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沧州师範学院物理电子信息系

沧州师範学院物理电子信息系

沧州师範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始建于1958年,原名称为沧州师範学院物理系,设物理教育专业,是建校时设定的第一批专业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沧州师範学院物理电子信息系
  • 创建日期:1958年
  • 原名:沧州师範学院物理系
  • 恢复时间:1978年

学科专业基础

1962年因政策调整学院停止招生,1978年学校恢复办学时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复办,1984年定名为沧州师範专科学校物理系,是我院办学历史最长的系之一。随着电子电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满足沧州及周边地区对套用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1993年增设套用电子技术专业,2003年增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04年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系(简称物电系),设有物理教育(2013年后停止招生)、电子信息类(含三个专业方向:套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二类专业。2010年学院升本时,我系物理学专业是首批升为本科的六个专业之一,并与当年9月招收了我院历史上首届本科生63人。

专业设定

物电系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三个专业, 11个教学班,在校生550人。主要培养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内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从事电子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通信、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物电系设有6个教研室(力热、电光原、电工电子、高数与公共普物、物理教法、微机与信息)、一个物电实验室(含36个分室)和一个研究所(中学物理新课程研究所),承担着我系及全校理工科专业的普通物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物电系有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沧州市十四中学、沧州市第十中学、师院附中等)。

师资队伍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3人,客座教授2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9.8岁,整体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

教学管理和科研情况

物电系始终坚持从严治教,严格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扎实有序,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该系学风端正、教风严谨,教学管理规範化、标準化、制度化、现代化。该系承担了1996 -2002年河北省“物理学高师本科函授” (两期)的课程教学、承担了2004-2008年与河北师範大学联合承办“网路工程”本科函授(三届)的管理和部分课程教学、承担了1999-2003年河北师範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班沧州站”的管理,物理教育专业教师讲授了物理学本科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高中物理教法、高等数学2、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等),为承办本科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多年来,物电系始终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方针,重视科研与学术活动,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学术报告会。曾先后邀请北师大刘辽教授、北大陈秉乾教授、北师大梁绍荣教授、北大陈熙谋教授、山西大学李德明教授、钢铁研究总院朱明刚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陈光红教授等着名专家来物电系进行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70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五年来,该系教师发表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SCI、EI收录11篇,主编和参编大学通用教材多部,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立项科研课题,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4项,获省级以上各种科研成果奖励28项,研究方向涉及大学物理教学、凝聚态、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研製的“冲击摆实验仪”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专用教学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图书条件

现有的物电实验大楼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场地和充足的实验设备,能够完全满足所有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实验楼西区总建筑面积4368平方米,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现有实验室36个以及必备的配套仪器库房,设备总值451万元,其中800元以上设备1180台(件),价值389.4万元。除传统物理学所需的实验设施外,还先后建成了数电实验室、模电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等多个实验教学场地,可为电信工程专业提供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已达18个,形成了一套综合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始终重视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实验室建设。1980年以来,该系开发定型物理教学仪器10余种,尤其是研製生产的J2136冲击摆实验仪、J2214型受迫振动演示器均属国内首创,J2214型受迫振动演示器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J2135型碰撞实验器获全国质检总分第一名,J2136冲击摆实验仪插图编入高中物理教科书(全日制十年制课本356-358页);1994年物理实验室被评为建功立业先进单位;1998年全省实验室评估,物理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1996-2002年期间承担河北省“物理学高师本科函授” (两期)近代物理学实验课程。2006年起,先后多次承担沧州市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培训任务。
学院图书馆现有物理与电子信息类图书3万余册,期刊50余种。物理与电子信息系资料室现有相关专业图书4200余册,期刊41种。丰富的图书资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保障。

课程设定

物理学

主要专业课程及主要专业实验:
课程:套用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
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实验。

电子信息

主要专业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普通物理、电路理论、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套用、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EDA技术、移动通信、计算机网路、电子测量等。

产学研基地建设

物理学和物理教育专业已与沧市十四中、十中、师专附中等市属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确保了师範类学生的教学实习活动的保质保量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已与京东方、华为集团、沧州市电业局、沧州协同机电製造有限公司、沧州科技事务司法鉴定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和技术指导,并派遣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为改进办学模式,提升套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办学质量

物电系自建立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3898名毕业生,其中物理教育专业毕业生3351人,毕业生专升本756人,近五年录取人数占参加考试人数的71%;据统计,通过进一步深造获取硕士学位49人,博士16人,(物理教育专业1983届毕业生郑以松,现任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SCI论文45篇,论文被引用370多次)。省级以上优秀教师27人;优秀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科级以上58人,其中副处级以上23人,该专业毕业生在推进沧州教育发展、企业改革与创新、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先进工作者、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物电系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因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切入点的选择以及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从一开始就出现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形势,累计就业率达98%,毕业生大都被京东方、华为电子、联通公司、中国电信等知名企业聘用,并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力量。
物电系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是整个学院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沧州市乃至河北省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外活动

物电系现有《物电风采》系报、酷我社团、永博棋社、乒羽飞扬等8大社团,每学期都有多项课外活动把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实的丰富多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发展规划

物理专业是基础学科专业,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最新的专业规範要求,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专业,我们将坚持套用型培养方向,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把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凝鍊学科方向,锻造学科梯队,打造学科特色,构筑学科基地。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基地平台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彰显学科特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按照学校发展定位,结合专业实际,坚持以培养师範生和电子信息类套用人才为主,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关键,凸显专业办学特色,把物理教育专业建成沧州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基地,把电子信息专业建成沧州乃至全省的电子类套用领域的技术人才基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加强管理,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专业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积极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以产学研为途径,通过2~4年的努力,在校学生达到600人,力争建设成为全省示範性专业。确保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及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只有一批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队伍才能促进专业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专业複合、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队伍。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引进培养、交流等,提高师资素质,合理配置师资资源,计画“十二五”末达到专业教师 40人左右的规模,职称比例国中高为 2:3:5,其中教授争取达到20% ,双师型教师达到90% ,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6人。

教研科研规划

充分调动教研科研骨干的力量,造就教科研氛围,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导教育进入变革状态,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通过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科研意识、理论素养、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争取五年内能获得 1-3项 省级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获大幅增长,其中核心期刊占到60%以上。系统地规划好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做到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保证质量,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由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见习、实习、教师技能训练、特长培养活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模组组成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各实践环节的工作规程,确定各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準等,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充分发挥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组织、检查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工作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和日常抽查制度、考试巡查制度、教学观摩研讨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杜绝教学事故发生,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制度,改进考试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风气的改善。逐步建立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指导、辅导工作评估制度、教学工作规範评估制度、师德教风评估制度、教学管理效率评估制度。建立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疏通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注重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建立并完善教学信息通报和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把握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