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由众多学者历时两载打磨而成,甄选出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详细解读,深入剖思,旨在让读者从历史的玄机中找到思考的方法和生存的智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历史如同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去繁就简,意蕴深厚,一册在手,受益终生。
基本介绍
- 书名: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作者: 孙铁
- ISBN:9787801159670
- 类别:历史随笔
- 页数:358
-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6-01
- 装帧:平装
- 版次:1
内容简介
漫长的历史长河,并不是源远流长而波澜不惊的水面。儘管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平庸的时代,但是在平静之后总会有巨波狂澜的出现,捲起斑斓的浪花,甚至打乱原来的走向。正是有了这些波澜的存在,才使人类历史富有生气,不是一汪死水。这些波澜,就构成了我们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中讨论的100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伟大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但是罗马城却是几乎一天就被毁灭了。罗马城的毁灭,结束了一个伟大辉煌的文明,同时也开启了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时代。对于历史长河而言,罗马城的沦陷,就像是一朵绚丽的浪花,虽然带有苦涩,但终归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得后来者叹息不已。像这样的事件,在人类进程中很多,它们使我们懂得:历史是有灵性的,不是死板地遵循某些规则运行的,而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同时它们也使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对每一段历史都倾注同等的力量去探讨。就像人生一样,人生最关键的就那几步,这几步走得好坏,将决定着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一个人的命运。历史在关键时刻的走向,也决定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很多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就不得不对中国的历史做一个回顾--而这个回顾将会是有益的--来研讨一下什幺时候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于是就有了我们这《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的由来。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以及数不尽的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书写了这部历史。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均衡的,有的时代就是平庸的时代,而有的时代就是风云际会、群星灿烂的时代;有的时代经济繁荣但是思想平庸,有的时代国破家亡反而文化繁荣。《影响中国历史100事件》给我们在数不清的历史事件中挑选了最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100个事件,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 历史有的时候喜欢跟人开玩笑,在当时认为是重要的事情,在后来是那幺的无聊和没有意义。比如历代都把修正史中的五行志和礼仪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举动。在当时认为是无聊和盲目的事情,却被后人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那位着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先生,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蕩子,但是数百年后丁文江却将其树为中国最伟大的旅行家。正如义大利着名的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从来都是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理解或者后来者的善意和恶意的解释而变化。
我们儘量不去讨论事件的成败与功过,只是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力求保持公允的态度对待古人,并在这个基础上描述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影响人类历史的事件,虽然与政治、战争、革命等密切相关,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影响人类命运的事件,并不都是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阉。有的时候,一件工具的发明、一项技术的革新,就足以改变人类的命运。比如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火药的发明,也极大地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另外,,一些文化现象,也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影响,比如在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文字狱现象等,都极大地对社会政治、思想、学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历史,到现在为止,只有短短的一瞬,相对于宇宙的生命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是伟大的,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和历史。我们追古思今,当然是为了怀念古人,不但怀念那些在伟大的时代产生的伟大人物,而且也怀念那些默默无闻,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们。除了怀念古人以外,我们也是为了激励自己,让自己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一些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从这些事件中悟出一些有益的有关人类命运的结论。这就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的目的。
100次事件内容
前言
序
1 大禹治水
2 商汤灭夏
3 封疆建国以藩屏周
4 诸侯争霸
5 三家分晋
6 百家争鸣
7 七国称雄
8 商鞅变法
9 秦始皇统一中国
10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
11 焚书坑儒
12 修筑万里长城
13 陈胜、吴广起义
14 楚汉之争
15 汉初和亲
16 文景之治
17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18 汉武帝抗击匈奴
1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 丝绸之路”的开闢
21 盐铁之议
22 王莽改制
23 赤眉绿林起义
24 白虎观会议
25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26 东汉党锢之祸
27 黄巾起义
28 三国鼎立
29 三分归晋
30 八王之乱
31 五胡十六国的分裂
32 北魏统一北方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
35 周武帝灭佛
36 南朝“神不灭”与“神灭论”大论战
37 隋文帝统一南北
38 隋文帝改革
39 大运河的开凿
40 隋末农民起义
41 贞观之治
42 开元之治
43 安史之乱
44 藩镇割据
45 永贞革新
46 会昌灭佛
47 黄巢起义
48 五代十国的分裂
49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50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
51 杯酒释兵权
52 杨家将抗辽
53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54 王小波、李顺起义
55 庆曆新政与庆曆党争
56 王安石变法
57 女真族建立金政权
58 方腊起义
59 靖康之变
60 岳飞抗金
61 钟相、杨幺起义
6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63 红巾军起义
64 张居正改革
65 郑和下西洋
66 戚继光抗倭
67 郑成功收复台湾
68 明末农民起义
69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70 平定三藩之乱
71 康熙帝抗击沙俄
72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73 平定準噶尔叛乱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义
75 禁菸运动与虎门销烟
76 三元里抗英斗争
77 《南京条约》的签订
78 火烧圆明园
79 太平天国运动
80 捻军起义
81 辛酉政变
82 洋务运动
83 边疆危机
84 《马关条约》的签订
85 戊戌变法
86 义和团运动
87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88 《辛丑条约》的签订
89 清末新政
90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91 保路运动
92 辛亥革命
93 中华民国成立
94 清帝逊位
95 二次革命
96 袁世凯复辟帝制
97 护国运动
98 护法运动
99 新文化运动
100 五四运动
后记
序
1 大禹治水
2 商汤灭夏
3 封疆建国以藩屏周
4 诸侯争霸
5 三家分晋
6 百家争鸣
7 七国称雄
8 商鞅变法
9 秦始皇统一中国
10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
11 焚书坑儒
12 修筑万里长城
13 陈胜、吴广起义
14 楚汉之争
15 汉初和亲
16 文景之治
17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18 汉武帝抗击匈奴
1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 丝绸之路”的开闢
21 盐铁之议
22 王莽改制
23 赤眉绿林起义
24 白虎观会议
25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26 东汉党锢之祸
27 黄巾起义
28 三国鼎立
29 三分归晋
30 八王之乱
31 五胡十六国的分裂
32 北魏统一北方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
35 周武帝灭佛
36 南朝“神不灭”与“神灭论”大论战
37 隋文帝统一南北
38 隋文帝改革
39 大运河的开凿
40 隋末农民起义
41 贞观之治
42 开元之治
43 安史之乱
44 藩镇割据
45 永贞革新
46 会昌灭佛
47 黄巢起义
48 五代十国的分裂
49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50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
51 杯酒释兵权
52 杨家将抗辽
53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54 王小波、李顺起义
55 庆曆新政与庆曆党争
56 王安石变法
57 女真族建立金政权
58 方腊起义
59 靖康之变
60 岳飞抗金
61 钟相、杨幺起义
6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63 红巾军起义
64 张居正改革
65 郑和下西洋
66 戚继光抗倭
67 郑成功收复台湾
68 明末农民起义
69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70 平定三藩之乱
71 康熙帝抗击沙俄
72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73 平定準噶尔叛乱
74 清代各族人民起义
75 禁菸运动与虎门销烟
76 三元里抗英斗争
77 《南京条约》的签订
78 火烧圆明园
79 太平天国运动
80 捻军起义
81 辛酉政变
82 洋务运动
83 边疆危机
84 《马关条约》的签订
85 戊戌变法
86 义和团运动
87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88 《辛丑条约》的签订
89 清末新政
90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91 保路运动
92 辛亥革命
93 中华民国成立
94 清帝逊位
95 二次革命
96 袁世凯复辟帝制
97 护国运动
98 护法运动
99 新文化运动
100 五四运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