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套装共2册)》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作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此基础上,对中苏同盟的形成背景、深化到分歧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 外文名:The Cold War And The Fat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 作者:沈志华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页数:812页
  • 开本:16
  • 品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9731888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套装共2册)》眼光独到,观点深刻。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的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独到看法以及对中苏同盟结构性弊病的深层分析,令人掩卷沉思。
线索清晰,语言生动。《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套装共2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述风格,围绕中苏关係从结盟走向分裂所展开的历史叙事,线索清晰,文字晓畅,极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範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着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史达林与韩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韩战: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图书目录

见证与反思——写在《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出版之际
中苏关係历史演变的新诠释(代序)
上册
导言中苏关係史研究与档案文献利用
第一章东北问题所展示的战后中苏关係背景
一史达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苏共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四莫斯科对中共东北政权的物质援助
五苏共对进一步援助中共的忧虑和思考
第二章中苏两党高层接触与同盟建立的基础
一毛泽东急于取得莫斯科的理解和支持
二史达林有意调停和谈与毛泽东的激烈反应
三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的积极成果
四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的重大收穫
五毛泽东公开宣布“一边倒”的既定方针
第三章同盟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结果
一史达林有意迴避处理中苏条约问题
二毛泽东坚持必须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三莫斯科对中苏谈判档案的精心準备
四史达林迫于形势而做出重大让步
五苏联在后期谈判中的经济要求和算计
六史达林为维护苏联战略利益的深层考虑
第四章中苏同盟在韩战期间的巩固和发展
一中共搁置台湾战役计画及其制约因素
二毛泽东被迫接受韩战的既成事实
三中苏对出兵援助朝鲜问题的各自打算
四苏联空军出动和“米格走廊”的建立
五史达林在战略策略上对毛泽东的支持
六战时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第五章苏联调整对华政策与中苏同盟“蜜月”
一赫鲁雪夫把中苏关係推上新台阶
二苏联退出股份公司和归还旅顺港
三新中国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
四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五苏联专家在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第六章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八大的政治双重奏
一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方针及其实质
二对个人崇拜的批判与“非史达林化”
三“秘密报告”冲击波与毛泽东的反应
四以苏为鉴与中共对发展道路的思考
五中共八大新党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
下册
第七章波匈事件与中共对莫斯科的政治支持
一赫鲁雪夫急需中共协助处理东欧问题
二波兰危机与中共提出的原则和立场
三中共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赫鲁雪夫面对波匈事件余波的困境
五周恩来在苏、波、匈三国的穿梭外交
第八章中苏两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係走上顶峰
一毛泽东提出召开共产党会议解决问题
二六月事件与毛泽东对赫鲁雪夫的支持
三赫鲁雪夫决定帮助中国研製核武器
四中苏在政治上紧密配合的经典之作
五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指点江山”
第九章“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
一中苏两国团结合作的继续努力
二毛泽东追求的共产主义乌托邦
三在狂热民众运动中的苏联专家
四莫斯科从热情支持到谨慎反对
五毛泽东在庐山向赫鲁雪夫“宣战”
第十章炮击金门、中印冲突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
一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引起的风波
二炮击金门与赫鲁雪夫的尴尬处境
三赫鲁雪夫决定停止对中国核援助
四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中立立场
五两国领导人之间激烈的争吵和辩论
结语关于中苏同盟破裂深层原因的再讨论
附录一参考和徵引文献
附录二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