南大学北校区“二氧化碳捕获中试基地”举行。Dr. Teerawat Sema,泰国人,博士后期间在湖南大学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国际合作中心(iCCS)进行研究。期间作为湖南大学首位海外博士后主持了湖南大学第一个“国家基金委外国青年基金”项目,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2015年,谭蔚泓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千人计画”特聘教授童柏栋(Paitoon Tontiwachwuthikul)凭藉其在二氧化碳研究领域的领先学术成就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师资力量
全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画”特聘教授4人,青年千人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客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6人,博士生导师54人,教授54人;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80.7%,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科研与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学院的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与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套用化学、无机化学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学院设立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套用化学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药物化学、无机化学等11个硕士点。学院每年招收240余名本科生、22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60余名博士研究生。
国家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湖南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分析化学专业。60年代开始在有机分析试剂和稀有元素分析方面的研究上取得成果。70年代开始了以离子敏化学感测器为特点的化学感测器研究工作。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準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分析化学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以本学科为主要骨干学科申报获準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1998年起至今被列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科教平台
01、化学生物感测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02、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首个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03、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04、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05、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06、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07、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
08、湖南大学药物研究所
09、湖南大学有机硒研究所
10、湖南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11、湖南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科研方面
学院每年都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及部省极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奖1项,部省级奖多项。2003年度我院新增科研项目45多项,新增科研经费计900多万元;共发表论文近23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98篇。 国家“863”计画资助项目2项、“973”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一般项目5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完成各项着作、教材7部。特别是俞汝勤院士主持的“複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院已于2004年进入“985工程”二期建设行列,正在广聚天下人才,着力建设“化学生物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每年都承担多项 “973”项目与课题、“863”计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与面上项目和国家军工项目。每年在SCI源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他引逾2000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学术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2002年成功召开了“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科技部对“化学生物感测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会、2004年又成功协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验收。
目前,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多个已开发国家和地区联合办学,优秀学生可直接选派出国深造。联合办学:部省共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学院主体于2004年迁入全新的教学科研综合楼,基本建设的发展大大改善教学科研的环境条件。院外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有效地拓展了办学空间。
学院始终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厚基础、宽知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作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每年都在96%以上。 学院现在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基层党建示範基地,并且四年中3次荣获湖南大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