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诧异马亲王这样一个善于“编写”历史的小说写手会写这样一本书,从书体的结构上看有点像杨奎松老师的《边缘人纪事》,从内容上看来自于一些明史研究的专业文献,可见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已经进入了研究而非猎奇了解的阶段。最喜欢书中的歙县生丝案,这个故事生动讲述了基层官僚体系的运作和斗争,确实做到了知微见著。十年前我也很喜欢看宏大叙事的所谓历史脉络,这两年发展在历史这个领域里宏大叙事的作品其实基本上就是段子堆砌和一个视角这两种,看多了发现价值很有限。要抓住一个时期的核心一定要摆脱王侯将相走进微观细节,这可能也就是平民史学的精髓吧。中国人爱说历史却不懂历史,九成爱好者沉溺于段子中自我陶醉。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媒介、导向和水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桥梁型作品也是问题。这本书做了很好的表率,只是这本书的销量……n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400字 第(2)篇关于大明的历史,很多都是通过明朝那些事儿得知,那本书真的很不错,语言浅显易懂,还很风趣,很推荐。
与明事着重讲述朝堂之争的不同,亲王的这本则主要讲述了活在大明朝的底层百姓的生活,尤其人丁丝绢案,印象真的很深刻。明朝的正税不重,但是杂税多,以及各种徭役,只要手中有丁点权利,都能想法设法从百姓身上搜刮。
有时候真心觉得人真的是很恶心的动物,只是,身在其中,我又能怎么办呢?
最感兴趣的,乃是后湖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后湖乃今之玄武湖,可惜的是,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了。我很喜欢玄武湖,来宁几年,有时间经常去湖边走走,优哉游哉,现在的风景这么美,哪里想的到几百年前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岛上为了那些宝贝黄册甚至丢了性命。。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400字 第(3)篇还真的会想一口气读完。也因为得用有限的无限卡才能读完的紧张感吧。不然我那本纸质版的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开启并读完。我这个人对历史对政治可以说一窍不通,也不感冒。本着看了马伯庸很多作品的喜好性,尝试着买来读读历史中那些民间的人和事。真得感慨万分,都说读好历史才能过好今天,当看到蛮多似曾相识的人性中的贪婪嘴脸呈现出来,当看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种种越发恶劣的行径时候,当看到后湖黄册保存了二百多年的几乎和大明王朝同长时期的比人口普查还要细致入微的浩瀚工程时候,当然还有当王朝不在,这些宝贵的历史档案被当做废纸卖掉换银两时候,很是惋惜。也很佩服那些在积极维护旧档案资料的保存中做出很大贡献的人,以及将自己一腔热血奉献在从故纸堆里整理出可供后人参考研究借鉴的那些老师们。