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定律
兰德定律指的是“世界上每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兰德定律
- 提出:兰得
- 性质:定律
- 国家:美国
兰德定律 - 兰德定律
提出者:美国兰德公司
点评:一人一事繫于整体,每招每策关乎全局。
点评:一人一事繫于整体,每招每策关乎全局。
兰德定律 - 兰德定律概述
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失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此,在管理学理论方面成绩显着、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一个学者、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
西蒙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有些企业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丢失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把市场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
西蒙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有些企业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丢失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把市场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
兰德定律 - 示例
爱迪达决策
爱迪达公司成立于1949年,其运动设备(产品)目前在全球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2%,落后于1972年才成立的耐克公司30%的市场占有率达18个百分点。
然而,在耐克崛起之前,全世界的运动产品几乎是爱迪达一家的天下。
1954年世界盃足球赛,爱迪达因其生产的球鞋鞋底的塑胶鞋钉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速度,增加稳定性而一举成名,当时世界上有85%以上的运动员穿的是爱迪达公司的产品,三叶标誌成了成功的象徵。
面对骄人的战绩,爱迪达公司的决策者们没有重视耐克公司正在迅速成长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决策者们认为自己拥有85%的市场占有率,即便对手抢走一部分市场,仍有大半个天是属于爱迪达公司的。因此,没有採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去扼制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威胁,造成今天眼巴巴地看着对手以18个百分点领先自己,并在运动服装市场独领风骚的残酷现实。
这就是爱迪达管理层决策的失误,由于过于轻视竞争对手而使自己丢掉了市场。这种决策对其运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公司的日常效率,也包括其业务上的成功与否。
爱迪达公司成立于1949年,其运动设备(产品)目前在全球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2%,落后于1972年才成立的耐克公司30%的市场占有率达18个百分点。
然而,在耐克崛起之前,全世界的运动产品几乎是爱迪达一家的天下。
1954年世界盃足球赛,爱迪达因其生产的球鞋鞋底的塑胶鞋钉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速度,增加稳定性而一举成名,当时世界上有85%以上的运动员穿的是爱迪达公司的产品,三叶标誌成了成功的象徵。
面对骄人的战绩,爱迪达公司的决策者们没有重视耐克公司正在迅速成长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决策者们认为自己拥有85%的市场占有率,即便对手抢走一部分市场,仍有大半个天是属于爱迪达公司的。因此,没有採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去扼制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威胁,造成今天眼巴巴地看着对手以18个百分点领先自己,并在运动服装市场独领风骚的残酷现实。
这就是爱迪达管理层决策的失误,由于过于轻视竞争对手而使自己丢掉了市场。这种决策对其运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公司的日常效率,也包括其业务上的成功与否。
兰德定律 - 摩托罗拉决策
全球着名手机企业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现在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0%和33%,摩托罗拉2001年第一季度营业亏损达4亿多美元,而去年同期的营业额是盈利5300万美元。
美国权威管理机构分析指出,摩托罗拉的现状完全是自找的,在美国经济衰退之前,许多消费者都希望能购买具有全新概念和全新形象的手机来替换现有的产品,最后,来自芬兰的诺基亚捷足先登,率先研製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替代产品,从此赢得了广大的消费者。
等到摩托罗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研製出新款手机时,消费者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已经放弃了更换手机的打算,摩托罗拉因此失去了市场的先机,造成了大规模的亏损。
美国权威管理机构分析指出,摩托罗拉的现状完全是自找的,在美国经济衰退之前,许多消费者都希望能购买具有全新概念和全新形象的手机来替换现有的产品,最后,来自芬兰的诺基亚捷足先登,率先研製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替代产品,从此赢得了广大的消费者。
等到摩托罗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研製出新款手机时,消费者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已经放弃了更换手机的打算,摩托罗拉因此失去了市场的先机,造成了大规模的亏损。
兰德定律 - IBM公司决策
无独有偶,IT界另一昔日的老大,也是由于决策者的失误,使自己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还培养起了很强的竞争对手,并最终使对手超越了自己。
IBM公司,这个电脑行业的巨人,在1984年达到了利润的最高点65.8亿美元,但在1992年,IBM不得不宣告其亏损额高达54.6亿美元,全年的利润为-49.7亿美元。伴随而来的是疯狂的裁员,在1992年至1993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内,IBM五度裁员,造成10万人失业。IBM的股票自1992年夏天到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内就从100多美元降到11年来的最低点——48.375美元。
50年代,IBM开始进入电脑行业,随后就势不可当地超越了先行者雷明顿兰顿公司,占领了工商界电子电脑市场。
60年代,IBM成功地开发出自我相容但与其他厂家及以往机器并不相容的360大型电脑,给电脑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当头一棒,并推动了美国和世界电脑市场的迅速扩张。
1969年,IBM以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9亿美元的净收益,当之无愧地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并以70%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美国大型电脑市场。
1985年,IBM个人电脑占据了工商界市场80%的份额。
在IBM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IBM的高层决策者们沉迷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新的富有巨大魅力的行业领域——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
1965年,定位于科研电脑市场的资料设备公司改变矛头,率先向市场投放了小型电脑。
而后起之秀苹果公司也不甘落后,在1977年研製出记忆体少、没有资料库、速度慢、计算能力差但价格十分低廉的产品,达到了17年来的最低价。在资料设备公司、苹果相继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平分秋色的时候,IBM由于只重视短期的资金回收率和投资回报率,没有看到如果打开了个人电脑市场并占领霸主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好处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沉溺于大型电脑市场获得的成功,对资料设备公司、苹果公司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个人电脑视而不见。
直到1986年即将退休的董事长福兰克·卡里组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电脑专家研究小组,IBM才开始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一年后推出记忆体、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机电脑,但为时已晚,无论IBM怎样挽回,也只能屈居第三,“IBM永远是第一”的神话因此破灭。
如果说1987年IBM推出的最优质的IBM-PC机为IBM公司挽回了很大一部分个人电脑市场,那幺,1986年IBM为了弥补自己长期以来坐视个人电脑发展的失误,决定短期内推出优质领先的个人电脑,而将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交给了Intel公司,将DOS作业系统交给了Microsoft,则是培养了自己未来的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壮大了Intel和Microsoft,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Intel和Microsoft激进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深信个人电脑将成为主宰未来的产品,作为主人的IBM却根本没将他们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Intel和Microsoft则不断加紧进攻,逐渐代替了IBM在个人电脑世界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康柏公司首先採用Intel公司发明的奔腾386机晶片开发出携带型电脑。接着,戴尔公司以其独特的直销方式使个人电脑售价大幅降低,使IBM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982年,Intel和Microsoft的股票价值合起来才只有IBM的十分之一,但到了1992年10月,他们联合起来的股票价值就超过了IBM。到1992年底,已经高于IBM市场价值的50%。而1991年IBM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继续恶化,酿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公司亏损纪录——49.7亿美元。
可见,正如现代决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失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
IBM公司,这个电脑行业的巨人,在1984年达到了利润的最高点65.8亿美元,但在1992年,IBM不得不宣告其亏损额高达54.6亿美元,全年的利润为-49.7亿美元。伴随而来的是疯狂的裁员,在1992年至1993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内,IBM五度裁员,造成10万人失业。IBM的股票自1992年夏天到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内就从100多美元降到11年来的最低点——48.375美元。
50年代,IBM开始进入电脑行业,随后就势不可当地超越了先行者雷明顿兰顿公司,占领了工商界电子电脑市场。
60年代,IBM成功地开发出自我相容但与其他厂家及以往机器并不相容的360大型电脑,给电脑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当头一棒,并推动了美国和世界电脑市场的迅速扩张。
1969年,IBM以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9亿美元的净收益,当之无愧地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并以70%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美国大型电脑市场。
1985年,IBM个人电脑占据了工商界市场80%的份额。
在IBM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IBM的高层决策者们沉迷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新的富有巨大魅力的行业领域——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
1965年,定位于科研电脑市场的资料设备公司改变矛头,率先向市场投放了小型电脑。
而后起之秀苹果公司也不甘落后,在1977年研製出记忆体少、没有资料库、速度慢、计算能力差但价格十分低廉的产品,达到了17年来的最低价。在资料设备公司、苹果相继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平分秋色的时候,IBM由于只重视短期的资金回收率和投资回报率,没有看到如果打开了个人电脑市场并占领霸主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好处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沉溺于大型电脑市场获得的成功,对资料设备公司、苹果公司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个人电脑视而不见。
直到1986年即将退休的董事长福兰克·卡里组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电脑专家研究小组,IBM才开始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一年后推出记忆体、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机电脑,但为时已晚,无论IBM怎样挽回,也只能屈居第三,“IBM永远是第一”的神话因此破灭。
如果说1987年IBM推出的最优质的IBM-PC机为IBM公司挽回了很大一部分个人电脑市场,那幺,1986年IBM为了弥补自己长期以来坐视个人电脑发展的失误,决定短期内推出优质领先的个人电脑,而将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交给了Intel公司,将DOS作业系统交给了Microsoft,则是培养了自己未来的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壮大了Intel和Microsoft,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Intel和Microsoft激进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深信个人电脑将成为主宰未来的产品,作为主人的IBM却根本没将他们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Intel和Microsoft则不断加紧进攻,逐渐代替了IBM在个人电脑世界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康柏公司首先採用Intel公司发明的奔腾386机晶片开发出携带型电脑。接着,戴尔公司以其独特的直销方式使个人电脑售价大幅降低,使IBM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982年,Intel和Microsoft的股票价值合起来才只有IBM的十分之一,但到了1992年10月,他们联合起来的股票价值就超过了IBM。到1992年底,已经高于IBM市场价值的50%。而1991年IBM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继续恶化,酿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公司亏损纪录——49.7亿美元。
可见,正如现代决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失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
兰德定律 - 人生十大定律之一
美国兰德公司有一项调查:"世界上每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就有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
看过上面这段文字,我们第一能想到的是,现如今的企业常常把业绩不好的状况怪罪到员工头上,所以我们看到强调劳动纪律就成为多数企业管理员工的办法,甚至不惜动一切高科技手段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监控,仿佛这件事做得越好,企业的效益以及管理才会上去一样,那幺我们如果把这个现象切入上面的这条定律,可以说对于一个企业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决策者,而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说制度,说管理,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员工如果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对个人的前途有信心,那幺才会有好好工作的愿望,这还同时说明企业的效益只有和员工的利益直接挂鈎,那幺员工才会增加干劲儿。
如果把道理缩小,老一代的革命者为什幺愿意追随着毛泽东干革命?道理很简单,大家不仅对毛泽东的智慧有信心,也同时对前途有一个光明的信念,那幺一个企业想调动员工积极性就应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而如何设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就是管理好企业另外的一个必要条件,对此我们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幺那样漫长顽固?这当然因为我们有科举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无论是思想者还是读书人都能看到光明的前途,所以社会再不公平合理,人们也愿意用正常的途径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对此我们不能不说中国的统治阶级聪明。
企业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正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每个人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者公平竞争的机会,人们才会有工作的动力,但是我们今天的企业是这样幺?可以说不仅领导者多数人是无能之辈,用人制度上更是任人唯亲,搞关係网,不仅不能达到人尽其才,更不会有制度上的公平性。
有一天一所职业学校的老师急急忙忙地来到我这里,求我用最快的速度帮她做好一张报名用的证件照,而之所以这样着急是因为,她所在的学校八小时内请假是要扣分的,接着她还愤愤不平地告诉我,像她这样的都是没本事的,因为学校里不仅有关係的人各方面不受限制,就是漂亮点的也不用上课,最大的任务也不过是陪领导出去应酬应酬,听了这话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样的社会现虽然见怪不怪,只是没想到连学校能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风气到了怎样的程度,而在这样的前因下,去管理员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且我们还要说,今天的领导大多数都是"业余领导",正事全无,扯皮有术,所以和这样的人谈决策,今本上对牛弹琴,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领导虽然年薪挣着,但是为企业为员工能够谋划一个美好远景者可谓凤毛麟角。
文章写到这儿,回看前面的内容以及这条定律,自然从联繫自己身边见闻落笔,可能对于这条定律来说,美国社会并不会存在管理者的腐化问题,所以这条定律的不补充材料说:一个企业一人一事繫于整体,每招每策关乎全局,可见国外的资本家已经把企业的治乱兴衰做了细緻的研究,并且这条定律下更有很多关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学方面研究,对此想说,一个企业尚需如此,一个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