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是南宋词人严蕊的一首词,全词描写一片红白桃花的美景,并由桃花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桃花源,使人疑惑好像是处在世外桃源中,表现出作者对摆脱人生羁绊的理想的追求。这首词写得清新流丽,既切合了所吟的桃花,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显示出少有的才情与机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严蕊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②道是梨花不是:说它是梨花它又不是梨花,梨花是白色的,所以看到白色的桃花这样说。道,说。
③白白:这里指白色的桃花。
④红红:这里指红色的桃花。
⑤东风:春风。
⑥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境。陶渊明《桃花源记》曾写到武陵渔者发现世外桃源的事,这里“武陵”也有世外桃源的意思。

白话译文

说是梨花又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花瓣白白又红红,风韵独特有情趣。曾记得,曾记得,武陵渔人被陶醉。

创作背景

严蕊是南宋台州极富才惺的歌妓。唐仲友为台州太守,严蕊侍宴,命严蕊赋红白桃花。严蕊即席赋成这首《如梦令》。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第三句紧承发端二句,“白白与红红”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也暗指它风韵别具一格,既有梨花之白,又有杏花之红,白中带红,如佳人冰雪肌肤微露红晕,有娇羞之态。 “白白”、“红红”两组叠字,简练、传神,使人如亲眼目睹红粉交错、繁花满枝的娇妍景致。“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麵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着笔,而从唱叹之音讚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
结笔仍是空际着笔,“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余味颇为深长。

名家点评

首都师範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邓小军:此词绝不同于一般粘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着笔,空灵蕩漾,不即不离,写出空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旺。就艺术言,又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严蕊,生卒不详,字幼芳,天台(今属浙江)营妓(军营里的妓女)。朱熹任地方官时曾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将其关在牢里,加以鞭打,但不屈服。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将其释放,今传词3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