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毯子功
软毯子功,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是戏曲演员各行当(如生、旦、净、丑)均需掌握的表演技艺,由于这些软功强度高、难度大、技术条件複杂的训练,均需在毯子上进行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故而称之为“软毯子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软毯子功
- 类型:戏曲表演基本功
- 对象:戏曲演员各行当
- 作用: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
介绍
软毯子功,属于扑跌类,分三种:一是跌扑功,包括小毛、倒毛、高毛、窜毛、入水毛和扑虎、旋扑虎、窜扑虎、肘丝扑虎、倒折虎、抢背、吊毛、锞子、前后殭尸,难度较大的还有小翻抢背、小翻倒折虎、踺子倒折虎、跺子抢背、跺子高毛、云里燕等;二是走跤,是双人合作的抄翻技巧,如过包、转包、蹬加官、背口袋、穿心前扑、手提、抱虎跳、驮虎跳、扛虎跳、转罗圈、轱轳钱、双头人等;三是小排头,又称小零碎,多为武丑或短打武生使用,以表达人物机敏、灵巧、风趣的性格。其中包括倒三点、压枣、加关、按头、脑踺子、倒毛顶、小翻戳顶、蛙跳、蛤蟆夯、碎地蹦、碾碾转、小虎跳、猴提、串绞柱、旋窝、一盆花等。
由来
汉代百戏中即有杂技、筋斗的表演,如出土的西汉乐舞陶俑中,就有“拿顶”、“下腰”的表演姿态。经过历代杂技和戏曲艺人的创造、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翻、滚、腾、扑、跌等各种技艺。随着戏曲的形成,筋斗在戏曲表演中,成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戏剧情境、渲染战斗气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翻扑技艺,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筋斗除了在戏曲舞台上表现翻山越岭、窜房越脊、腾云驾雾、水中浮游、双方拼搏鏖战时的人翻马仰、窜奔躲闪、凌空跌倒等戏剧情节外,还可以通过它的训练,协调演员的四肢,增强周身各部关节的柔韧性、协调性和锻鍊神经中枢系统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使戏曲演员的形体在艺术创造中运用自如。
训练步骤
筋斗要达到高(腾空高)、轻(起落轻)、漂(姿势正确漂亮)、準(翻挡子、越城、过人、砸险的落点要準确无误)的要求。不仅要能穿着短打紧身衣裤翻,还要能足蹬厚底靴身扎大靠翻,有的还要手持大刀、枪、双刀、双枪各种兵器翻。戏曲演员要掌握这些功夫,除了勤学苦练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科学的训练,由抄功教师遵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施教原则,打好基础。
一个筋斗的练成,要经过“抄”、“保”、“餵”三个步骤:①抄。正确动作的形成,关键在于“抄”。不同的筋斗有不同的抄法,如抄前扑要贴、掭、扣等。②保。抄到一定程度,练者基本上掌握了独立动作的能力,教师就可酌情撤劲,起辅助性的保护作用,使练者逐步独立掌握动作。③餵。如果练者已经独立掌握动作,为了保持正确的动力定型,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每次练功开始时,还要用把轻微地搭几个。以上是练习毯子功必须经过的三个重要步骤。
一个筋斗的练成,要经过“抄”、“保”、“餵”三个步骤:①抄。正确动作的形成,关键在于“抄”。不同的筋斗有不同的抄法,如抄前扑要贴、掭、扣等。②保。抄到一定程度,练者基本上掌握了独立动作的能力,教师就可酌情撤劲,起辅助性的保护作用,使练者逐步独立掌握动作。③餵。如果练者已经独立掌握动作,为了保持正确的动力定型,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每次练功开始时,还要用把轻微地搭几个。以上是练习毯子功必须经过的三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