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臂刀
《独臂刀》是由张彻执导的武侠片,王羽、焦姣等参与演出。该片讲述了方刚以残疾之身练成偏门奇功的传奇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张彻
- 编剧:张彻、倪匡
- 主演:王羽,焦姣,田丰,潘迎紫
- 出品公司: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中文名:独臂刀
- 外文名:One-Armed Swordsman
- 其它译名:Mantieni lodio per la tua vendetta
- 出品时间:1967年
- 製片地区:中国香港
- 类型:剧情、动作、武侠、古装
- 片长:115分钟
- 上映时间:1967年7月26日(香港)
- 票房:129万港币
- 分级:Hong Kong:IIA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61597
- 摄製洗印格式:35 mm
-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 混音:单声道
剧情简介
大侠齐如风收留了为救自己献身的僕人方诚之子方刚,并传授其
武艺,且欲立为掌门。如风女儿齐佩因爱慕方刚不成,联合师兄与方比武,并施暗算;方右臂被砍断,负伤逃走,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依小蛮父所遗《左手图谱》练成了左手神刀。后来,如风遭仇家笑面二郎和长臂神魔复仇,弟子被杀,齐佩被囚。危难之中,方刚不计前嫌,与小蛮救出齐佩,又杀笑面二郎、长臂神魔及其党羽,并救出师父。随后,两人携手远走天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方刚 | 王羽 | ---- | ---- |
小蛮 | 焦姣 | ---- | ---- |
齐如风 | 田丰 | ---- | ---- |
齐佩 | 潘迎紫 | ---- | ---- |
齐夫人 | 陈燕燕 | ---- | ---- |
长臂神魔 | 杨志卿 | ---- | ---- |
魏师兄 | 黄宗迅 | ---- | ---- |
郭师弟 | 樊梅生 | ---- | ---- |
方成 | 谷峰 | ---- | 方刚父亲 |
巴双 | 刘家良 | ---- | ---- |
丁鹏 | 唐佳 | ---- | ---- |
郑天寿 | 唐迪 | ---- | ---- |
小二 | 曾楚霖 | ---- | ---- |
王大爷 | 郝履仁 | ---- | ---- |
孙师弟 | 张佩山 | ---- | ---- |
七师兄 | 郑雷 | ---- | ---- |
庙会儿童 | 火星 | ---- | ---- |
顺儿 | 赵雄 | ---- | ---- |
九师弟 | 王光裕 | ---- | ---- |
齐如风徒弟 | 袁和平 | ---- | ---- |
齐如风徒弟 | 袁祥仁 | ---- | ---- |
齐如风徒弟 | 刘家荣 | ---- | ---- |
齐如风徒弟 | 刘刚 | ---- | ---- |
客串 | 仓田保昭 | ---- | ---- |
客串 | 张百爽 | ---- | ---- |
客串 | 任世官 | ---- | ---- |
客串 | 陈全 | ---- | ---- |
客串 | 周小来 | ----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美术设计 |
---|---|---|---|---|---|---|---|
邵仁枚 | 张彻 | 黄源盛 | 张彻,倪匡 | 阮曾三 | 王福龄 | 姜兴隆 | 陈景森 |
(演职员参考资料)
幕后製作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对泛滥老套的武打片厌烦,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张彻在1967年拍摄传世之作《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这部影片奠定了张彻在影坛的重要地位,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电影。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只是陪衬。张彻的电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準,看重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是陪衬。
《独臂刀》

邵氏于1967年凭藉此片的紧张剧情及紧凑镜头,奠定武侠片王江山。张彻因此树立「新派武侠电影」典範,倪匡亦写出剧力万钧的剧本。而片中演员全是一时之选,如王羽饰方刚,焦姣饰小蛮,潘迎紫饰齐佩,杨志卿饰长臂神魔。故事描述,方成长中饱客群师兄妹歧视侮蔑;一次比武,方更误被师妹齐佩断臂,带伤逃跑。后方为农家女小蛮所救活,原想隐居山野,却遇师门有难,方为了恩仇,遂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斗长臂神魔…
由武侠作家倪匡编剧,但内容经张彻修改甚多,倪匡笑言只有“独臂刀倪匡”五字是属于他写的。剧情讲述僕人方诚为救大侠齐如风身亡,齐收留其子方刚,传授武艺并欲立为掌门。女儿齐佩因爱方不成,与师兄以比武为名暗算方,致其右臂被砍断。方刚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以其父所留《左手图谱》练成左手神刀。齐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长臂神魔等的攻击,危难时刻,方不计前嫌,与小蛮合力救出师傅及齐佩,并身背代表师门的金刀,挑战长臂神魔,最后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战胜长臂神魔。本片为阳刚导演张彻的成名经典作,也是首部票房超过百万港币的卖座片,因而掀起港台两地的“新武侠世纪”,具有影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得王羽成为第一位武侠巨星,其后延伸了多部续集,亦使“独臂侠”掀起了残障武林高手的新风潮。
影片评价
无可否认,由张彻、倪匡联合编剧的《独臂刀》有借鉴金庸《神鵰侠侣》杨过断臂情节之嫌,刁蛮师妹齐佩(潘迎紫)虽对同门方刚(王羽)暗怀情愫,却因他天性孤傲落寞反生怨恨之心,遂与两位师兄对他百般欺凌挑衅。后来雪夜较技,齐佩不敌,竟施偷袭,斩去方刚右臂泄愤......影片至此,似乎还未尽脱大家熟悉的“神鵰”桥段,但从整体来看,《独臂刀》却是剧情独特曲折,尽显阳刚惨烈之美,方刚断臂后得村姑小蛮相救,本想退出江湖、与她归隐山林,然现实残酷,小蛮遭人欺负调戏,方刚却无能为力,心下不甘,便常在半夜起来练武,小蛮不忍,拿出父亲遗留之残缺刀谱,终令方刚练成“独臂神刀”,一雪前耻。
儘管《独臂刀》主要以功夫打斗吸引观众视线,主人公以残疾之身反练成偏门奇功的遭遇亦扣人心弦,但该片显然并未仅停留于表面的功夫噱头,对方刚这一悲剧英雄的刻画是《独臂刀》的最成功处。——独臂、断刀、残谱,构成了方刚的複杂感情世界。“独臂”令他愈发孤愤;断刀代表父情师恩,生父临死留下断刀,恩师待他若亲子,方刚重情重义,师门有难自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而残谱既是小蛮情思所系,又是江湖仇杀象徵。待学得残谱功夫,是继续好勇斗狠,还是携爱侣匿名归隐,师门荣辱难道从此便不闻不问?种种心理矛盾、情感冲突彼此交织,相互激荡,令《独臂刀》盈溢着饱满热烈的浪漫情怀,强烈感染着每位观者。再者,即便今日看来,《独臂刀》体现出的独特节奏和故事张力,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更显经典魅力无限!
影评一
看完《独臂刀》,重温完张彻的青春梦,回头再看花絮里那些业已作古或是衰老的当事人,想起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中年王羽耍刀(不知道是不是那把独臂刀),真要叫人生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惟有电影还在,如同片中那柄断刀,数码修复之后,熠熠生辉,完好如初。
影评二
评论张彻导演阳刚武侠的开山之作《独臂刀》很难,因为此片不论业内业外评价都很高,评论也特别多,难出新意,甚至连题目都难拟定。
张彻的第一部武侠片是《边城三侠》 ,不过,张氏武侠的奠基之作当是这部《独臂刀》。本片在当年放映时票房过了百万,好评如潮,可谓邵氏武侠电影的风云第一刀,张彻从此也有了个绰号——百万导演,此片也与胡金铨的《大醉侠》一起,被业内誉为“新派武侠电影”两面旗帜。
这《独臂刀》叫好又卖座,究竟好在何处?
剧本偷招,巧妙。很多人以为是倪匡所编,据八卦小道讯息,其实张彻在编剧方面多有干涉,这一点看电影就知道,编剧为二人,张彻在先。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设定灵感来于金庸武侠小说《神鵰侠侣》,主人公方刚、齐佩、小蛮疑似杨过、郭芙和小龙女。在《神鵰侠侣》的某一段落上另起炉灶,看似冒险,实则是妙招。金庸武侠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幺? 乃英雄落魄而后东山再起,其中便以杨过断臂为例,因为一落一起之间必有矛盾、冲突、挣扎、释放,就是看点,我想张彻导演当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论是否看过《神鵰侠侣》,《独臂刀》的故事一定会打动你,因为它够意外,够合理,也够刺激,够痛快。谈到编剧,提一下剧本的台词,我觉得不论张彻还是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台词都比较考究,文白处理得比较自然,有古意,又不生涩,这一细微之处,值得玩武侠的大导演们好好研究,免得总闹“蹬被子”的笑话。故事叙述,老道。一个好故事还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涉及到多方面,情节的繁简设定、节奏的舒缓掌控、文戏武戏的合理搭配、镜头的远近调度、动静结合等等,都是考究导演功力的地方。虽然只是第二部武侠电影,但张彻拿捏得异常老道。这部《独臂刀》看似剑走偏锋,其实却在偏中求正,可称张彻几十部武侠片中各方面最为平衡之作。就算时隔四十年,依旧可成为武侠电影叙事典範,内地武侠新锐导演在玩画面弄激情之余,实在应该好好向这部《独臂刀》学一下怎幺讲故事。演员选定,恰当。王羽是张彻阳刚武侠男主角的第一代,其外型虽不如其后的狄龙、姜大卫英俊、潇洒,但气质很特别,古装扮相朴拙之中暗含一股凛人的杀气,眉宇间又常有抑郁之色,实乃演绎悲情豪侠的绝佳人选,这一特点在随后的《金燕子》、《大刺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彻的武侠片重男儿义气,轻儿女情长,《独臂刀》是个意外,情义兼顾,两位女演员焦姣、潘迎紫戏份不少,皆有不俗表现,可圈可点。动作编排,浓重。今天的武侠影迷看独臂刀的动作或许会觉得,不够飘逸,不够花哨,不过,少了几分花哨和飘逸,反倒多了几分浓重,这似乎更与此片凝重惨烈的风格想扣。本片的武指为刘家良,在六十年代,能把动作设计到这样的程度实属难得。此片在武戏方面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场景多转换快,武馆、酒肆、客栈、山路、暗室、集市、乡野皆见拳来脚往刀光剑影,道具方面不仅兵器多,还设计成彼此相生相剋,颇有趣味。在动作的拍摄方面,张彻大胆创新,运用大量手提跟拍运动式镜头,突出了动感和张力。虽然此片看不到张彻后期作品中常见的血色慢镜翻滚的招牌镜头,却已显些许端倪,方刚断臂后的逃脱,以及奇门弟子被截杀等桥段,都是不惜胶片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暴力美学已露峥嵘。主题意旨,颇可玩味。一部好作品当是令人视听过瘾之余,还可玩味。你可以把《独臂刀》看作简单的父仇子报的故事,却也可以从简单中,琢磨出一些不简单的东西。孤苦一人,独留一臂,残存一谱,断刃一刀,这四个意象设定绝非无意,每个都扣了一个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圆。张彻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在编剧时必有所思。人在江湖走总会遭遇逆境,所谓造化弄人,但万事无绝对,阴晴圆缺自有转换化。方刚如果不是孤儿,或许也无缘师从齐如风;如果没被断臂,或许以后只是个护院、保镖或者教头;如果未遇残谱,或许刀法平平;如果不是独臂,或许决战时反丢了性命……正是这一路的缺,反倒最终成圆——情义两全。命运的改变或许是老天安排的,但意识中的改变却属于自己,方刚最后一战其实并非报父仇,而是报恩,除却这个牵挂,他才得以解脱。人在江湖为何身不由己?就是恩怨缠身。方刚一路偏偏偏,最后偏偏得了个正果,于杀戮中得悟不杀的道理,也不再附庸于谁,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一场惨杀之后,还能全身而退,如此结局在张彻同类作品中凤毛麟角。查其因果,不由得想起禅宗流传的慧可断臂求佛的公案,慧可立雪求佛,达摩祖师得知后对他说:诸佛无上之妙道,于长劫中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而希求无上乘?此唯徒劳而已。慧可闻此教诲,遂取利刀,斩断左臂,置于师前。由此又想到太白《侠客行》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剑走偏锋以求中正,或许这正是张彻心中构思,所以他会想借用杨过作外壳,以残障武功为手段。细微之处,用心良苦。有个细节似乎被很多人放过,那便是主人公的名字。方刚,血气方刚也,语出《论语·季氏》之“君子三戒”的第二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张彻是文人拍武侠,以他的文学素养,肯定晓得这个典故,“方刚”一名绝非随意取之,当是张彻用心良苦的细微表现。这部阳刚血色的武侠电影看似好勇斗狠,其意旨正相反,恰恰是在提醒血气方刚的男儿:止戈为武,戒之在斗。如此看来,《独臂刀》作为张彻阳刚武侠之奠基极其恰当,这块石头宛如断刀不成规矩,偏狭奇诡,斜插入地。但这一偏一斜,恰好成了中正平和,落一个异常稳固。其后张彻拍摄了大量充斥血腥暴力的电影,竭力渲染英雄人物的悲情惨死场面,引起极大争议,但有了这块奇石奠基,自有人会读懂暴力血色背后的用意,以及张彻那一声悲天悯人的叹息……《独臂刀》一刀祭出,名动江湖,其后张彻又拍了续集《独臂刀王》、《新独臂刀》,再后来嘉禾挖走了王羽和日本合拍了《盲侠大战独臂刀》,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再次翻拍成《刀》,可谓余毒无数。纵观下来,号令武林的还是这口《独臂刀》,时至今日,依旧锋芒耀眼。凭栏处细想从前,真箇是;满堂惊艳三千客,一刀霜寒四十年。
影评三
《独臂刀》是张彻的成名作,在香港影史上首创百万票房,首创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先例。其动作的节奏感与美感,处理暴力的手法,也都是后世谈论不休的话题。据说昆汀.塔伦蒂诺因为喜欢片中独特的节奏感与故事的张力,很想重拍《独臂刀》。其实他应该在《杀死比尔》中早已致敬过,比方说乌玛.瑟曼一刀削掉刘玉玲天灵盖的那一幕,就很有此片里王羽在酒肆打斗时同样动作的风範。
影评四
之所以讲《独臂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转乾坤。原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阴盛阳衰,以女星担纲的言情文艺(加歌唱)片最受欢迎,反而男演员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侠》,一举成名、当红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侠“金燕子”的郑佩佩,而非“大醉侠”岳华。直至1967年的《独臂刀》上映后,冷竣落寞的阳刚男主角王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不仅一扫香江银幕的阴柔之气,更成功令男性阳刚武侠片取代言情文艺片,成为港台影坛的绝对主流。
《独臂刀》

作为阳刚武侠片的开创者,张彻早在台北《联合晚报》的“沉思随笔”专栏里便提出“挽救中国电影应以阳刚破阴柔”的理论主张,他亦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在邵氏拍电影二十余年间,带出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等大批成为当红明星的契仔弟子,他们亦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骨乾力量。另外,张彻又与许多新锐导演有过合作,包括鲍学礼、桂治洪等,同时提携午马、吴宇森等幕后新人,将他自《独臂刀》始创立的阳刚武侠、暴力美学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尤为广泛。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于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都有计画重拍《独臂刀》,如若拍成,未必不会是佳作,但时下观众无论怎样喜欢那些重拍之作,也不能取代《独臂刀》在华语武侠电影史的至尊地位,因为,经典就是经典!
影片借用金庸《神鵰侠侣》中杨过断臂的创意,张彻将西部英雄的心理安排进方刚这个角色中,田园生活和江湖的腥风血雨成了方刚的道德困境,“归隐山野”类似“大侠完成”的象徵——像所有的西部英雄,完成救赎后选择离去,因为他代表了杀戮,当他位于此地,未来必将腥风血雨,只有完成对自己的驱赶,和平才会降临。在方刚身上,有西部英雄的悲情,也有中国传统男儿的侠义豪情,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最贯彻“侠之精神”的武侠片。张彻的阳刚美学在《独臂刀》中成型,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开启了香港武侠电影的新纪元。(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该片除丰富的镜头感外,更将传统中国的尚武侠义精神赋予现代的生命力,还把现代青年的反叛形象投射在古之侠者身上,与时代毫不脱节。(1905电影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