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庸
耿庸,祖籍台湾,192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来苏门答腊,1937年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解放前,历任《战时文艺》、《刺笔》、《闽北日报》、《青年日报》、《大成报》、《新中华月刊》、《公论报》编辑。解放后曾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展望》周刊编辑部主任、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1966年后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编审。主要着作有:杂文集《扛鼎集》、《论战争贩子》、《回收》、《逢时笔记》,论着《〈阿Q正传〉研究》、《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着),回忆文集《未完的人生大杂文》等;2008年1月逝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耿庸
- 出生地:印度尼西来苏门答腊
- 出生日期:1921年出生
- 祖籍:祖籍台湾
人物简介
耿庸(1921-2008),本名郑炳中,祖籍福建漳州。出生地台湾。其父郑之翰(曾任福建龙溪县长,澎湖县长)。
耿庸像以及着作

1938年至1945年,先后在福建《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日报》、重庆《新中华》杂誌等报刊任编辑,此后在宣怀经济研究所研究近代经济思想史。1947年8月去台湾,任台湾《公论报》编辑、华南商业银行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11月返回大陆,先后任广东《新商》晚报副总编、上海震旦大学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
1955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耿庸被捕后,妻子王皓也进了监狱,被关了两年后出狱,王皓即给毛泽东写信诉冤,当时正值“反右”期间,把她也算上一个,她无处申诉,终于愤而于9月间跳了上海黄浦江自杀身亡。
1980年获平反后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上海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36年起发表作品,此后至1955年入狱前发表杂文、评论等近千篇,约百万字,多半散失。
主要着作有论着《(阿Q正传)研究》(1952年)、《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着,1983年)、杂文集《回收》(1985年)、《逢时笔记》(1998年)、评论及回忆文集《文学:理想与遗憾》(2004年)等;晚年着有《未完成的人生大杂文》,本文集收录了耿庸先生的经典散文数十篇,回忆了黎烈文、许寿裳、吴强、姜椿芳、傅东华、秦牧、张中晓等文艺界人士的印象,至于个人的受难经过倒是讲得不多。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出狱后与父亲来往的书信。全书内容丰实,题材多样,文笔精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物传记
《人在文坛—耿庸纪传》
作者:路莘
目录
上部
一、永久的“谎言”
二、人在文坛
三、围绕着《<阿q正传>研究》
四、阳光恋
五、在修武偃文的年代里
六、走过地狱之门
下部
一、迷人的背影
二、鲜花和音乐
三、离合悲欢
四、一段文学苦话
五、补写的一章:九八散记
附录
一、心中纪念碑 路莘
二、关于耿庸 陈社
三、耿庸其人其文 柯文辉
四、半生自述 耿庸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