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中文俗名龙趸、龙胆石斑、过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常见英文俗名giant grouper、brindle bass 及 Queensland grouper。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鞍带石斑鱼被认为是澳洲昆士兰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鞍带石斑鱼
- 拉丁学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别称:龙趸、龙胆石斑、过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目:鲈形目
- 亚目:鲈亚目
- 科:鮨科
- 亚科:石斑鱼亚科
- 属:石斑鱼属
- 种:鞍带石斑鱼
- 英文名称:giant grouper
物种简介
除了波斯湾外,鞍带石斑鱼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均有分布。这个品种的鱼最大可以成长至约2.7米(9呎)长,440公斤重。鞍带石斑鱼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区的洞穴或岩缝中,以小鲨鱼及小海龟等数种海洋生物为食。
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在幼年时为黄色,其身体上有三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随着鱼体成长,黑色斑纹内会开始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成鱼的鳍有黑色斑点。鞍带石斑鱼在澳洲昆士兰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外形特点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非常粗壮,标準体长为体高之2.4-3.4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幼时约2-3列,随成长逐渐增多,可达15-16列。鳃耙数8-10+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54-62;纵列鳞数95-105。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6;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稚鱼体呈黄色,具三块不规则之黑色斑,随着成长,黑色斑内散布不规则之白或黄色斑点,以及各鳍具黑色斑点;大型成鱼体呈暗褐色,各鳍色更暗些。
渔业方法
高经济性之食用鱼,或用于水族馆展示,已能人工繁殖。一般渔法以延绳网、鱼枪及一支钓等捕获。清蒸食用佳。
经济价值
鞍带石斑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所以虽然它是一种深海鱼,但现时在台湾、澳洲及香港已能透过混合天然海水和人工饲养用海水来为这种鱼进行人工繁殖。在香港的元朗,有鱼场出产的龙趸仅达3~4斤重;台湾屏东东港顶级龙胆石斑则取20-30台斤,一般则是养殖3年,重量在30~50台斤。 鞍带石斑鱼在澳洲昆士兰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相关书籍
鞍带石斑鱼由王永波编着的《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与养殖[2]》在介绍鞍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同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鞍带石斑鱼在亲鱼培育、催熟、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人工育1苗、鱼种中间培育、商品鱼养殖和病害防控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力求以实用性为主,并把先进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全书内容包括总论;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生物饵料培育技术;鞍带石斑鱼鱼种培育技术;鞍带石斑鱼商品鱼养殖技术;鞍带石斑鱼常见病害防治共七章。《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收集了近几年国内外鞍带石斑鱼在人工繁殖、育苗和商品鱼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海南水产研究所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鞍带石斑鱼在人工繁殖、人工育苗、鱼种培育、商品鱼养殖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新成果、新技术,可为从事鞍带石斑鱼研究或养殖的科技人员和渔民提供参考。可作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石斑鱼的繁殖和养殖概况
一、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
二、石斑鱼早期发育和人工育苗
三、石斑鱼种苗繁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展望
第二节鞍带石斑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一、鞍带石斑鱼的生物学特徵
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第二章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
第一节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一、海上网箱亲鱼培育技术
二、池塘亲鱼培育技术
三、水泥池亲鱼培育
第二节受精卵的胚胎髮育
一、孵化时间与受精卵
二、卵裂期
三、囊胚期
四、原肠胚期
五、器官形成期
第三节鞍带石斑鱼的精子活力
一、实验前的準备
二、盐度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三、pH值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四、温度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五、保存时间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第四节盐度和温度对鞍带石斑鱼胚胎髮育和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一、实验前的準备
二、不同盐度水体中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和仔鱼的分布状态
三、不同盐度对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四、温度对受精卵的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及仔鱼成活率的影响第三章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第一节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
一、卵黄囊期仔鱼
一、后期仔鱼
三、稚鱼
四、幼鱼
第二节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第三节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一、育苗设施
二、受精卵孵化
三、鱼苗培育条件
四、生物饵料培养
五、仔、稚、幼鱼培育
六、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消化道内容物观察
七、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中的一些问题
八、育苗管理
九、病害防治
第四节鞍带石斑鱼开口饵料的筛选
一、试验前的準备
二、实验内容与数据
三、仔鱼存活率
四、仔鱼孵化后第5天时对轮虫的摄食强度和摄食发生率
五、鞍带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第四章生物饵料培育技术
第一节光合细菌的培养
一、光合细菌的培养条件
二、培养工具的消毒方法
三、接种
四、光合细菌的生产工艺
五、培养管理
六、光合细菌培养液的颜色解析
七、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用法用量
八、光合细菌菌液的保存方法
九、光合细菌的培养基
第二节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一、容器和工具的消毒
二、培养液的製备
三、接种
四、培养
第三节轮虫的培养
一、準备工作
二、培养
三、轮虫的营养强化
四、管理
五、注意事项
六、总结
第四节桡足类的培养
一、繁殖
二、发育
三、食性与饵料
四、桡足类大面积培养
第五节卤虫的培养
一、卤虫冬卵的生物学特徵
二、卤虫卵的孵化
三、无节幼体的收集与分离
四、卤虫卵的去壳处理
五、卤虫无节幼虫的营养强化
六、卤虫的集约化养殖
七、卤虫的开放池养殖
第六节生物饵料的池塘培育
一、选塘
二、清塘晒底
三、注水搅底
四、水肥度调控
五、投饵
六、增氧
七、抽滤与换水第五章鞍带石斑鱼鱼种培育技术
第一节小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一、培育池
二、养殖用水
三、培育技术及饲养管理
第二节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一、池塘条件
二、池塘放养
三、饲养管理
第三节鞍带石斑鱼中间培育阶段的生长特徵a
第六章鞍带石斑鱼商品鱼养殖技术
第一节网箱养殖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二、网箱类型
三、网箱养殖技术
第二节池塘养殖
一、池塘选址
二、养殖池塘的设计
三、池塘準备清淤消毒
四、调节水色
五、放苗
六、饲养管理
七、疾病防治第三节工厂化养殖
一、材料与方法
二、养殖结果
三、工厂化养殖鞍带石斑鱼和池塘养殖鞍带石斑鱼的比较
四、鞍带石斑鱼工厂化养殖在病害防控方面的优势
第七章鞍带石斑鱼常见病害防治
第一节澱粉卵鞭虫病
一、病原
二、病状
三、诊断
四、寄生期和浮游期虫体的药敏试验
五、治疗
第二节白点病
一、病原
二、病状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三节车轮虫病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四节类斜管虫病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五节指环虫病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预防和治疗
第六节鱼怪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七节鱼蛭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八节烂鳃病及烂尾病
一、病因
二、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九节应激
一、引起鱼类应激的因素
二、应激对鱼类的危害
三、应激的控制
第十节肠炎病
一、病因
二、症状三、诊断
四、治疗
第十一节脂肪肝
一、发病症状与机理
二、发病原因
三、抗脂肪肝因子
四、预防措施
第十二节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一、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的徵候
三、疾病的诊断
四、疾病的处理
营养价值
鞍带石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胺基酸种类有18种,其中8种必需胺基酸含量为43.43%。鞍带石斑鱼作为一种高蛋白、胺基酸含量丰富的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胚胎髮育
鞍带石斑鱼胚胎髮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 h 40 min完成整个胚胎髮育孵化出膜。
人工繁殖
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研究人员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