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
ISBN:9787122162021。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创新探索
- ISBN:9787122162021
- 副标题: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典型经验
目录
解放思想 持续创新 在“磨刀石”上建设西部大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1
依靠科技创新 做优示範工程 争当现代煤化工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华谊集团跨越式发展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19
构建油气煤盐一体化产业新格局 实现百年延长石油创新转型发展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
思想观点决定发展方式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37
坚持结构调整走集约发展之路 为打造千亿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 47
瞄準世界领先 立足自主创新 振兴发展民族聚氨酯工业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55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开创鲁西化工发展新局面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5
以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为契机 促进镇海炼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 75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 探索磷化工发展新路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4
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92
实施专业化重组和产业结构升级 促“存续”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02
从氟化工出发 向新能源进军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加强全球资源和市场的组织运作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121
用WCM/CI最佳化存量结构 实现国有企业内涵式发展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30
坚持科技兴企 追求卓越绩效 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141
坚持服务创新 促进转型发展 做上海化工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上海化学工业区 149
依靠领先战略和转型升级推动华峰跨越发展 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159
以效益体现价值 用财富回报才智 开创氟硅领域新天地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168
立体实施转型战略 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9
坚持科技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把特种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四川得阳化学有限公司 四川得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 189
把握市场脉搏 调整产品结构 引领我国生态肥料行业健康发展 双赢集团有限公司 198
打造多元耦合的产业链 实现开磷集团转型升级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8
科技为先导 人才为支撑 努力打造涂料行业的民族品牌 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 217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云天化的核心竞争力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6
依託技术创新 促进高端发展 打造纺织用化学品全球龙头 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5
不断改革创新 全面转型升级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盐湖特色经济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245
做强产业特色 实现科学发展 打造世界级的氟化学工业园区 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 255
它山之石
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的转型发展 陶氏化学 262
科技创新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精诚合作应对环境变化新挑战 通用电气公司 269
助力客户 创新增长 走高端化产品发展之路 塞拉尼斯 279
创新为本 转型变革 做全球一流的特种化学品製造商 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 288
探索全球特殊化学品集团的重组与发展之道 朗盛 298
后记 305
序言
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经过“十一五”的艰苦努力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行业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行业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利润总额达8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5900亿美元;重点产品增势强劲,已有40多种大宗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增量和消费量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形成拥有5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较为配套、品种比较齐全、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生产、消费第二大国,其中化学工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从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历史性跨越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巨观经济战略决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680万产业大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艰辛探索,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谱写了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涌现出一大批调结构、转方式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自主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装备;有的大力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研发生产高端专用化学品,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步伐;有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有的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同时产业集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理念先进、特色突出、安全环保的化工园区。这些先进典型为全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做出了榜样。
为全面落实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範引领作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破解调结构从何处入手、转方式从哪里破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制定《“十二五”发展指南》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着手“调结构、转方式”典型经验的调研、总结和筛选。这是一个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实现思想大解放的难忘经历,我们为典型企业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企业家们的魄力和智慧而讚叹,更为石油和化工企业艰辛探索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而自豪。归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点:
第一,把技术创新作为强企之本,抢占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石油和化工企业持续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中石油长庆油田持续推进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世界性难题,为建设“西部大庆”、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烟台万华集团在历时五年引进技术无望的情况下被迫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最终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DI製造技术,振兴了民族聚氨酯工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华集团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开发出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关键技术,并在国家示範项目上成功套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关键技术工业化的国家,抢占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坚持科技兴企,在技术开发、智慧财产权保护、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氟多公司围绕氟、锂、硅三个元素做文章,在小行业里打造成世界冠军。四川得阳公司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企业责任感,谱写了我国特种工程塑胶发展的新篇章。这次总结推广的典型企业基本上都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在“调结构、转方式”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强企之本,关键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转变发展方式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
第二,把改革调整作为发展之基,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革调整是石化企业转换机制、激发活力的主要手段。上海华谊、天津渤海是由原地方化工局改制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们面对大城市功能定位变化、资源环境约束限制等严峻挑战,果断採取“关、停、并、转、破”等改革措施,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实现了集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成为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煤化工、绿色轮胎、生产性服务业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中石化镇海炼化通过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实现炼化一体化,促进了炼油与化工的深度联合,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使公司竞争能力位居炼化企业国内之首、亚太前列。陕西延长集团努力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和示範项目,实现了由单一炼油加工向油化并举和油气煤盐综合化工发展的转变。中国中化集团努力打造国际贸易商形象,做全球市场的运作者;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全球资源的组织者;经受了生死攸关的考验,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中海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内部改革紧密结合,大胆探索、独闢蹊径,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存续企业改革发展之路。华峰集团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股权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型,治理结构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转型。云天化集团、浙江新安化工集团通过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技术与管理创新,盘活了资产,增强了活力,初步构建起结构最佳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永续发展能力。
第三,把人才作为财富之源,形成了灵活高效的人才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特别是创新型高端人才是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的主力军。青岛软控是由专家、学者创办的民营企业,起点高、眼界宽、创新能力强,他们从开发控制软体入手快速进入轮胎装备行业,开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数位化装备和信息化控制系统,成功开发并套用了反式异戊橡胶等一批世界先进技术成果,打造了一条涵盖原材料、装备製造、产品生产、物流仓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等橡胶轮胎全产业链,为振兴我国轮胎装备製造业做出了贡献。东岳集团坚持“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理念,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进机制,“赛马而不相马”的人才选用机制,“以贡献论英雄”的人才激励机制,开发出氯硷用离子膜技术并成功产业化,摘下了含氟高分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江苏三木、浙江龙盛等企业注重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培育了一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研发、生产操作、市场行销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队伍,为“调结构、转方式”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把绿色发展作为必由之路,走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新疆天业集团围绕传统煤化工企业如何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这一课题,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积极开发、大胆套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涵盖资源—热电—化工—高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开闢了西部地区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路子。贵州瓮福集团、开磷集团以循环经济理念致力于磷矿、伴生资源和废弃物的开发利用,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实现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最佳化升级,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包括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氯硷化工、建筑材料、商贸物流、物业服务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青海盐湖公司按照“立百年盐湖,创永续事业”的理念,走质量型、节约型、技术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在做大做强盐湖产业上取得了显着成绩。山东鲁西化工集团继承小化肥行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努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走上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福建双赢集团把握市场脉搏,经过十年打拚,从立足西部到走向全国,从一元发展到多业并举,从传统化肥到生态肥料,为促进生态农业、共享生态食品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五,把文化创新作为聚力之魂,为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员工的精神风貌。这些典型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并通过不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动力。如中石油长庆油田、四川得阳、多氟多“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的爱国精神;青岛软控、中海油、浙江华峰“爱惜人才、关爱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人本文化;双赢集团和青海盐湖“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品牌文化;烟台万华、浙江龙盛“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中国化工和中石化镇海炼化“全员参与、科学精细、追求卓越”的管理文化;山东鲁西“安全环保、与社区共建和谐”以及神华集团、陕西延长“高碳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文化,等等。这些典型企业的文化是在继承石油和化工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发展中形成的,充分展示了新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外,中国化工集团在“用WCM/CI最佳化存量结构,实现国有企业内涵式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上海化学工业区、江苏氟化工园区坚持科学规划,努力为园区内企业搭建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助推器,为化工园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外资企业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革中,与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一道,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特别开闢了“它山之石”专栏,对外资企业的经验做了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