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现有5个系(电气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4个校级研究所(青岛大学複杂性科学研究所、青岛大学自动化研究所、青岛大学电磁冶金设备研究所、青岛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3个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电力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电能变换与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

2015年更名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更名为自动化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
  • 现任校长:夏东伟
  • 校训:明德,博学,守正,出奇
  • 主要院系:电气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
  • 教授:22个
  • 博导:9个

历史沿革

自动化学院前身是1979年设定的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1年成立自动化系。1993年四校合併组建新的青岛大学,1997年组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2002年更名为自动化工程学院,2015年更名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更名为自动化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博导9人,教授22人,副高职称44人,博士44人(9人在读)。有全国模範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青岛市劳动模範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学院外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8人。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人。

教学特色

学院拥有“系统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系统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2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系统理论”学科设有泰山学者岗位;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自动化)和3个校级品牌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已经形成了基础、专业和研究的三级实验平台体系。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基础实验中心(省级示範中心),为理工科提供了先进的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平台;专业教学实验中心装备精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电力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其优异的成绩获得“十五”期间强化建设,为科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与环境。
学院拥有中国自动化学会授权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培训中心”,并十分注重与国内外着名企业的联合,与海尔集团、北京亚控、欧姆龙、罗克韦尔、西门子、美国微芯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係,并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以中科院院士张嗣瀛教授为首的学术队伍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厅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承担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曾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等10余项。

办学规模

学院在校本科生达到21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学院为学生施展创新才能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以及挑战杯赛均获得好成绩。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

开设专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基本修业年限 四年)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製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套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複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语言、软体基础、硬体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等。
本专业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
自动化专业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套用、系统工程、网路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 (语言、软体基础、硬体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过程检测及仪表、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本专业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系统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
电子信息工程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製造、套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套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语言、软体基础、硬体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数位讯号处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DSP套用技术、智慧型仪器与测控系统等。
本专业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通信工程专业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製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套用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本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路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套用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语言、软体基础、硬体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数位讯号处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等。
本专业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说明:以上各专业按电气信息类招生,学科基础阶段依据同一平台组织教学,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志愿和学习成绩再分专业。(从2013年起,专业不再以电气信息类招生,改为各专业招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是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主干学科方向的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套用,能在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或其他相邻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与生产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高级语言程式设计、信号与系统、电视原理、信号检测与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作业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资料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路系统、数位讯号处理、通信原理、电子电路CAD/EDA等。
本专业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生工作

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会是在院党委领导和院团委指导帮助下的全院学生的民众性组织,是全院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学院联繫广大同学的桥樑和枢纽。
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会成立于1995年,在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紧扣时代旋律,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始终贯彻“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广大同学的要求为工作重点,积极开拓,在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与工作思路,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学生会。经过十六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迄今我院学生会已下设秘书处、办公室、生活自律部、学术中心、科技创新协会、宣传部、新闻中心、网路中心、文艺部、体育部、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部、校友事业部共十三个职能部门。
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会网站:

所获荣誉

学院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863”计画2项,教育部项目3项,国防预研子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厅局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8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SCI、EI收录300余篇),出版着作、编着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项。
学院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5项(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省部级教研项目6项。完成了各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70余项。获得国家级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编着、主编教材32部,获批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立项教材1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 建立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验平台体系。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基础实验中心,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了先进的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平台;学院获批的7箇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与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各专业实验室,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训练平台;3个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研究所,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与创新条件。学院与西门子公司、罗克韦尔公司、欧姆龙公司、美国微芯公司、美国Altera公司、北京亚控(组态王)、美国TI公司等国内外着名企业共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着。毕业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普遍讚誉。学生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一等奖1项,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器人水球冠军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金奖、铜奖各一项、山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位居全校前列,许多学生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哈工大、中科院等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学院拥有“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培训中心”、“PLC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中心”、“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中心”、“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培训中心”,有挂靠在学院的青岛清大科技培训学校和青岛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六所,为青岛市地方经济建设和工程教育培训做出了贡献,受到社会的好评。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师德先进集体、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学院强化办学特色,壮大办学实力,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院士介绍

张嗣赢院士,系统科学专家,1925年6月生。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现任青岛大学複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系统科学学科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院士。
张嗣瀛院士是我国50年代派赴苏联培养起来的专家。在自动控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系统性理论成果,解决过军事武器研製中重大工程控制问题。在IEEE Trans. on AC,Automatica,Int. J. of Systems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着2部《微分对策》(科学出版社,1987),《现代控制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套用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複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红箭-73”反坦克飞弹的研製,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在国家靶场正式活动坦克打靶中十发九中,飞弹已正式装备部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1993年冶金部“在冶金军工创业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图片人物图片
张嗣瀛院士主要从事“複杂系统与複杂性科学”等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并任《控制与决策》和《複杂系统与複杂性科学》学报主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