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是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刚。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作了有益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新成果。

基本介绍

  • 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 作者:王刚
  • ISBN:9787010103723
  • 页数:359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1-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字数:270000
  • 印刷时间:2011-11-1
  • 纸张:胶版纸
  • 印次:1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是内外语境的统一。相对于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语境下产生的,是要进入中国社会的外在语境,其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因其学科属性、内在要求、理论品质以及功能要求等需要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国社会是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革命环境、思想文化、民族心理、时代主题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语境,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複杂的思想交锋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三次对话:第一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其路向沿着对“西器”、“西制”、“西学”、“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肯定这样一条逻辑路径延伸,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对话。问题与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大论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对话。通过与工读互助主义、新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等当时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对话,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许多启示。

作者简介

王刚,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华东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华东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引进调入南京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南京师範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两项,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目录

导论
一、语境:一个从语用学借用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本书研究範围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第一节 “何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外在语境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的语境
二、原生态语境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原理何以需要中国化
第二节 “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在语境
一、政治经济环境:变迁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二、革命环境: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三、思想文化: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
四、民族心理:从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五、时代主题: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拐点
第二章 文本互动(上):不同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差异
第一节 “以日解马”:日本语境“学理的”马克思主义
一、因缘相机:日本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渠道
二、学理解读:日本语境的马克思主义
三、取径东洋:马克思主义从日本语境来到中国
四、效果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
第二节 “以欧解马”: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什幺是法国?
二、从原生态到中国态: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三、欧洲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第三节 “以美解马”: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
一、留美学生为什幺没有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
二、美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第四节 “以苏解马”: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一、革命感召: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弓]力
二、以苏解马:俄国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
三、以俄为师: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四、语境变换: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水土不服
第五节 语境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宽鬆政治环境
二、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文化环境
三、把“觅马”与语境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章 文本互动(下):早期中国知识精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一、只鳞片爪: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人初知社会主义
……
第四章 思想交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历程
第五章 视界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範畴形成和问题域的提出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
结语 从两个不等式到两个等式: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