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菟丝子
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极易辨识。种子含脂肪油及澱粉;又可入药,为滋养性强壮收敛药,治阳痿,遗精,遗尿等症。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中国菟丝子
- 拉丁学名:Cuscuta chinensis Lam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旋花科
- 属:菟丝子属
- 种:中国菟丝子
- 分布区域: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
形态特徵
一年生全寄生草本。茎丝线状,橙黄色,叶退化成鳞片。花簇生,外有膜质苞片;花萼杯状,5裂;花冠白色,长为花弯2倍,顶端5裂,裂片常向外反曲;雄蕊5,花丝短,与花冠裂片互生;鳞片5,近长圆形。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2,往头头状。蒴果近球形,成熟时被花冠全部包围;种子淡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山坡路旁、河边,多寄生在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
分布範围
产连云港、邱县、铜山、宝应、南京、吴江等地,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
危害对象
危害对象:木槿、杜鹃花、蔷薇、六月雪、桂花、牡丹、珊瑚树、鸡爪槭、冬青、女贞、马铃薯、花生、胡麻、薴(zhù )麻和豆科牧草等旱地作物。
危害症状:种子萌发时幼芽无色,丝状,附着在土粒上,另一端形成丝状的菟丝,在空中旋转,碰到寄主就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细胞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此时初生菟丝死亡,上部茎继续伸长,再次形成吸根,茎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吸根,再向四周不断扩大蔓延,严重时将整株寄主布满菟丝子,使受害植株生长不良,也有寄主因营养不良加上菟丝子缠绕引起全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