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满庭芳·小春

满庭芳·小春

《满庭芳·小春》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咏物佳作。上片写冰雪消融,天气转暖,园林中鸟啼北开,一片阳春景致。下片则表现了作者的忧思,他说这种阳春节候能再一直持续下去呢,只怕是一晌的假象,很快就会重新风雪灞桥,朔风怒号了。词人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该词托物言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满庭芳·小春
  •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张炎
  • 作品出处:《山中白云词》

作品原文

满庭芳·小春
晴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⑨忺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满庭芳,词牌名。双调九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四平韵。
②小春:农曆十月称小阳春。《梦粱录》卷六“十月“条云:“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无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
③“误闻”二句: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意:“池塘生春草,因柳变鸣禽。”
④“闲了”三句:北宋欧阳修作《秋声赋》,写暮秋山川寂廖、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此处喻指人们被“小春”假象迷误忘却(“闲了”、“不听”)国破家亡的无限“凄凉”。
⑤消凝:默默沉思。
⑥阳和:春天的暖气,这里指大好春光。《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⑦能几许:能持续多久。
⑧寻红探粉:寻找、探访红花和白花。
⑨恁(nèn):那幺,那样。
⑩忺(xiān)人:使人高兴,适意。
⑪痴小:小得可爱。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⑫护花铃: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李宪为了保护园中的花,特别装置铜铃,用以惊走鸟雀。
⑬灞(bà)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城外的灞水上。长安为西汉、唐等朝的首都,这里借指元朝的首都。

白话译文

旭日出升,冰霜消解了,开帘觉得寒气轻了很多。鸟的啼叫让人误以为园林中又有了生机。闲置了擅写凄凉情绪的赋笔,如今也懒得听到《秋声赋》的文字。暖风消解霜冻之处,不过是园中借得暖意偶尔开放一两朵花,终究老天不会多情,严寒终将到来。
暖和明媚的天气能持续多久呢?寻找此时开放的花朵,也很令人惬意。笑邻家的孩子太稚嫩,已经整理起护花的铃铛来了。却怕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蝴蝶,怕把它的芳草之梦惊醒。知道吗?小春之后,时日不多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深的恶劣天气了。

创作背景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经几十年。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一些年轻士子为之欢喜不已。张炎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意图。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的前五句,先写天气的转暖。“晴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人们(包括词人)一早捲帘开窗,发觉地上的霜花一片皎白,待会儿红日东升,这冷如冰、薄如羽的浓霜很快就会融解乾净,所以都感到了寒意的减退。这起首的两句,属对精巧工致,已显示了作者善于“状物”的深湛功力。这是前五句中的第一层意思。但是,凭着作者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这种“寒轻”的感觉实在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所以下两句一方面继续写“春意”的“重返”园林,一方面又暗暗把这些假象一笔勾销。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因为啼鸟确实在叫),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它们误以为春天又重新来到了。这种“张冠李戴”的写法一则突出了“误”字(以之放在句首)的“分量”,二则也显示了他鍊句峭拔(不走软熟一路)的特色。所以,啼鸟叫得越是欢快,越是显示出它们的幼稚无知;“生意”写得越浓,作者对于那真正的“春天”(南宋)就越是悼念。言婉而意深,言此而意彼,张炎对于元朝重开科举和士子无知的态度,在这里含蓄而冷冷地写出。
此片的后六句写自己的心情。也分两层写:第一层说既然天气暂时回暖,那就不必再写欧阳修《秋声赋》那样凄凉悲伤的文字了,且也稍微休憩、放鬆一下紧张的心情。这是词情的一个“顿挫”之处,它为下文的重新振起作了一点“休整”。所以接下来的第二层意思便重又展开:“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消凝”,即是“消魂凝魄”之简说,意在表明一种感怀伤神的精神状态。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在词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借暖”(并非“真暖”)而已,因此并不能真正引起词人的兴致(“未多情”也),恰恰相反,这反而惹起了他的伤感情绪。
下片发生了词情上的转折。“阳和能几许?”凭空一转,就用“反问”的形式把前文的“生意又园林”全部否定光。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而又转得空灵,起到了结束上文和转出下文的“转接”作用。一句“阳和能几许”,既指出了“小春”天气的不会持久,又暗示了元朝延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言近旨远,一语双关,其妙处即在抒情与咏物的巧相浃洽、“不即不离”。但是此句只是写词人自己的心理,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去寻红探粉,好不快活,有的还高高兴兴地在花枝上繫上了“护花铃”以防鸟啄,似乎春天真正来到一般。所以,作者在这四句的中间,插进了一个“笑”字,以表示他感到可笑,甚至是苦笑之情。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因而只是一笑了之),使张炎更感忧虑的是:那辈隐居蛰伏着的“遗民”(这里用草间睡蝶比之),可千万不能瞢里瞢腾地跟着这批小儿辈一起去上当呀;否则,后果更不堪构想。对于上述两种人,他发出了一个总的警告:“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这个警告,以问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揭示严酷的后果。整首词从“寒轻”的景色写起,又以“寒重”的景色结束,紧扣题目,显得浑然一体。
从全词来看,该词準确地写出了“小春”天气的特徵,那就是乍暖还寒(“暖”是实写;“寒”是虚写;“暖’’是正面写足,“寒”是霄后预示),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冷暖不定、“暖”后有“寒”。其中写太阳的融化冰霜,小鸟的啼鸣,孩童的探芳,睡蝶的将醒,都很传神;与此同时所夹写的“误”、“笑”、“怕”、“恐”的心情,以及“风雪灞桥深”的可怕景象,又补充写出了这只是“小春”而不是“阳春”。既能恰如其分、又能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该词在描摹自然界的“小春”气候时,又巧妙、婉曲地写出了政治“气候”的冷暖多变、未可乐观,从而寄託了自己语重心长的政治告诫。从表面上看,语语都是写物;从骨子里看,句句却都在“言志”。

名家点评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补遗》:“销凝处”三句,折笔即为“小”字添毫。“阳和能几许”三句,承上再用宕笔。
清·江昱《山中白石词疏证》卷一:昱按:此词似“小春”喻元朝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五句赋本题。“赋笔”二句,已说到自身。以下纯是借小春以砭世,作警刺之辞。苔枝借暖,能有几时,睡蝶无知,徒惊草梦。彼娇小之邻娃,眼前贪取阳和,未几而漫天风雪即相逼而来。意谓遂取新时缨冕,不若还寻旧日斧柯,尚能耐岁寒也。风诗微旨,去人未远。
近代·夏敬观《映庵词评》:如前调《解连环·孤雁》之“未羞他”,此调之“恐和他”等语调,最为词之下品。

作者简介

张炎(1248—1320),宋临安人,祖籍秦州成纪,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镃曾孙。幼承家学。宋亡,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及江南,曾至元大都,旋返,落拓以终。与周密交厚。工词,多写亡国之痛。研究声律,尤得神解。以春水词得名,人因号曰张春水。有《山中白云词》《词源》《乐府指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